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碳汇林业的木材收益与碳汇收益评价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汇林业建设在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成为碳汇供给的主力之一,碳汇林业建设更具战略意义。在碳汇交易的利益导向下,对碳汇林业的收益进行评价是推进碳汇林业建设的关键。采用Hartman木材与生态舒适性产出评价模型,对河北省邢台市任县永福庄乡林业的木材收益及碳汇收益进行评价,可以得出当地碳汇林的最优轮伐期为10年,并计算得出最优化的综合收益预期值。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源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累积产生的温室效应,而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能起到减少温室气体累积的作用。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森林的吸碳功能越来越吸引人们的青睐和重视。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低碳经济转型期间,应把握林业对气候变化发展大局的重要影响,努力探索如何发展碳汇林业,将绿色能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林业带动地区环境、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业碳汇作为成本最低的碳吸收手段,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1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估算了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当前的林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构建了以林业碳汇价值为正外部性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较高,但区域间差异较大;2008—2018年,四大林区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排序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但在2021年南方林区反超东北林区,位居第二;林业碳汇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年增长速度达到31.9%,增速较高,在近三年来尤为突出;四大林区的林业碳汇效率的排序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技术进步效率为林业碳汇效率作出了巨大贡献,分时期来看,四大林区的Malmquist指数均呈现“U”型变动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固碳增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林业碳汇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间接减排温室气体的途径。一方面,林业碳汇交易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发达国家对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另一方面,林业碳汇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伤害。国家必须通过立法规制林业碳汇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行为。如何在规制森林碳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成了环境法学界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而迫切的课题。文章分析阐述了可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予以规制:在事前用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审视森林碳汇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在事中监督碳汇对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影响;在事后救济阶段要建立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林业碳汇存在的障碍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林业碳汇通过CDM项目和国内自愿性碳汇项目及交易来实现。我国自愿性林业碳汇项目发展势头较好,但全球整体林业碳汇发展放缓。我国林业碳汇存在较多障碍:法律规范层级低、与碳交易市场衔接不畅、与林权改革不协调以及与生态补偿相混淆。根本原因是国际气候谈判趋势不明朗和林业碳汇之物权理论基础薄弱。我国应尽快明晰林业碳汇权利的准物权性质,强化碳汇造林的林权基础,以及制定专门法规应对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碳排放权,林业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林业碳汇交易的重心是国内林业碳交易市场,要注重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协调,通过明晰林业碳汇产权、确定交易价格、明确交易的利益分配、确立交易主体客体和第三方,拓展林业碳汇融资渠道,建立林业碳贸易机制,开征"碳税"等方式,实现林业碳汇交易的市场机制路径。  相似文献   

8.
碳汇贸易作为一种基于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合作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川西北草原碳汇项目,从碳汇贸易的制度安排、补偿主客体的确定及履约机制等方面,对碳汇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寻求对我国生态补偿市场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草原碳汇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依赖于完善的政策体系,因此发展草原碳汇必须通过完善草原碳汇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从而实现草原碳汇体系的有效运行。本文将从强制性政策、自愿性政策与混合性政策三个政策角度出发,针对中国草原碳汇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构建支持草原碳汇发展的政策体系的相关建议,为草原碳汇早日在我国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营林企业森林碳汇生产经营的特征,尝试设计包含碳汇量子预算、碳汇支出子预算和碳汇收益子预算等三大子预算的森林碳汇预算体系,并通过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项目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了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营林企业的碳汇造林项目来说,森林碳汇预算体系应以预测碳汇量、含CCER申请活动和造林活动在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上进行碳汇减排量交易等活动为基础,设计碳汇量子预算、碳汇支出子预算和碳汇收益子预算等三个子预算,并以此控制森林碳汇成本,合理分配企业资源。此外,森林碳汇预算应嵌入到传统全面预算体系中,并与现金预算、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共同构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碳汇预算对企业森林碳汇管理的作用,实现企业的低碳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的重要类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必要将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压力。福建省在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应当发挥地缘优势,试点建设海峡两岸碳汇交易市场,通过先行先试的立法空间出台地方性法规,在地方层面先行完善立法,通过立法保护海洋碳汇,明晰产权,规范交易,选择合同适用的准据法,约定仲裁解决争议纠纷。  相似文献   

12.
13.
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以浙江、江西和福建3省11个县为例,根据对31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就农户对森林碳汇认知及碳汇林经营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Logi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碳汇林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均接受营林培训次数、林地质量、农户经营态度和地区差异等变量对农户参与碳汇林经营意愿有显著影响。在碳汇可以用于交易的前提下,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为政府推行农户碳汇林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建省财政造林补贴和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以52个县(市)为样本,以“碳中和”下减排增汇为目标对政府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有效性及两者协同作用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政府与市场化补偿方式对改善地区林业生态、增加碳汇供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效应渐显;政府和市场化补偿方式协同作用有利于增进林企、林农的营林经济收益,进而改善地区林业生态。但是市场化林业补偿对地区环境生态影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元化生态补偿对减排增汇的协同作用效应。因此,应以林企和林农经济收益为切入点,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为林业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推进政府与市场补偿作用的有效协同,产生1+1> 2的减排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林业财政补贴和林业碳汇交易为例,基于对福建省两县10个乡镇林农的主观感受和实际受益情况的实地和问卷调研,分析多元化生态补偿对林农林业生产收入、投入规模、投入结构的影响,评价林业生态补偿中政府和市场化补偿方式的有效性及协同作用效应。研究发现:从主观感受看,林农认同林业财政补贴和林业碳汇交易对林业生产收入和投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从实施结果看,林业补贴对林农的林业经营收入、林业投入和投资结构有正向促进效应,而林业碳汇交易的影响不显著;林业补贴对林农营林行为的影响在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林业补贴与林业碳汇交易对林农林业生产的收入、投入具有协同作用效应。为实现政府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有效协同,提升多元化林业生态补偿对林农的补偿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林业补贴政策供给以提高林农的林业碳汇交易参与度。  相似文献   

16.
17.
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森林碳汇市场作为解决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补偿的有效机制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初步建立。揭示了森林碳汇产权的界定是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的前提和市场有效运作的制度基础,进而以发展中国家和附件Ⅰ国家为森林碳汇的供求分析框架,以资源配置有效性为视角,构建了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在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机制构建与完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森林碳汇的概念、特征和计量,森林碳汇市场的特征、类型和现状以及森林碳汇市场机制构成要素和政策激励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概述,最后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方面对中国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沙区碳汇同湿地碳汇、草原碳汇一样,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沙区碳汇研究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进行防沙固沙工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的沙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发展种植碳汇林的广阔空间,因此沙区碳汇的研究将对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地位于广阔的乡村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通过文献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研究乡村旅游地碳汇机理问题。乡村旅游地自然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是乡村系统中能够清除、吸收、贮存大气CO2的陆地生态区域,包括农田耕地系统、乡村林地系统、乡村湿地系统与乡村草地系统,具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品质有异、动态变化等特征。乡村旅游地自然系统中的绿色植被从大气中获取CO2,经由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部分通过植物凋落分解转化成为土壤碳,其碳汇价值由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碳吸收价值与碳储存价值组成。定量地估算乡村旅游地碳汇水平以及基于碳源/碳汇估算的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实现路径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