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美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63-70
苏州评弹是我国极富盛名的江南地方民间曲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地代表性艺术形式.历史上,评弹曾作为民间艺人的安生谋命手段,它虽不具有主流文化的正宗血统,但却始终与文人文化和民间俗文化保持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因而它一直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路径.书目文本传承在苏州评弹的文化传承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其形成、演变、创新、发展、延存、保护的重要见证.揭示评弹书目的传统传承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珍藏和保护这一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夏美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41-47
苏州评弹是江南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国家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成熟的表演艺术体系。与苏州评弹生存、繁衍、发展关联极为密切的评弹理论研究,也经历了漫漫历史岁月的演进,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而回顾、梳理和总结迄今为止的评弹理论成就,对未来评弹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并会对未来评弹理论研究和评弹学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良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评话、弹词是类别称谓。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是曲种称谓。而苏州评弹不是曲种称谓 ,它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或简称 ,指代这两个曲种。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是说唱艺术 相似文献
4.
刘大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71-78
苏州评弹的表演技艺是评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和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评弹技艺的传承与评弹书目文本的传承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有其自身独特的教习、训练、传承规律.研究评弹技艺的传承规律,是评弹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秦燕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8-103
迥异于明清案头弹词的作者队伍多为女性,近世以来,以鸳蝴文人为主的男性作者,对于弹词的案头创作投入相当精力,并在理论探索中作出一定努力.进而在以苏州评弹为主的民间曲艺演出中,以脚本创作、提携艺人、亲历书场、行业鼓励等多种形式,对其发展、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探讨近代鸳蝴文人与弹词案头创作及书场演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论证鸳蝴文人对于市井娱乐行业的热情投入,源于审美趣味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由此见证近代案头弹词与明清以闺阁女性为主的创作在动因与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段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5-138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沿袭资料汇编、文学研究和技艺考察等几个思路进行,至20世纪后半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更趋多元化、综合化。这一重要转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同其现实意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挖掘了它们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大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48-53
苏州评弹是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传承数百年的历史演进程中,传统评弹理论积淀了丰厚的成果,为今天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因受历史和研究者的文化局限,以往的评弹理论尚存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而应用当今理论学术成果,拓展评弹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则可弥补以往评弹理论研究之不足。我们期待着以新兴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评弹理论的发展,为评弹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8.
刘大巍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11,(5):48-53
苏州评弹是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传承数百年的历史演进程中,传统评弹理论积淀了丰厚的成果,为今天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因受历史和研究者的文化局限,以往的评弹理论尚存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而应用当今理论学术成果,拓展评弹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则可弥补以往评弹理论研究之不足。我们期待着以新兴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评弹理论的发展,为评弹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9.
10.
庞政梁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55-62
苏州评弹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对评弹艺术优秀传统的传承当集中到人才培养、书目编创、书场建设等方面;内容与形式上出新、变革,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趋势、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服务听众滋生增长的欣赏需求、促进评弹艺术的发展;面向青少年,培育新听众,面向国内外,拓展受众面,将评弹艺术由长三角地区推广普及到更广泛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苏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本文认为苏州市已进入人口老年型早期。文中论述了该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过程及趋势,剖析了过去与未来主导这一进程的不同的人口学因素,特别强调了控制人口增长对这一进程的作用。文中预测现在和今后的二十年内人口老龄化发展较缓,总抚养比较低,正届人口构成上的“黄金时期”,面临着实现经济跃升的契机。其后,人口老龄化将以空前的速度进行。抓住当前的契机也是今后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好老龄人口问题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李瑾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46-150
"玛卡梅"是阿拔斯时期出现于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以贴近社会底层民众、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生活于阿位伯社会底层的民众。无独有偶,在我国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苏州评弹"也以同样的特点风行于中国南方水乡。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形式来揭示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学的共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西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理论体系.从制度文化的视阈看,作为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模式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设计,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苏州方言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言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92-96
本文阐述了苏州方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历史与特点,指出苏州话不仅渊源古老,而且典雅、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一种"智慧"方言。它不仅在过去曾经为苏州地区的繁盛作出过贡献,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严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3):5-9
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艺术,是属于北京师和南苏州的时代。明清时期苏州诗人群星灿烂,几乎占据了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在明清繁盛的市民文学中,吴地民歌是鲜活生动的一种样式,受到文人的喜爱。明清时期苏州园林鼎盛,对园林的各种记载描写也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文字精美,揭示出苏州园林构建人居环境艺术之美,显示出苏州城市文化中诱人魅力。苏州的戏剧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对明清文学和苏州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聂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25-28
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 相似文献
17.
王世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1-4
民营出口企业发展对苏州市出口主体多元化和稳定性出口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苏州市民营出口企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研发、市场竞争能力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快速提升。但是,由于基数较小,相对外资出口企业出口总量和单个企业出口量仍旧偏小。当前,苏州民营出口企业面临国外需求萎缩,经营成本、风险增大和相对报酬率下降等挑战,但是,也存在产业链完善和政府服务能力强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清代苏州彭氏家族科举鼎盛,并以积善传家闻名。通过分析,发现彭氏家族行善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既有佛、儒杂糅产生的生生思想、道家因果报应说的影响,也有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焦虑,国家的鼓励和地方社会的认同也对彭氏家族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陶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2):122-124
文章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苏州园林中植物的造园、建构主题、修饰及衬托等手法,从“景”、人所处的植物空间的角度入手,论述中国的园林植物景观艺术和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色及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定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51-154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