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利用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汇率和实际国民收入四个变量,建立SVAR(3)模型以检验1995-2008年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样本期间相关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后发现:样本期间货币供给调整的短期效应远高于长期效应,实际利率对真实汇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很低(对产出有负影响),实际汇率对实际产出有负影响。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适当放开汇率波动的幅度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工具控制效率的高低从源头上决定了货币政策信号的强度从而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以1999年12月至2007年3月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对交互影响和多元反馈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时基础货币的控制效率做检验,得出:样本区间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效率低,相对而言存款准备金利率作用效力相对较高,外汇占款次之,再贷款和法定准备金率效率低。实践中应强调各工具的配合以及货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13年季度数据,构建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R)、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人民币贷款余额(LOAN)组成的五变量SVAR模型,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三个中介目标中,信贷冲击对我国产出波动的影响最大,货币供应量冲击对我国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对德国1974—1990年间德国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德国货币政策在考察期间只是部分独立的,而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则显示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由此得出结论和启示,有效的货币政策不一定独立,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选择,不应以货币政策是否独立作为判定标准,而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  相似文献   

5.
范方志  于赟 《南都学坛》2005,25(1):116-121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在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新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渠道、通货膨胀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地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8年1季度至2011年2季度数据,通过施加短期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关注了四类代表性的价格水平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主要研究结论表明:不同货币政策对价格波动的调控作用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货币供给政策对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波动所体现的资产价格波动的调控和影响作用最显著;而利率政策则对能源和消费价格波动所体现的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调控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互动关系基础上,选取相应变量建立S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货币政策和房价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它们之间作用的显著性不同,存在非对称性,货币政策冲击对房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房价冲击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明显。同时,房价也影响实体经济的物价和产出水平,应是货币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与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以此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80年代以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操作性,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达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DMS模型以高度灵活的模型设定方式描述变量间的关系,能够对变量间关系的时变特征进行更准确的刻画。以麦克勒姆规则作为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基础模型,运用DMS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具备明显的模型动态调整特征。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速与通胀均较低的萧条状态时,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增速,对产出缺口做出反应;当经济处于增速与通胀均较高的状态时,货币政策将主要关注通胀,对通胀缺口做出反应;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速居中而通胀较低状态时,货币政策将对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兼顾考虑;当宏观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状态时,货币政策不做出特定反应。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通过制造超预期通货膨胀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但其政策效应具有条件依存性和不可持续性,其政策边界为自然失业率。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政策边界的清楚把握。然而,在充满摩擦的现实经济中自然失业率水平无法直接定量和观测。考察通胀和就业的协整关系可以有效地充当替代指标。通过考察二者协整关系可以有效测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VAR建模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有助于确定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紧缩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既体现为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也体现为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力度、时滞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我国近20年来的紧缩与扩张货币政策时期的区域效应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紧缩性政策在西部地区的效应更明显,而扩张性政策对东部经济的影响更突出.这表明,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导致我国近20年区域间经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所以,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当的差别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有外汇管理制度下 ,国际收支通过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影响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较大的冲击 ,进而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论文就这一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近期内,依然存在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以及扩张(或紧缩)的力度.在通货收缩时期,如果只有货币数量扩张,而没有鼓励公共或私人投资的配套政策,或者数量扩张的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下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的波动除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总供给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经历从总供给能力不足向总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经济转型,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后,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对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