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也是卓具见识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在其众多的文艺批评论述中,关于新诗的论述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茅盾如何论证新诗,评论界过去尚少注意。其实,茅盾曾以精微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美学眼光,透视复杂的诗歌现象,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角度评价过诗美,透辟地阐述了诗与时代、诗与生活、诗与真、诗中的现实与理想等问题,尤其瞩目于新诗的发展和诗人的成长。涉及到的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刘大白、沈尹默、康白情、俞平伯、冰心、顾城吾、徐玉诺、孟寿椿、汪敬熙、蒲风、艾青、臧克家、田间、徐志摩等多人;历史跨度从“五四”白话新诗诞生初期,到大跃进年代新民歌的出现。内容浩瀚,意见精辟,深中肯綮。象一串熠熠闪光的珠贝,贡献于新诗论坛,充分体现了茅盾的现实主义诗学观,它至今仍有启示、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文学业绩是以小说创作著称的.他的小说创作,展现了"五四"前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风云幻变的时代,提供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并为我国革命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在翻译、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弗·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是"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历史不会重演,但在某种情况下,却不乏相象之处.这里,恩格斯讲的情况,在我们"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历史上,得到类似的反映.伟大的新文化旗手鲁迅是这样;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是这样,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也是这样.他们都以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在实际斗争中活动着.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4.
张贤亮同志自从事小说创作以来,一直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他的作品,数量虽不算多,但几乎篇篇都给人以厚重、深邃的感觉。 张贤亮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特别是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敢于“直面人生”,正视社会现实的革命文学传统,又在新时期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感召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美学思想作指导,结合创作实践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和发展;他将创作的根子,深植于社会生活的肥沃土壤中,又紧紧地追随时代变革的脚步,广阔而深沉地反映现实,展示生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理想。因此,他的一  相似文献   

5.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6.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7.
茅盾开始小说创作之前 ,曾热心地关注和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大革命失败后他开始小说创作时 ,迷惘的现实形成的生活体验与心态 ,就自然有意无意地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共鸣。正是这种思潮与技巧的介入 ,成就了他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美术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现实主义”成为目前中国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主流创作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美术及其时代语境的解读,尝试寻找在当前时代语境下,作为艺术家应如何坚持与把握“现实主义”原则,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人物塑造。在他所塑造的成功形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独有的审美趣味。本文通过对他两大人物系列的分析,指出在茅盾人物塑造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否定精神与批判态度。在阐述茅盾创作实际的同时又着重分析了这种独特审美心态的成因。这就是以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现实的作用。并根据“心理定式”理论分析茅盾的创作实际,指出茅盾虽然受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但他对批判现实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背离,在有些方面又高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阎真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对现实与生存描写最有穿透力的作家之一.小说《活着之上》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这既是对作家个人创作的肯定,也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肯定.《活着之上》将笔触深入到高校生活之中,塑造了聂致远、蒙天舒、赵平平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阎真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用艺术之刀解剖高校教师的生存现状,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打开了一个新的书写之门,这正是《活着之上》这部小说在题材上的价值所在;同时对于现实与理想,生存之下与活着之上的思考,对人性的书写,是其小说的意义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派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诗美理想,他们以独特的艺术理解去拥抱和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新的写作方法",构建和强化诗歌自身的审美品格,坚持"戏剧化"的创作原则和意象化的美学追求,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生命群.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发展到今天已70多年了。中国新诗创作方法的发展轮廓是比较清楚的,同时还可把握造成不同创作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从艺术史和发展史两方面考察清楚中国新诗的基本轮廓:第一阶段(1916年—1921年)现实主义的新诗的尝试及创作;第二阶段(1921年后期—1930年前期)浪漫主义与超实主义的纷呈并现;第三阶段(1930年—1966年)现实主义诗歌长期占领诗坛;第四阶段(1976年后期—90年代初)诗的复苏与自觉、多元化的诗美价值呈现。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以冷峻客观的笔触描写现实生活,强调创作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努力关注当下生活,大胆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针砭不良风气,表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勇气.他们将创作的真实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新现实主义小说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中,接受了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新的因素,努力有所创新,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与气息.  相似文献   

16.
纵观整个新时期小说创作,现实主义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潮流。然而,现实主义小说并非始终是以一种面目呈现于新时期文坛的。概而育之,从新时期伊始到八十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创作走的是复归之路。从初始期的伤痕小说到深化期的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现实主义创作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真诚艺术信念的引导下,以恢复“五·四”时期初创而在文革期间损毁殆尽的革命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为己任,不仅以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需求紧密而又生动的美学联系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体,而且成为新时期历史——文化进程的一股积极主动的推动力量。但是至八十年代中期,复归之路走向终结,开放性日渐成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不同于以往的新色调、新趋向。此种转变,有其现实的历史和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经历了三次转变.这种转变既是一种对传统的继承,同时更体现着作家对社会、时代的不同感应,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追求.在写实性上,政治理想、生存状态、生活困境成为各自的中心话语;在批判性上,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性,欣赏主体的对批判性的选择,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共同反思成为各自不同的话语目标.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19.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