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始终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经验。作为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从成型到深化的系统化发展历程,贯穿于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历史飞跃。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探索建立多元立体的非遗保护空间模式,建立健全体系完整的非遗保护法律机制,打造数字非遗治理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引领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必将以崭新的面貌推动世界非遗保护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韶关市石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米酒传统技艺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制酒技艺传承观念、成本利润、市场销售渠道、产业化发展、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品牌建设和本地人联合等方面,对目前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米传统技艺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当今社会非遗技艺日渐衰落、政府大力保护非遗技艺和扶持非遗相关产业的背景下,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协同促进对石塘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米酒传统技艺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非遗舞蹈文化资源,其悠久的历史、鲜活的形式使其傲立于燕赵大地,展现着冀地百姓的姿态与品格。在文化传承的征途中,河北非遗舞蹈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中求真问道,在发展中守正创新,是其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本文从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视角出发,以“史”思考其传承的脉络,研“传”探析其发展的路径,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首先分析了非遗舞蹈概况及发展现状,之后阐述了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后探讨了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重视与培养非遗舞蹈传承人、收藏与保护非遗舞蹈资料和打造非遗舞蹈传承发展平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山东古筝文化历史悠久、自成一派,具有广泛影响.其中,菏泽最具有代表性.位于鲁西南地区的菏泽戏曲文化丰富,古筝文化在戏曲文化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独树一帜.菏泽市郓城县将山东古筝文化推向了高峰,不仅培养出大批优秀古筝演奏家为家乡增光添彩,而且坚守对古筝制作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郓城刁庄古筝的传承者一代代不忘初心...  相似文献   

6.
我国动漫产业从起步阶段发展至今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技术层面有精良的制作工艺和出色的视觉效果,在故事层面也能深挖角色内心体现充盈的精神内核。本文将针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层次剖析,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涌现的新技术,以及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崛起的趋势,对中国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7.
以敦煌的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出发点,分析现代社会非遗传承人才缺乏的原因,针对敦煌非遗的特殊性,提出保护与传承敦煌非遗的可行性措施——基于政府政策和科学研究自上而下的引导保护,结合社会各界人士的实践工作的多方合力的保护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相比,至少存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长期仍处于逆差状态等差距.目前中国可以在促进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网络安全、发展高新技术经济合作园区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寻求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有效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西藏传统文化动漫化的产业孕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是绿色的高附加值产业,且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西藏有着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具有坚实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孕育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动漫化产业,应注意文化产业的战略升级规划与再整合,并注意政府引导和相关政策的倾斜,注重有关人才的培养及舆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非遗的活态传承指的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生长发展环境的整体化,在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下进行的有效传承方式.它区别于单一博物馆式的留存样本,它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的记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点滴滴.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而非遗的传承不仅仅只是为了保存和缅怀...  相似文献   

11.
王静 《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24-126
作为民族生存发展血脉及民族文化精髓的非遗文化,是维系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合力、延续民族基因的动力和源泉.双高校建设中对文化传承的要求,赋予了职业教育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桥头堡角色,探讨二者的多维度耦合,以致力于构建职教特色体系和非遗传承的职业教育模式,挖掘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承来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实现文...  相似文献   

12.
采茶灯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历史的积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但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却面临了传承危机.园本课程作为文化存在的"实体"和"样式",是凝聚非遗文化与采茶等文化特质的"文化丛".因此,笔者基于岗位教学,希望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实践,让采茶灯非遗文化根基有足够的传承力量,夯实文化主体自身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  相似文献   

13.
怀化地处雪峰、武陵两大山脉,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这片土地厚重多彩的文化底蕴。“追根溯源,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已延伸至此”,也是汉、侗、苗、瑶、土家等51个民族长期聚居的地方,这里孕育而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织锦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现实载体,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还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存技能等情况。怀化地区非遗织锦艺术包含侗锦织造、花瑶挑花和苗族织锦,其已经减弱了原本的实用性作用,重在研究织锦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非遗织锦艺术的历史生态背景出发,以民族图案为基础提炼艺术符号,尝试建立新的符号组合方式,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并综合运用,以期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非遗的表述、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刺绣技艺作为传统“女红”具有明显的性别技术指向,媒体报道中所涌现的优秀“绣郎”群体打破“女子之术”的性别气质壁垒,建构了兼具高学历、创新性、文化主体性、职业化等特质的青年非遗传承人新形象。以“绣郎”为代表的青年非遗传承人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助推非遗跨界传播,彰显了其共享性和公共性等特征,并且重塑大众对非遗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6.
非遗保护涉及两种知识,一种是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一种是未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知识。政府管理非遗工作,往往以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为主,而我国还有大量的非遗存藏于民间,保护它们需要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以外的多元文化知识。政府、学者和民间力量都要认识到这两种知识的差异,并实现两种知识的互补,齐心协力保护非遗。从知识的角度认识非遗保护工作,可以深化对我国国情的理解,细致分析我国非遗的特点,发挥民间资源的作用,重点加强对国内申遗的各文化空间的保护,做好研究性的保护工作。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构建非遗保护的中国知识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国内省、市、县都在加快非遗馆的建设力度.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下,县域的综合性非遗馆作为以展示、体验、交流兼顾的保护利用设施,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展示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博物馆有较大区别.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如何把非遗馆打造成地域性的文化标识,...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滚龙连厢于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滚龙连厢课程的构建和推广两方面出发,去研究其在高校中传承的价值。课程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滚龙连厢教材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型于舞蹈教学实践。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模式推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视野,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对热爱,使学生用实际行动加入到非遗舞蹈的传承中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1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电视交流协会主办的《奢香夫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合部负责人介绍,28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CCTV-1(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飘红,一举夺得今年该频道该时段的最高收视率,并独占全国电视频道同一时段最高收视率鳌头。这部电视剧播出期间,时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