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所谓“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以及相关的操纵策略。文章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在其翻译活动中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同时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零翻译较为理想地处理了不可译性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翻译观.各种"零翻译"现象具有不同层面的美学价值,文章分别对外宣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体现的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具有创新意义,旨在对翻译美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由"选译"到"全译"的发展过程中,"国风"的翻译比较繁荣,出现单行译本以及网上的"国风"的篇章的不同体译文和现代歌曲"诗经体"的翻译等."国风"的翻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从"国风"的语义、体例、章法句式、韵律、语言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6.
"体性"翻译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体性”,首先应理解“体性”意义;理解程度不同,译文文本的遣词造句就不同,从而影响读者对“体性”的理解和判断。目前译者们对“体性”和“风格”的意义相似性以及对“体性”二字的语法结构已有共识,但是对“风格”和“体性”的内涵和外延的认知程度还存有差异,因此就有“体性”的不同翻译。要想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必须将“体性”还原于文本以凸现其文化内涵,唯有如此,译文才能更趋近释意、达理。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把它和翻译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方法加以区别.针对文学翻译界存在的语言使用过于随意的现象,提出要在正确处理好"陌生化"和可接受性问题的基础上,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表现形式,维护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词语不经任何形式的翻译直接进入汉语被称为"零翻译".零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在文化方面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颠覆作用.对于零翻译的熟视无睹和"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造成了汉语语言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无意识",中国的语言及文化将成为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殖民地.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典型标志.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候,必须强化语言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伪翻译"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翻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作为"假面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翻译和"伪翻译"同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体现了话语、权力、政治之间的博弈。真伪翻译之间的截然二分并非不容置疑,用以界定伪翻译的那些性质在翻译中也大量存在——翻译作为"改写"(勒弗维尔意义上),呈现出的是与原文的差异和背离。对伪翻译的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阿尔比所提出的衡量译文忠实性的有关原则.翻译的"主体性"是"忠实"限制下的主体性,翻译的"忠实"亦是"主体性"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一边"作为并列连词在汉语中很常见,同时也可以作为方位词和副词来使用.分析连词"一边"在"一边……,一边……"结构中的用法,从"一边"作为连词、方位词和副词时所表达的不同语义等方面讨论,可得出该结构在特定语义环境中英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文学翻译的"忠实"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忠实”与“创造”,“翻译即叛逆”所引发的翻译悖论切入,以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意义翻译和文体翻译为参照,对比分析了《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与主体文化密不可分的地域风俗、方言、习语、土语的“忠实”与“创造”性翻译,论证了“既要创造又要忠实”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度,揭示了“叛逆”即“创造”性“忠实”的旨意。  相似文献   

14.
成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成语的词典翻译往往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则必须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英汉成语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5.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变通”通常成为通往理想译文不可或缺的手段。文章从探讨变通的本质入手,进而分析了变通的理据以及变通的原则,认为翻译变通不可随意为之,必须基于语用推理,语用推理可以确保原文深层意义的延传。判断变通手段得体与否要依据使用该变通手段所产出的译文是否忠实准确,以及它所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否乐于接受而定。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文化之维:"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科技英语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 ,但也不可唯“信”而不“达”不“雅”。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达”是行文严谨 ;而“雅”则是语句简练、通顺。本文就逻辑关系、汉语语言习惯和使用行话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到科技英语翻译的“达”和“雅”。  相似文献   

19.
任何翻译都既要求“适应”,不允许主观任意的“胡译”,需要“创造”,不能完全抛开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进行“死译”;应以“适应”为前提,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合理的“创造”,达到“适应”和“创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