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九八六年,是巴蜀史研究取得可喜进展的一年。自从新华社报导了去年在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后,引起了关心巴蜀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极大的兴趣。人们踊跃参加由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川大历史系等十单位联合发起,在四川广汉县召开的首届“巴蜀的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四川等八省市的历史、考古、语言、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从11月3日到6月,与会者围绕着巴蜀的族属与源流、巴蜀的历史与文化两个中心议题,各抒已见,相互切磋;对不少问题都有新的阐述,标志着巴蜀史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笔者仅就会议讨论的一些问题,作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以“弘扬中华文化,光大巴蜀文明”为宗旨的巴蜀文化史研究会,于9月8日在蓉召开座谈会。50多位到会专家、学者就巴蜀文化史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会上。杨析综同志就巴蜀史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讲话。他指出,研究巴蜀文化,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站在史学研究的高度,考察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流传、演变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情况,又要结合现实,研究四川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发扬巴蜀优良文化传统,根除历史沉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防止外来没落文化的侵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3.
在贾题韬、冯学成、龙显昭等时贤研究的基础上,祁和晖先生新撰《巴蜀禅系论略》一文,就四川禅宗史的重大问题提出创见,历史上存在巴蜀禅系,并初步梳理历史脉络与特点。本文从禅宗在全国衍化发展过程、四川僧人外出求学禅南宗经历、四川本土禅宗演进史、四川佛教传统势力与特征、禅宗传法独有的三要素展开实证分析,可证实巴蜀禅系子虚乌有。这一结论正好与祁先生等学者意见相左。  相似文献   

4.
为开创四川地方史研究的新局面,“四川通史》编写工作会议于1982年11月24日至27日在成都举行。这次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西南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史馆,以及重庆图书馆和成都市委党校等单位有关研究四川历史的学者、专家共3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巴蜀文化通史》中有单独的一卷:巴蜀科技史卷。本文通过介绍巴蜀科技史卷的编写,从而一般地探索“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巴蜀科技史属于“地方科技史”。撰写科技史有三种模式:通史模式;学科模式;融合模式,即分科(或分领域)通史模式。我们认为采用“融合模式”比较适合。具体论述了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巴蜀科学技术成就的内涵;巴蜀科技史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巴蜀科技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编撰地方科技史的模式探索与选择,指出我们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四川的巴蜀文化研究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推进巴蜀文化研究的转型、实现研究力量的整合和拓展学科的研究范围及领域.使四川史学研究再创辉煌,2004年12月26日至27日,四川省历史学会、西华师范大学在南充西华师大行政会议室联合主办了嘉陵江文化旅游资源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由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7.
《四川社科界》2010,(1):44-47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一直影响到今天。本期学科建设栏目重点介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优长学科——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4月2日至6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省文化厅、广汉市政府等数十家单位联合举行的纪念三星堆考古发现60周年暨巴蜀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广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50多名专家、学者携带近百篇论文咸集一堂,对三星堆文化以及巴蜀文化与历史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的探讨。会议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四川社科界》2010,(1):50-53
1、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由中心组织四川学术界各方面专家撰写、段渝教授任常务副主编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巴蜀文化系列丛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本套丛书共计10卷、300万字,于2001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涵盖巴蜀文化史、巴蜀考古、巴蜀哲学史、巴蜀文学史、川剧艺术、巴蜀科技史、  相似文献   

10.
曾凡英,男,年月出生,四川自贡市人。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196211983史学系,先后在地方党校和地方党委宣传部担任理论教员。年月调入自贡师19871专政史系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年至年19901991在四川省高师培训中心作进修学者,师从彭久松教授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1992年破格晋升为历史学副教授;年至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作访问19961997学者,师从瞿林东教授研究中国史学史。年晋升为教授。2000曾凡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系统讲授过《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史、民族史研究的新突破———简评《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2集)以特定范围区域或地方的历史、人文发展过程作为主要追寻对象的研究,是近年颇取得一些成果的新领域,如已经见书的《上海史》、《四川通史》和《重庆城市史》等等。这种研究,以该范围内相对更广泛的...  相似文献   

12.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艺术研究领域中,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民族的地方的艺术,探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因,研究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如对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民族歌舞以及黄河艺术、黑土地艺术、海派艺术等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对巴蜀艺术的深入研究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对之作些探讨。本文讨论的巴蜀艺术,是指存在于当今巴蜀地域(四川、重庆地区)范围的具有地域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地方戏曲、皮影木偶、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四川地方史研究空前活跃,硕果满枝。在这当中,最近出版的《四川简史》(《四川简史》编写组编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2月版)十分引人注目。《四川简史》从远古写到四川解放(1949年),系四川地区贯通古今的一部通史。由于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和青年,所以它不仅带有一定的学术性,而且又具有简明历史读本通俗性的特点。最可称道处,是编著者通过二十三四万字的篇幅,将四川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以及四川历史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5.
江右先秦古佚名(虫枭),异译坚牢又讹写为(*蚤);汉晋俗称谿狗;明清诨号蝦蟆,远播巴蜀变名咽噜又转呼为哥老(会).口耳相传,笔墨互讼,虽查无史据,必始出有音.本文勾沉烛幽,辩证源流,经严格的学术批判、严密的文化解读,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还原出江西地方史与洪门会史不容忽视的若干盲点及其纵深关联,首揭江西(抚州)蝦蟆与四川咽噜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巴和蜀都在商周时期就已建邦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战国初期,巴占川东,蜀据川西,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但两国间敌侔争战,成为世仇。①秦惠文王时,秦国趁巴、蜀间战事又起,以援巴为借口,出兵灭掉了巴蜀。从此,巴、蜀便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四川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巴蜀地区位于楚国上游,秦有巴蜀以后,使楚西北两面受敌。所谓秦“得其地足以  相似文献   

1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写作总是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一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是我们理解诗人梁平的思想和写作的一把钥匙.从2005年出版的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开始,梁平的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便集中显现出来.重庆与四川、巴与蜀,这两个地方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诗人梁平的文化血液,成为他诗意栖居的双重家园,这在《深呼吸》中表现明显.在对巴蜀大地进行诗性书写时,《深呼吸》将历史景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密集地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这种呈现绝不是巴蜀历史的机械出土和简单复述,而是敏感多思的诗人个体面对冰冷历史存在和多面历史陈述时的一种心灵沟通和今昔对话,通过这种沟通与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呼吸”中实现巴蜀大地的历史复活.  相似文献   

18.
6月21日,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和省社科联,在省社科院联合召开了巴蜀文化研究座谈会。来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省直机关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50余人,围绕如何进一步组织、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巴蜀文化的研究工作,促进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祖国中部长江流域三大地域性文化(余为荆楚、吴越文化)之一,是中华炎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学术界的几代学者,积极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区域人口史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各省、市、区涌现了大量相关著述。然而,重庆直辖市地区的历史人口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除了极少数学者在论述原四川地区人口史时提及古代重庆人口外,至今还没有历史时期重庆人口的专题研究。基于此,本文参诸史乘,拟对历史时期重庆人口的基本状况、演变过程及其发展特点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尽管神话研究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对于上古神话的文学研究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建构四川文学通史先秦部分的基本前提。与荆楚文学等中国地域文学相比,上古巴蜀神话早期文学化程度的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先秦巴蜀文学的总体水平和早期巴蜀文学历史演进的地域统贯性。包括四川文学史在内的中国地域文学史书写在处理上古神话部分时应着眼于对神话固有之文学属性的分析,具体可从还原和整理神话谱系,揭示神话的“意态结构”以及讨论和列举神话对后世地域文学的影响三个步骤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