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国法 《理论界》2009,(2):90-92
通过从意识革新和心灵转向两个层面对比分析柏拉图的人学思想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理据,可以发现,以心灵转向实现人的道德意识革新,以个体心灵的和谐促成社会和谐,是把"善"具体化为人现实生活的价值背景,以个体"无我"的和谐意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黄雪丽 《理论界》2012,(6):83-85
心理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心理保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因素,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他提出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等宝贵思想,为现代人构建和谐心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对构建和谐心灵与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兰 《阴山学刊》2012,(5):96-100
老子的"道"思想和笛卡儿的心灵哲学,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典型,他们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哲学的内在品格和旨趣,即境界和逻辑。在内在的品格上,西方哲学主要表现逻辑性的求精确、分析、实用,以自然为工具和对象;中国哲学则是境界的求和谐、直观、修养,以自然为精神宿主和自我。  相似文献   

4.
宽容是对他者的尊重。《道德经》的宽容思想以"道"为立论基础,以"道"之"自然"、"无为"本性蕴含的他者理念为形而上的依据,以"若谷之德"的道德宽容和"无为而治"的政治宽容为内容,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为旨归,是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宽容理念。深入挖掘并辩证分析《道德经》的宽容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是非"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百家争鸣"是庄子反思"是非"的思想背景;"是非无定"的逻辑困局以及"成心"是产生"是非之争"的直接原因。在庄子看来,"是非之争"有三个弊端:异化个体的心灵,扰乱社会价值,也是"道之所以亏"的最大诱因。由此,庄子提出了"以明"、"以道"的方法,分别从心灵和天道两个方面观照外物,以消解"是非之争"对人、世、道的三重伤害,从而超越"是非之争",而进入"理境"与"境界"相交融的"是非之境"。  相似文献   

6.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本身体现了和谐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老子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行小国寡民的治理,这正是其和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一个观念,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蕴涵着"诗人心灵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格律等也都蕴涵着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可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启示我们尽可能避免战争,向往和追求和平.  相似文献   

9.
苏轼小品及哲学思想片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扬帆 《云梦学刊》2008,29(6):94-96
苏轼的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内容常凸现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东坡自然无华的小品,写出了率真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心灵的获得是其哲学思想中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所致.尤其汇通了儒、道,将颜"乐"与道家哲学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作为自己心灵的营养所致.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从最宏观的哲学视域,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本体,以"道"在自然、社会、人生等领域的展开、体现、运用、实现形式的"德"为核心的道德和谐思想体系,其基本构架是:"道体德用"的道德和谐思维,"守道同德"的道德和谐信念,"依道修德"的道德和谐实践,"道体民本"的道德和谐旨归。由于道德和谐体系的破坏与缺失,导致"违道失德"的种种社会危机乱象,故"尊道贵德"必然成为防范消解社会危机的最佳道德理路。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世界:人道思想与世界秩序的综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进入转型期的人类社会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富有启迪。中国的先哲追寻"仁"的人道思想与"礼"的现实秩序之间的平衡,人生哲理与社会机制的综和。这是一条仁礼之道。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思想着力解决身心、人我、天人之大和谐,以适应建构和谐世界急需的道德要求。"礼"则内含实现世界和谐秩序的重要原则。两者的最终价值取向都是"和"。贵和思想涵盖"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中庸之道,最终归结为"中和"之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兼收并蓄了许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其中很多文化中渗透了"和"的思想,本文从"儒、释、道"及多元宗教文化中探讨"和谐"思想的产生和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是《道德经》的核心内涵。按照《道德经》的思想,和谐是世界自身发展的总趋势,是世界万物构成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文明的最充分的体现。从实践方面来说,和谐之道又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等丰富的具体内容。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是"惟道是从"的,也就是惟和谐之道是从。现在,世界已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弘扬《道德经》的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古人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有诸多的论述。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道家重视"道",遵道以行,虚静处下,以建立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和谐等等。这些观点可以用儒家的"八条"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概括之。而对古代和谐思想的梳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融整合特性。本文分圆融整合系统观和与道合一生命观两部分论述道家和合思想的内容、特点及现代意义。第一部分概述其辩证和谐与宇宙合一的系统思想及现代方法论意义;第二部分概述其与道自然合一的生命状态及境界观,为现代人解决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心灵的矛盾提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6.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社会生活与人的自然本性间达致和谐,是生命哲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当代物质社会的心灵困境。庄子养生思想为这一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彰显了原始道家智慧。在当代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其价值更加凸显,是解决人们辛苦困境的一剂良药,看似"圆滑",实是"至道"。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尊生是其生命本体观,卫生是其生命实践观,达生是其生命境界观。  相似文献   

18.
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融与整全的特性。本文分圆融整全的系统观和与道合一的生命观两部分重点论述道家和合思想的内容、特点及现代意义。一、辩证和谐与宇宙合一的系统思想及现代方法论意义;二、与道自然合一的生命状态及境界观,最终为现代人解决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心灵的矛盾提供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19.
周睿 《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90-192
道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变化之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相互牵制、相互平衡。道教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核心是"无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思想理念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道教哲学思想的辩证法、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知足"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是"知足"思想的核心表述.汉代颇行"知足"之风,很多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远离权势和名利,追求淳朴清静的生活;他们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