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概念常被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后现代之“后”的把握有助于从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确认后现代概念。“后”已经不是一种时间序列概念,而有更多的含义。然而对“后”的辨认和解释并不一致。终结、超越、完善和扬弃,对“后”的这四种解释都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的一个侧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看,“后”实际上意味着辩证否定。因此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辩证否定。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结果,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呈现出一种反文化、反美学的倾向。真理、中心、崇高等等都如明日黄花,所有的终极价值都只能是文本世界中的“宏伟叙事”。法国新小说胎动于这样的精神氛围下,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文学上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新小说的文本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标记,表现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和主体性丧失,复制所导致的距离感消失。虽然新小说本身有许多值得质疑之处,但它毕竟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文学范式。  相似文献   

3.
李术华 《理论界》2012,(12):88-89
旅居海外的著名作家严歌苓,是少数活跃的多产、高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题材宽广,语言精炼,角度犀利,近年来受到文学家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严歌苓第一部用英语创作的小说《赴宴者》,至出版以来更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本文立足莎特的存在主义视角,从荒谬的世界、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他人地狱与自由入手,应用文本细读的阐释方法对《赴宴者》进行解析,以期达到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存在主义关于人的问题所做思考的分析比较,得出两者在有关人的重大问题上的思考存在着深层一致性,即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从而为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有关人的理论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上把老子之"道”的涵义分为三层,即本原之道、境界之道和理则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法则和道理,又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分子的“后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信仰破灭,精英文化终结之后的后现代,把知识分子推向了大众文化。在面对人之死、主体之死的边缘化中,多向度、全方位地批判总结历史的馈赠,找到人类先天文化意义及行为准则,弥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人为鸿沟,则是知识分子的后现代使命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降,学术界对王国维"境界"说核心内容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有关"境界"说的研究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特别是对其精神向度的思考还有待深入剖析。从存在主义视角来探讨"境界"说是一种全新的研究理路。基于《人间词话》中对"此在"孤独境遇的高度推崇,以及重在审验"存在"真理的美学立场,"境界"说内含着"本真性"、"忧"、"自由"等三大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9.
探讨人的存在问题是存在主义产生与兴起的关键,亦是萨特以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马克思主义之中应包括存在主义。将人的偶然性存在状态作为人的生存基本结构是萨特思想的一个独特方面,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此文是高清海教授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作报告的内容整理搞。该文的核心是谈如何学会做人,如何使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尚没有作为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它却关涉到人之为人、人之做人的现实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问题的提出十分切近现实、切近每一个人。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理论修养,提出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和路径,读来引人入胜且深受启发,是一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精品之作。哲学不能缺少基础理论的研究,但更需要切近现实生活的理论探索。开辟理论通往现实之路,是当前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哲学走出贫困、走入生活实践的选择。高清海教授的此篇新作为这种选择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阎建锋 《理论界》2014,(8):94-98
后现代哲学思想根植于后现代社会,通过分析后现代哲学思想,可以看到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彻底商品化的社会;是一个从对统一和同一性追求转到对多样性和差异性追求的社会;是一个从重视精神目标转到重视过程的社会;是一个从重视理性和理论转到重视经验和形象的社会;是一个从重视真实空间转到重视模拟空间的社会;是一个性从隐走向显,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汤拥华 《河北学刊》2004,24(1):72-76
本文对几位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揭示出存在主义在建构有关"个体存在"的哲学话语时的种种困难;并指出,人之存在的个体性既不是先定的事实,也非绝对自明的本体论规定,真正能承担个体性的,只是创造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但是 ,长期冷战的对抗状态使我们注重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忽略研究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过去的学者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放弃的原因时 ,总结出苏联压力、理论缺陷、俄国模式影响、毛泽东权威等等基本上属于认识范畴的因素。本文将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物质基础的重新思考 ,证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理论虽然具有科学性 ,但却由于人们没有及时为它的健康发展创造物质和环境条件而被传统社会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理论是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考察后现代社会的知识状态为核心内容,大胆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从语言运用规则的差异入手,在阐释统合现代社会基础的“元叙事”危机产生缘由的同时,深入剖析了后工业时代中知识的合法化模式以及后现代社会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如果说现代性的社会建设是以一种关于未来的完美设计赋予现存的社会秩序以合法性的建设,那么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则是在现代性所承诺的秩序、确定性和安全感无法完成意义上的建设.本文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中的后现代性视角出发,通过对后现代性多维图景的分析指出,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完美图景,它不可能通过社会工程学来实现,它是一个永远在途中的建设,它需要公民承担起无需"理性"支撑的政治责任与道德责任,它同样需要一个社会永远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检视、批判和改良.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总体而论,存在“复归论”和“超越论”两种观点。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超越或者复归来一概而论,既要看到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相继性,又要看到它们在具体内容上的历史继承性,更要看到两者所独具的个性。这样,才能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刘俐俐 《南京社会科学》2012,(3):137-143,150
本文以我国文学经典问题域业已形成为基本判断,全面和历史性地梳理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分析了问题域中诸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面临的研究困境等。籍此提出文学经典重读的问题,旨在从文学经典现象和重读主体实践活动角度,从该问题的界定、研究目的和重读对象的确定等基本方面做了交代。最后,提出文学经典重读问题需要置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交融的"思考和感觉方式"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剥削现象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其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它自身规律性。同时,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客观存在的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剥削关系,充分发挥剥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要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配置无效率,因而必须要求政府的参与。政府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就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制度性和道德性公共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