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2.
姚奠中先生,1913年生于山西稷山县南阳村。曾肄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和无锡国专,后就学于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门研究国学。抗日战起,随抗战形势,他由江苏、安徽到四川、云南、贵州,在各高等院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一九五一年秋来山西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他是全国政协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现任  相似文献   

3.
北宋前期诸帝倡导和鼓励观书、讲习及创作应制诗,因此应制诗创作极为繁荣,其内容为描写藏书处森严庄重的环境、抒发对本朝文物兴盛的自豪、赞颂君王书法艺术的高超造诣、表达臣子的荣幸和感恩之情以及记载了君臣之间讲求经术礼义、借鉴历史经验、尊崇道德文章的言行和风范,反映了宋代大量搜集整理图籍、召集群臣观书特别是观览御书御集、大兴讲习之风的盛况,表现了宋初诸帝对文化的推崇和倡导,对宋代文化兴盛繁荣局面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姚奠中先生百岁华诞。姚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家,同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和篆刻家。他的诗、书、画、印,被专家们称为“四绝”。姚奠中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山西稷山县南阳村人。原名豫太,字奠中,工作后以字行,因其地南滨汾水,西去黄河35公里,因此常以“河汾”二字自号。其他别号有丁一、丁中、樗庐等。  相似文献   

5.
函授新医学讲习社1910年成立于上海,由清末医界改良人物丁福保开办。这种速成的远程教育法,入学门槛低,相较留学、求学的途径,自有其经济和效率方面的优势。丁福保以此扩大了他所翻译出版医书的销售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批学生弟子,他们之间不只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近代以来医学知识传播的大众化、普及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函授新医学所使用的教材也反映出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医学对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校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姚奠中先生著的《姚奠中书艺附画·印》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姚先生从1943年至今的书法作品150余件,国画作品11件,篆刻45枚。内容极其丰富。本书所收书法作品行、草、隶、篆皆备,风格遒劲苍郁、大气磅礴,均为书法精品。国画作品有山水、翎毛、花卉等,皆生动传神,意境深远。篆刻作品上迫秦刻,旁参汉唐,布局疏朗有致,刀法精到,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阐明了"讲"和"习"具有相同的词义特点:"反复多次",并且都与武事相关。"讲"和"习"在"练习"义位上构成了同义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构成这个意义上的词组,并逐渐凝聚成同义复合词。因为"讲"包括了言和行两方面的行为,而"习"针对的是行动,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讲 习"。从经传中的使用来看,复合词"讲习"舍去了其语素"讲"与"习"的其它特点,只抓住了"反复演习"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文献的整理是件非常困难而重要的学术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先生编的《章太炎书信集》,填补了在章太炎书信整理方面的空白,是目前所见较为全面的章太炎书信集。文章把《章太炎书信集》中与汤国梨的信件,与汤国梨编次的《章太炎先生家书》影印本以及章太炎纪念馆所藏原件进行核对,归纳了整理本中的疑问之处,对于点校本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如脱文、衍文、误字、未辨识出的文字以及汉字规范问题,一一进行核对。  相似文献   

9.
《东莱标注颍滨先生文集》是《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之一种,是人们熟知的苏辙文选本,但是,论苏辙文者几无人对其作过研究。据书前目录,全文二十二巷,共收文276篇,今存一至十五卷,文179篇。所存较《苏辙集》多127字,简145字;多9句,简11句;可校勘367字句,乙正14处字句,字句的转换29处,佚文2处;差异多达七百多处;又多与早出的宋刻本相同,且后出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也从而相同;所选较他选本有64篇文章是独选。《东莱标注颍滨先生文集》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苏辙文选本,在文献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898年,《昌言报》连载曾广铨采译、章炳麟笔述的《斯宾塞尔文集》,包含《论进境之理》《论礼仪》两文。二者均出自斯宾塞《论文集:科学的,政治的和推断的》,原篇名分别为《论进步:其法则和原因》《礼仪与风尚》。太炎迻译《斯宾塞尔文集》是社会进化学说早期影响于中国知识界的关键事件。之前学界未将《斯宾塞尔文集》所据原作底本当作一个学术问题予以关注,故所据斯氏原作与太炎译著之真实底本相比,有或多或少的差缪。将太炎译文与斯宾塞原作对读,可最终确认:经斯宾塞本人同意,曾在美国发行,1868年由英国伦敦Williams and Norgate公司引入重印的"铅印版"《论文集:科学的,政治的和推断的》第一卷,乃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的原作底本。斯宾塞本人前后期的思想有所变化,这体现在不同时期出版的斯氏著作中。因此,确定太炎译著的原作底本,为进一步剖析斯宾塞思想究竟在哪些层面以及如何影响了章太炎,乃至深入研究晚清相关思想史,奠定了扎实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讲解《文心雕龙》辨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太炎早年流亡日本 ,在“国学讲演会”上讲演《文心雕龙》由朱希祖等人记录 ,记录稿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本文联系章太炎的其他文章和历代“龙学”研究成果 ,探讨章太炎研究《文心雕龙》的实绩。  相似文献   

12.
被儒家称为“六经之原”的《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的学者无不覃思精研《易经》,并凭借它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生于明清之际的顾亭林先生也十分重视对《易经》的研究,他五十八岁那年在好友程贞夫、李紫澜家里讲《易》,从六月开始一直到九月方毕,李子德有《讲〈易〉毕奉谢宁人先生》诗。亭林晚年曾纂过《易解》,惜未有传。即使这样,在《日知录》以及亭林先生的文集、书信中还保存了他研究《易经》的思想和成果,颇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四日章太炎先生逝世。鲁迅于同年十月九日写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纪念文章,提到一九○六年先生到日本主持《民报》后,他去听先生讲学,是为了先生“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那时章先生三十九岁,而在日本的八千中国留学生中的多数人,早已读过不少先生的战斗性的文章,特别是先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所引起的轰动中外的“苏报案”,更使先生在一代青年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14.
简论回族著名学者傅统先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统先先生在25岁时撰写了《中国回教史》一书,因而驰名伊斯兰学界,后专门从事教育学的研究,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中国教育学界是个有影响的教授。 在中国回族史及伊斯兰教史上,傅先生都留下了他的深刻印记。但是傅先生的生平如何?他是如何成为一个伊斯兰教学者的?  相似文献   

15.
季同(岱年)师1933年来清华哲学系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转至北大哲学系,1984年清华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又受聘为该所所长,50多个潜心于学术和教育的春秋,大多是在清华和北大度过的。今年是季同师从事教学和研究6周年,恰逢先生八秩寿诞。《张岱年文集》第一卷就在这个时刻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确是喜上加喜。以此作为献给季同师的礼物,感谢他对我国教育和学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或许,这是他56年来辛勤耕耘的最大慰籍。季同师的道德文章如何?自有广大读者作出公允的评价,无庸笔者赘言。现就《文集》编辑过程中和与季同师日常接触所见,择其感受最深者,略述两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的学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于一九二八年手订《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为我们研究作者和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年谱》在一九○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和一九○二年(二十八年)记载有关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事说:“‘江苏巡抚恩铭赴学寻问。教士辞已归,惧有变,亟往日本避之’。于是东渡”。我对“江苏巡抚恩铭赴学寻问”一说,曾撰文指出是章太炎记忆的错误。①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章太炎年谱长编》,该书系统地搜集谱主论著和有关资料而编成,很有价值。但书中叙述一九○一年、一九○二年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论文集》有关先秦道家哲学论文,跟着又读了《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受到启发,得到不少教益,但也产生一些不同意见,特提出来,请教于冯先生。 我要请教的有以下几点。 一、宋尹学派和老子学派的“道”与“气”是不是互相通用的名词?是不是由此而决定  相似文献   

18.
雷沛鸿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教育革新家。为了深入研究雷沛鸿的教育思想,本人曾以题为《雷沛鸿先生教育思想形成基础初探》的论文,(载《基础教育研究》双月刊,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二)探讨雷先生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论述雷先生成为著名教育家和教育革新家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现拟在《初探》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探讨雷沛鸿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进一步阐明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雷沛鸿教育思想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明朝历史人物杨一清入手 ,分别从文献资料整理、文集内容鉴定、文史哲互渗三个方面阐析唐景绅、谢玉杰二位先生点校的《杨一清集》 ,总结概括出《杨一清集》的学术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从而对《杨一清集》作出科学系统而又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鲒埼亭集》是清初大史学家和大文学家全祖望的文集。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人。历来学者对全氏之文推崇备至,“因为谢山先生选辑资料的矜慎,写出文章来征引事实的详确,清代学者是再没有人能及到他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给以高度评价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爱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为第一部了。谢山性情极肫厚,而品格极方峻,所作文字,随处能表现他的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