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与西方公民意识、公民资格相比较,中国人传统心理中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私民”的人格特征,它难与现代的公民意识相协调。为此,如何排除传统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我国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是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基础。社会资本在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即社会资本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维系与繁荣,社会资本通过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我们的研究是对以往公民社会研究中忽视"文化因素"这一偏差的一种纠正,无疑将开拓公民社会研究的视野,推进公民社会的研究与理论建构,同时也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贾东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体制的一大变革,实现这个变革需要一系列坚实的社会性条件予以支持。本文认为,公民社会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社会条件,这个条件的实质就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4.
信任与公民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信任的发生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不同形式,信任的基础存在于从人本自由到社会诚信体系的确立,而信任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个人职责的履行。当前,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包括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培育信用产品供求机制;形成信用惩戒和褒扬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的价值系统。将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的构建置于现代性的背景和框架内进行研究,从现有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相对薄弱而分散。在现代性的宏观视野下,现代教育对公民社会的构建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且是公民社会持续衍生的关键保障。现代教育通过塑造现代公民身份、整合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系统来实现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功能。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路径的探索,对当下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轮功、主神教等是以拯救世界、造福人类而显名的 ,是显性的、众所周知的邪教组织。除此之外 ,还有各种各样隐性邪教组织 ,如以“生命科学”、“特异功能”等面目出现的伪气功 ;以悬壶济世、用灵丹妙药“克癌”的超级“神医”像胡万林、李之焕之流 ,还有“济佛道”、“黄坛教”等 ;以寺庙为中心的“三元寺”;以占卜算卦、风水测字为掩护的“周易研究会”、“八卦研究协会”等 ;以“前沿科学”来造势的“水变油”、“浅水船”案件。邪教组织在当代之所以甚嚣尘上 ,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也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本文着重探讨后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我国出现的就业市场倾向,社会心理有什么反应?实现就业市场化目标,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怎样?如何重构社会心理基础,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为此,1987年8—10月,我们在上海范围内,对一百多个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中的一千多个人进行了座谈,问卷形式的调查。下面是这次调查的初步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其建立在国家机器民主法治化基础上催生出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国民的法治社会心理的培育。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法治心理的支撑与配合,法治国家的实现就缺乏坚实的内在驱动力。当代中国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中存在诸多社会政治心理障碍,特别是传统社会形成的人治意识与现代法治社会存在根本冲突。现代法治心理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公正是现代法治心理的"生命线",信任是法治社会心理的价值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心理基础。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历史性转变应加强社会心理基础的培育,塑造以权责意识为内容的公民意识,培育以法律认同为根基的法律信任,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法律文化,践行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培养好公民的一种手段。同时,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本文从成人公民教育目标定位和实施内容两方面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成人公民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现代成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使命,探讨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以及对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可 《学术研究》2007,(11):151-15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开展,公民意识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1996年5月7日和1998年10月31日本刊就先后与广东教育学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广州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公民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古老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公民社会具有不同含义。对于转型中的我国而言,我们的社会制度背景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公民社会不言而喻的制度背景,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前提。这样就可能出现,我们在说公民社会的时候,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当代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孕育了新的公民理念,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公民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与挑战。有鉴于此,2010年11月27日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虓 《中州学刊》2006,(4):134-137
公民教育应以培养民族精神为首要任务,以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为宗旨;公民教育的基础的问题是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问题及定位教育思考;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为国家与民族教育、权利与责任教育、道德与文明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心理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心理教育所体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但能通过提高哌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智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还能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改善与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与有效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其劳动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帮助整个社会成员改善与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以减轻因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问题给社会所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犯罪,帮助社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注重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心理教育,对于促进与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心理教育所体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但能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智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还能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改善与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与有效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其劳动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帮助整个社会成员改善与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以减轻因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问题给社会所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犯罪,帮助社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注重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心理教育,对于促进与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社会心理的优化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作用.调查表明,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因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与文化基础,但社会心理中也存在消极的因素."大众化"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与途径,促使处于混沌状态中的社会心理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与提升,其方法有理论创新、利益协调、文化濡染、实践体验等.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前提条件;是调节人际冲突,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相互悦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措施。我们要全方位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和谐打造坚实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公民身份认同能够为政策协商对话提供社会粘合基础。从应然层面来讲,公民身份认同催生了权利意识的觉醒,改变公民的政治冷漠状态;提高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的认知,消解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公共性疏离;养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公民间的引力磁场。但是,就中国社会现实而言,诸多因素造成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使社会成员难以粘合。就此,需要一系列的路径设计来提升公民身份认同,其中包括完善公民教育系统设计,强化自我概念的建构;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权利与责任的认知;拓展参与型公民文化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相互包容性;建构多样化协商场域,激励公民在场与发声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