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经历了一体、分离、再融合的过程。科学通过发现规律实现其使用价值 ,艺术通过创造形象实现其审美价值。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表现在用形象思维启发科学的创造性思维 ;用艺术想象支配自然促进科学技术现实地支配自然。艺术使枯燥的科学研究变得丰富而有趣。科学对艺术的作用表现在科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和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的深入激发艺术的想象力。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对科学家、艺术家、普通人都是有价值的 ,它涉及到人的素质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的追求 :真、善、美 ;人的生存方式 :艺术化人生。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科学与艺术这两个似乎互不相关的领域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整合,特别在教学中,在某些学科领域里,科学与艺术手段以必不可少的互补的方式共同并存与促进着学科的发展,因此,探讨教学中的科学与艺术关系问题成了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通过对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发展、共同基础与共同规律等方面来阐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说明现代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正确地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方法是教学进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科学和艺术而言,技术无疑是变革社会的直接力量。但技术的生成、演变,以及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人类不仅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功用,而且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艺术美感;创造一个美的世界是人类实现其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人类对技术功能的本质要求;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对艺术美的追求,推动着技术的完善,也决定了技术完善的方向;归根结蒂,艺术旨向是技术发展的愈益显著的特征。科学、技术与艺术,是评价人类行为的三个维度,科学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理论可能性;技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现实可行性;艺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结果的理想性或美感度。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学旨向,更体现了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4.
现代设计--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设计的过程本身是有社会性的。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使得设计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 ;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系 ,又使得设计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构成了设计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独特性质 ,因此设计应该被视作一种物质文化行为 ,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作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儿”———工业设计 ,无疑是具有科学特征和艺术特征的 ,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个性化、数字化和绿色设计 ,这些设计发展的趋势都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进入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再次相互渗透,它们的融合出现新的形式。也各自从对方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从而改善着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困惑与挑战,人类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还要具备高情感。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中,促进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论述了艺术与科学本为一体, 是人类智慧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从艺术教育对人的智慧、道德、情感、意志、品格、审美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和艺术教育贯穿于人类教育的全过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古今中外科学家对艺术和科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艺术对人类的特殊贡献的事例, 呼吁人们要用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看待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写实油画的教学,从技术层面到艺术层面,从艺术层面到当今艺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处境,探讨了艺术与市场、大众和社会联系的可能性,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提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融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电子科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及实施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不错,受到文、理科各专业学生的欢迎,并最终能使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此文从“比例美”这一点切入 ,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或者说 ,在科学和艺术这两个领域进行美学研究。具体谈论人们广泛关注的“黄金分割”问题 ,并由此表明 ,美学的研究对象 ,除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外 ,还应包括科学美  相似文献   

10.
在18世纪的启蒙时代,卢梭的科学与艺术观显得独树一帜。当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学者们为文明社会中科学与艺术的进步高唱凯歌时,卢梭却大胆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在腐化社会风气、败坏人类道德以及加剧社会不平等方面所起到的消极作用,从而得出了"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利于敦风化俗"的哲学论断,对于卢梭的科学艺术观我们应将其放诸特定的历史环境并准确理解卢梭作出该论断的真正意图,才能实现对卢梭思想以及卢梭本人的客观把握。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来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同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区别地将两者等同,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理论错误,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倒退。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和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与艺术同渊源于实践,同植根于人脑,同来自人脑对实践的反映以及对反映的加工;从科学和艺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和揭示真理的创造力来看,两者都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追求对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和创新性的描述.总之,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对世界本体描述的两个不同,但平行、互补的方面,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真、善、美.因此,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应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回顾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史,论证了科学领域的进步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分析了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并展望了信息时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倡导艺术家积极地去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用新的观念和形式反映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属于经验世界,审美艺术具有情感性、自由性、独特创新性、开放对话性、反思性等特征,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融合—分离—再融合。3种层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呈现,表现出日常生活和艺术融合的趋向。把审美精神内化为生活态度,才算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发展过程贯穿着两组对立倾向: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属于艺术的内容层面,一者坚持反映现实的本来样态,一者要求表现主体心灵之所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锋主要表现在艺术的形式层面,一者注重继承传统、遵循法则,一者要求不拘格套,变革创新.两对范畴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艺术发展史因而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随之而增加,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艺术地设计,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课题。本文对设计艺术中一个新的设计分野——公共空间设计作了阐述,并提出公共空间设计是在城市里用艺术来浓缩、来还原自然,打开通向自然的窗口,创造新的城市风景,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化人们的心灵联结,演绎历史以找到人们与历史的接点。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的发展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为理论基础,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师的要求,阐述学习型数字艺术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从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对策,以期对数字艺术与美术教育的内在融合,构建科学、发展的数字艺术课程理论提供支持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融合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训练和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干部培训改革工程倡导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特别是缺少宏观上的理论研究,因而声乐艺术是在自然状态下盲目、缓慢地前进的。 本文通过对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现状的剖析,首次在国内提出“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就其体系进行了科学构想,从宏观上为声乐艺术学科构建了一个总体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