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资源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支撑着国家各种生产建设。近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施工、使用等造成周边土地资源的破坏,从而使周边环境不断恶化,这不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矿区的土地进行复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矿区的生态环境,并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土地复垦的意义、土地复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土地复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在文中阐述矿区土地复垦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矿区土地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的经济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证金制度 (或称执行保证金制度)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之一 ,为了完善我国现行矿区土地复垦制度 ,有必要探讨保证金制度在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中的应用。本文采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方法 ,在探讨矿区土地复垦目标及其实现度评价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复垦管理经验 ,对构建适合我国矿区情况的保证金制度经济模型进行了尝试 ,并模拟应用了保证金制度经济模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复垦与美国矿区土地复垦在行为宗旨与方式上基本趋同,各自的复垦理念亦存在一定的互通与共性.美国矿区土地复垦立法凸显了一种涵摄自然环境要素平衡化与人文环境利益调适化的生态衡平复垦理念.可借鉴其有益经验,尝试厘清我国土地复垦立法在复垦理念面向的规范完善进路.应当基于自然环境要素平衡化理念,推动我国所涉整体生态效益规范和局部环境要素规范的平衡化功能整合;应当基于人文环境利益调适化理念,促进我国所涉社会公共利益规范和公民个体利益规范的调适化法益衡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调查分析了神东煤炭基地由于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现状,针对神东煤炭基地实际,提出了改进采矿方式、煤炭地下气化、塌陷土地复垦、煤矸石综合利用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同时提出了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只能走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同步开发和保护之路,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即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的加快,环境日趋恶化,为了经济发展而过渡开发土地资源,形成"生活贫困—过渡开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先进地区—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局面。保护土地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措施,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本文分析了土地持续利用存在的限制因素:(1)土地资源相对不足;(2)土地环境退化;(3)土地质量下降;(4)土地矛盾突出;(5)土地利用不尽合理;(6)土地污染严重;(7)自然灾害频发;(8)法制观念淡薄;(9)宏观管理失控;(10)土地制度滞后。  相似文献   

6.
煤炭开采不仅会污染空气、水等自然资源,而且由于开采沉陷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复垦能有效恢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恢复生态环境。因此,应尽量减轻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和地表破坏的影响,根据各个矿区的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采矿方法和工艺来防治和控制开采沉陷,并建立科学、有效、全面的复垦方案。  相似文献   

7.
国外矿区土地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文献调研法 ,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矿区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了这些国家矿区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的配套制度和核心内容 ,进而分析总结出其共同特征 ,为我国改革矿区复垦制度 ,建立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是:(1)资本缺乏;(2)“社会抵制的因素”——包括制度结构、态度、“宗派主义”等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物;(3)土地制度;(4)“政府造成的不安全”——包括“破坏性的赋税、通货膨胀、没收和政治报复的恐惧,并导致窖藏、资金外逃、对土地而不对生产事业进行投资”等;(5)公共行政的缺陷;(6)动员和配置资源方面的困难。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是:(1)鼓励储蓄,重点放在设立小储蓄者的存款机构、安全和高度灵活性上;(2)控制投资,把资本从投机、不动产转向工业、农业和服务方面,使前者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小些,后者大些;(3)通货膨胀,这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方法;(4)赋税,通过赋税积累资金并把它所起的压抑作用缩减到最低限度;特别重要的是吸取农村的一部分收入。此外,国家推销机构也是一部强大的资本积累机器。  相似文献   

9.
矿山开发造成土地破坏,应以复垦,文章从花岗岩矿土地复垦现状,项目区自然概况分析,提出复垦工程技术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市场机制介入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在实践中要建立包括评估、审查、违约处理在内的运行机制 ,并对制度要素进行了选择 :(1)由政府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积极推动 ;(2 )以农村信用社或土地金融公司为承贷主体 ;(3 )以“四荒”地、发展型耕地为切入点 ;(4 )向多元化土地经营者发放贷款。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矿藏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均有一定进步,大多矿井安装了安全、通风、排水和照明设备。顺天府地区分布着煤、金、银、铅、铁、锡、锰、硫磺等矿产资源。作为生活燃料,煤炭得到政府与民间的大规模开发,其余金属矿产开发规模大小不一。但由于朝廷有劳民伤财、有碍风水、聚众滋事之忧,政府的矿产开发政策影响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更好地管理矿产资源,政府在煤炭开采中实行采矿执照制度,金属矿开采中实行呈报制度,并制定了各种关于偷盗、私采矿藏行为和保障矿工权益的律法,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2.
南海仲裁裁决错误解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历史性权利的关系,在岩礁认定方面也存在诸多法律谬误。第一,历史性权利源于国际习惯法,不应根据《公约》的规定来解读和切割。南海仲裁裁决依据《公约》否定中国在南海主张的历史性权利,适用法律错误。第二,南海仲裁裁决认为中国在南海主张的历史性权利否定了菲律宾享有专属经济区的权利。这客观上涉及中菲海洋划界问题。依据《公约》第298条,仲裁法庭对海洋划界争端不具有管辖权。第三,仲裁法庭曲解《公约》第121条第3款,提高了完全权利岛屿的认定标准,将中国南沙各岛均认定为岩礁,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此外,在论证过程中,仲裁裁决逻辑上存在诸多矛盾。中方应运用缜密的法律分析手段为自身“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南海仲裁的立场寻求国际法上的落脚点,并积极推动对《公约》强制仲裁制度的体制性改革。  相似文献   

13.
民国前期,河南邓县水旱灾害频繁,土匪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大批逃亡,县境内上百万亩土地荒芜。20世纪30年代末,为缓解黄泛区难民压力,河南省政府在邓县成立垦荒办事处,设垦荒区,建设新村,陆续向垦荒区移送黄泛区难民5000人,组织并协助难民开垦荒地2.2万余亩,解决了这部分难民的生计问题,是救济黄泛区难民的成功之举。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移民垦荒规模较小,对于数量庞大的黄泛区难民来说,实属杯水车薪,救济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采矿权既具有物权属性又具有行政权属性,其原因是采矿权受到行政权的过度干预。采矿权本来是一项民事权利,但在我国,其产生完全受制于行政权。我国将开采矿产资源的民事权利(采矿权)与政府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管制(行政许可)混为一团,行政许可兼负了创立民事权利的职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分清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与作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者的身份,将国家让与采矿权的民事行为与国家对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行政许可行为分开。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城市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上聚集发展,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随着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也在不断的扩张,但兰州城市由于其周围特殊的地域环境,不能无限制的“外溢”式发展,而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于不连续城市用地的空间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就是在现有的城市建设区以外开辟与老城平行,并能容纳新产生的城市职能的新城区。通过对兰州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兰州城市空间跳跃式发展的必然性和跳跃的方向。为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空间不连续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后期新疆屯垦事业弛废,由此出现了新的边疆危局,主要表现在新疆内部连续发生动乱,而外部又面临着俄、英等帝国主义的入侵。如何应对西北边疆危局,成为清政府面对的重要课题。左宗棠果断进兵新疆、平定危机,成为清代后期成功处理边疆问题的范例。这其中既与国家决策果断、用兵及时有关,也与此前新疆屯垦发展和此后新疆屯垦逐渐完备有关。该文通过对边疆危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梳理,分析出新疆屯垦事业与西北安防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7.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改善农地耕作条件和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各乡(镇)空间节地现状,得到济县镇、永乐店镇和台湖镇三个典型乡(镇)各村庄建设节地初步方案。得出结论:由节地模式判定矩阵可以确定,濒临城镇周边的村庄比较适合城镇化发展型模式;其他村庄适合重点建设中心村的内部挖潜型模式;生态涵养区的村庄适合适度建设农家乐模式的生态挖潜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第343条对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做了规定,为打击破坏矿产资源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但由于其在罪状及法定刑设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两罪界限不清,引起理论上的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司法实践上的模糊,建议应对该法条进行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9.
采矿权是矿业的核心权利,但我国采矿权的客体仅为特定的矿产,于是,矿地使用权的享有成为采矿权行使的前提。然而,当采矿权和矿地使用权分别属于不同主体时,如何取得矿地使用权?立法上没有予以明确规定,实务中现行的取得方式弊端诸多。为了合理、合法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又基于采矿权民事权利性质的确定,应以地役权解“采矿用地”之结。  相似文献   

20.
矿业权的形成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开发利用,其具有突出的财产权属性。在矿产资源财产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过程中,英美法系国家通过判例丰富和完善了矿业财产权的行使规则,演绎了近现代民商法从物的绝对所有权保护向对物之充分利用的转变。这些承栽着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产权行使规则对我国矿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立法参考,对我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实施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