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张居正,为明代以至中国古代不可多见的政治家,但对他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分歧,“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赞扬者推崇他为古代政治家中的杰出典范,“除却伊、周只此人”。抵毁者则称其为“权奸柄国”、“包藏祸心,烦危同列,真狗彘不食其余矣”。特别在张居正与宦官关系上,更是争论焦点之一。许多人骂他“附挡”、“媚挡”,并以此为其不可掩盖的污点;许多人则认为他是处理宦官问题最得当的一位,是其推行改革的保障。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评诗专著,钟嵘认为诗和文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强调诗吟咏性情的抒情功能。对于五言诗歌中的用事,钟嵘并非全然否定,而是针对齐梁时用事不当如同书抄的不良诗风,反对堆砌典故、好用新事,并提出直寻之法以矫其弊,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3.
明人语境中的宦官王振形象以戕害大臣、耗帑纳贿、唆主弄兵为主要内容。关于王振的负面评价在明中期以后逐渐固化为一种明人对宦官干政形象的典型性描述,这是士大夫意识形态主导而生的历史产物,反映出士大夫群体对宦官干政的不满情绪。王振形象凸显于明史的深层次政治文化含义为,士大夫群体有意避免宦官把持朝政与皇权专制极端化互为表里的政治模式达到现实制度安排的常规化,以及此种政治模式合理性的自足。  相似文献   

4.
宦官文明     
自从德国近来实施消灭生殖机能的刑法后,敝国人士都不平起来。仿佛觉得“大势已去”,要竭力挽回,这就影响到自己身上似的。本来就充满了种种性病的民族,对于这类事非常敏感,其故可知。只看报纸上花  相似文献   

5.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评诗专著,钟嵘认为诗和文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强调诗吟咏性情的抒情功能。对于五言诗歌中的用事,钟嵘并非全然否定,而是针对齐梁时用事不当如同书抄的不良诗风,反对堆砌典故、好用新事,并提出“直寻”之法以矫其弊,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元稹与宦官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当时及以后的诗坛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千年以来,评述元稹的史传、专著、论文、札记都认为元稹“勾结宦官”,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就长期被冷落、贬低。下面我们想根据元稹与宦官的主要材料结合元稹的生平,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说法发表一点不同的意见,希望能引起讨论,得出合乎史实的结论,还元稹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一1 元稹生活在大历十四年(779)至大和五年(831)间,主要活动在元和(806—820)、长庆(821—824)、宝历(825—827)及大和(827—837)前期。这里,让我们先来考察元稹与当时宦官当权集团——元和年间的吐突承璀集团和长庆、宝历、大和  相似文献   

7.
冷香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 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愁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 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外出后抒写离怀之作,感情细腻,委婉动人。然检诸家注本,所释词旨略同,但对其中“武陵”用事却所见互异。王学初《李清照  相似文献   

8.
唐代宦官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宦官曾起过十分重大的作用。唐代宦官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宫闱侍从阶段。②假人主之权阶段。③参军、参政制度化阶段。④衰亡阶段。第一个阶段起自唐代开国,至于玄宗开元之前。作为我国封建政治的附属物,宦官与历朝封建政权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亦莫能外。《旧唐书·宦官传》云;“唐制有内侍省,其官员;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别有五局:掖廷局掌宫人簿籍;宫闱局掌宫内门禁,其属有掌扇、给使等员;奚官局掌宫人疾病死丧;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五局有令丞,皆内官为之。”“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  相似文献   

9.
<正> 宦官在历史上的作用,已引起了史学界普遍重视,并进行了大量论述。但这些论述,多集中于宦官专权较烈的东汉、唐、明三个封建王朝,而对北宋的宦官,则极少论述,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纵观北宋历史,宦官涉政之广、作用之大并不亚于东汉、唐、明三个王朝,同时又没有产生上述三朝明显的宦官专权,更值得研究。本文就此,谈几点粗  相似文献   

10.
宦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宦官视为灾星、祸水。认为宦官揽权必然“败国蠢政”;认为宦官的品性就是“残暴、狡诈、贪婪的”。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有必要加以纠正。 一 首先,关于宦官的“败国”问题。 所谓“败国”,是指宦官参政必然导致其王朝覆灭。古代史学家范晔。欧阳修、司马光、谷应泰都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范晔在《后汉书》中写道:“宦官败国蠢政之事,不可单《尽)书。”欧阳修则说:“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司马光说:“自古宦官败国者,各载方册。”谷应泰也说:“宦官之祸自古烈矣。”今人的观点与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有的学者认为:“宦官专权往往导致这些王朝覆灭。”“由于太监专权,内乱迭起”,“五阉同日封侯,十常侍把持朝政……东汉政事终于不堪收拾了。”“这些人左右朝政。总的说来,对政治影响十分恶劣。” 东汉、唐、明三代是宦官参政揽权的最严重时期,考察这三个王朝衰败的历史有助于弄清宦官是否“败国”的问题。东汉亡于封建军阀割据,这是没有疑义的。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宦官有多大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割据者的势力之所以在东汉得以存在,发展,是由于割据者的前身,即一部分豪强地主曾是东汉建国的功臣所致。就是说,刘秀建立  相似文献   

11.
历代宦官出身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展拓,宦官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不少学者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著。本文仅就宦官的出身试作考述,以求对宦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宦官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存在物。它从西周至清末共存在近三千年。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宦官具有不同的出身,但总的说来,可概括为六种。一、刑后不能为官而进宫者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时代,历朝君主们为纯洁皇族血统都入充一批“刑余之人”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把这些本来正常人变成了不阴不阳,不伦不类的怪物。 阉割,这种灭绝人性的摧残是双重的:既是生理上的灾难,更是心理上的灾难。 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能否生殖繁衍被赋予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之一。人们恪守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笃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寿之终也”。宦官连父母给他的血肉之躯都保存不全,更不用说传宗接代,光宗耀祖了,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因而受到社会普遍的鄙视。汉代司马迁近五十被科以宫刑,他在给朋友的信中痛心疾首地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戳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遂至于“居则忽忽若有所之,出则不知所从  相似文献   

13.
略论宦官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集团,在历代政治生活中曾扮演过不可忽视的角色。北宋也不例外,从建立至灭亡,宦官在政治生活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干政之事时有发生。到了北宋晚期更为厉害,以至使人发出“宣政间童贯、梁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前,宦官的主要来源为对特定对象实施宫刑。宫刑废除以后,对特定对象实施宫刑不再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因此,唐代宦官的来源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唐初到唐末,进献一直是宦官的重要来源。伴随着宦官权势的兴盛,宦官养子充任宦官亦成为唐代宦官的重要来源,到唐代中后期,宦官养子甚至成为唐代宦官的主要来源方式。除进献、宦官养子等来源方式外,部分中下级文武官员之子充任宦官也是唐代宦官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唐代宦官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其作为一个与朝官对立的整体的集团来着眼的,“南衙北司”之争是论宦官者的习用语,而对于宦官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则尚少有论及。实际上,唐代的宦官,因其自唐中期以后成为与朝官集团并立的一大政治势力,其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与朝官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一样不可避免,并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本文打算对此作一点粗浅考察。 1 伴随着唐玄宗的重用宦官,宦官内部的斗争即拉开了序幕,从此,直到唐末,这斗争几乎没有停止过。朝官与宦官之间矛盾较和缓时宦官内部争斗  相似文献   

16.
<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在此期间,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北魏又是魏晋南北朝中的一个关键王朝,在北魏统治期间,中国社会在民族融合的洪流中,进行着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大变革,成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过渡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宦官制度也呈现出与其它王朝迥然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北魏宦官制度的特点北魏政权(公元386——557)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浪潮  相似文献   

17.
宦官,指被阉割失去性机能,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官员,古代即有“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后汉书·宦者列传》)的说法.宦官的称谓甚多,有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中涓、内官、内待、太监、内监、内珰等种种名目.我国阉宦制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周代置官,宦者已在其列,《周礼》对阉宦的职责规定是“寺人掌王宫之内人及女宫之戒命”;《左传》记载,春秋时阉官掌理王之内政、宫令,曾直接介入齐、楚、晋、宋等国国君的更迭废立大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告诉我们,赵国名臣蔺相如本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食客),是缪贤将其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  相似文献   

18.
宦官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宫廷中的奴仆,是一种特有的职官。它的产生在历史上较为久远,据史籍记载,早在周朝,就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等宫廷奴仆了。战国时期称宦者令。秦代称为中常侍、中书谒者令,或称将行、卫尉、少府,也简称秦少府。汉承秦制,西汉初期亦称中常侍。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把秦朝的将行少府改为大长秋,号称小黄门。秦汉时期,在宫廷侍奉的不完全是阉人,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或在阉人中参用士人。到了东汉以后才全部使用阉人。自有阉宦以来,在封建腐朽政治的培育之下,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股可以影响朝政的政治势力。本来的宫廷奴仆,变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统治者,他们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中,曾窃取过很大权力,把持和操纵朝政,形成过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政权是腐败封建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又加深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本文拟从唐代宦官的专擅中,探索宦官势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宦官政权的实质和为害。  相似文献   

19.
宦官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专制主义王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有的畸形的制度。所谓宦官(也称太监,因明代设宦官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员,左、右少监各一员,习惯上因此称宦官为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专供国王及其家族、贵戚役使的、被阉割而失去生殖能力的男子。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后宫佳丽三千人”,如果用一般入前去服侍,不能保证众多妻妾的“贞洁”,国王是放心不了的,所以采用灭绝人性的手段,将男子加以阉割,为其服役,既能获得男子的劳动力,又不会同女性发生性爱.“中人之性,可以上下”。(《南史》卷七十七《恩倖列传》)这一制度就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民间从事航海贸易的典型代表,汪直的海商身份不容置疑,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和非凡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这一群体的领袖人物。他讲求商业诚信,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并且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商业理想———互市。而对于"海盗"和"倭寇"的指摘,并没有准确而可信的证据。汪直的败亡,归根结底是其代表的商业生产方式不容于当时以自然经济为根基的封建社会,最终被统治集团作为政治靶标予以剿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