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志》是安徽省留存下来的唯一的一部南宋时期的地方志,体例完备,结构严谨,为南宋定型方志的典型代表。《新安志》中阐述的“同民利”主张,提高了方志经世致用的价值。罗愿在编撰方法上提出的方志是著述志书的见解和志书编纂执笔者应该具备一定学术水平的主张,为届世方志学的建立开拓了道路。另外“扬善隐恶”的著述笔法,一直影响着后世方志的撰写。后世学者对此志评价甚高,清朱彝尊赞其“简而有要”  相似文献   

2.
在南宋孝宗时期,《新安志》的编纂历经罗愿复得《祥符图经》之前、之后及赵不悔知徽州三个阶段。而罗愿的修志准备,最迟从乾道五年(1169)作《附汪王庙考实》已经开始,至乾道九年赵不悔知徽州后,全面展开,并于淳熙二年(1175)修成。因此,《新安志》的编纂历时数年,甚至更长一些,淳熙二年只是个修成的年代,而不是开撰的时间,更不是在这一年内完成的。这有助于反映《新安志》编纂的完整历史,并且透露出罗愿修志的观念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邢润川、杨文衡《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利用史略》一文说:“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则说:‘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见《学术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六期99页)但查遍《汉书·地理志》也找不到这句话。作者可能是误信了前人旧说而未加考辨.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余观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清汪价《中州杂俎》卷二十物类十四沿袭朱弁之误说:“按《前汉书·地理志》:豫章郡生石可燃,为薪”。张萱《疑耀》卷二则全同《中州杂俎》。  相似文献   

4.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微州,古称“新安”。不少徽州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习惯自称为新安人,如南宋大儒朱熹就自署“新安朱熹”,为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刻绘插图的微州刻工也多在画面上留下“新安某某”的落款。新安郡,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设立的,它的前身是汉末三国时孙权所设立的“新都郡”。  相似文献   

5.
也谈“徽州”名称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徽州地,秦朝属会稽郡,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称新安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称歙州。以“徽”名州,据《宋书·地理志四》载,始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领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县。为什么叫“徽州”?传统的说法是因为绩溪县有徽岭,《太平广记》说绩溪有大徽村,所以改州为“徽”。也有的  相似文献   

6.
徽州俞氏在明代刻本《新安名族志》中的排名,仅次于程、鲍、方、柯之后,名列第五,实为望族。婺源西冲俞氏乃其中之一支.始迁祖为16世俞世崇。其先世原居婺源县市.因“独爱西谷有山水之乐,无车马之喧,有田野之饶,无嚣尘之扰,遂于斯家焉”,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7)始迁至此。  相似文献   

7.
樵贵谷     
徽州“说鳖” 黟县历史上曾有关于“樵贵谷”的记载。南宋罗愿《新安志》:“樵贵谷,方舆地志云,黟县,北缘岭行,得樵贵谷。昔有人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入穴廓然,周三十里,土甚平沃,中有十余家,云是秦时离乱,入此避地。又按邑图有潜氏村,事已见第一卷。”  相似文献   

8.
刘兴林 《学术研究》2005,(5):145-146
《尚书·禹贡》中记载天下九州物产土贡时说,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南宋蔡沈《书经集传》释织贝为锦名,“织为贝文”,亦即织有贝形纹的锦,《诗经》中有贝锦。是说影响较大,但是,织有贝纹的锦可以称贝锦,而称作织贝则不合于中国古代对于织物的命名习惯。蔡氏又说:“今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根据汉以后文献记载,我国两广、福建、海南一带居民称木棉或木棉布为吉贝或古贝(吉、古字形相似、古音相近导致讹混),最早三国时魏人孟康注《汉书》,提到闽人呼棉为吉贝,同期丹阳太守万震《南州异物志》说:“五…  相似文献   

9.
梁红玉,南宋抗金名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曾记载:“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娟也。”后来元人脱脱等编修的“宋史》对梁的籍贯出身只字不提。直至当代,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书籍都沿袭了上述两书的说法。如蔡东藩《宋史演义》、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新旧《辞海》、《辞源》以及《中文大辞典》(台湾版)等都回避了梁红玉的籍贯问题,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据本人查证,梁红玉的籍贯是江苏淮安市。清乾隆年间的《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娟家女。”清同治年间的《重  相似文献   

10.
《睽车志》与《夷坚志》──“科学与志怪”之一(日本)本不二明著王枝忠,鲁忠慧译南宋初期郭彖编纂的志怪小说集《睽车志》中,刊载了一则有趣的科举奇闻,这里引录原文于下:龙舒人刘观,任平江许浦监酒。其子刘尧举字后卿,因就嘉禾流寓试,舟以行。舟人有女,尧举调...  相似文献   

11.
汪姓在徽州是一个大姓显姓,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新安大族志》就记载微州“十姓九汪”。由此蔓延全国,便出现了如胡适说的,在外地只要碰上姓汪的人,一打听大多是徽州人,或是源出于徽州。歙县有座云岚山,山上所葬者汪华,人称汪王、越国公、汪公大帝,都说徽州汪姓是他的后裔。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云岚山的汪王墓己具有超出了一般墓园的价值,从“两个效益”来考虑,它应是一处深深打上了徽州文化印记极富开发前途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2.
《辞海》文思院条:释文思院为“宋代官府手工工场之一。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置,属少府监,南宋时,并少府监入文思院,其职务,据《宋史·职官志》:‘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  相似文献   

13.
捡挍与检校     
在两《唐书》及《全唐文》等文献中常见唐代散职“检校”官名,所有唐史论著对此未执异议。然笔者在此录唐代墓志拓片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所谓“检校”之名,除一二方面外,绝大多数的书写字形,都作“捡校”。这个情况虽然可以唐人手书不重偏旁,常常“木”、“扌”,“艹”、“竹”等形近不分而解释,但一些墓志中,“捡校”字外又另有“木”字旁的字,说明书者还是注意到了“木”旁与“扌”旁的区别。如大和六年的杭季稜墓志(载《千唐志斋藏志》1050页)即有这种情况。如果从笔法上说,楷书字中的“木”旁与“扌”旁多少形相近的话,那么隶书中的两偏旁就形相远了。隶书字的“木”旁作“木”,而“扌”旁则作“扌”,二者极易分辨。这从北图馆藏历代拓片“汇编”所收的隶书《李德裕妻徐盼墓志》中可以看出。该志在署李德裕官职中有“捡校户部尚书”称,其“捡校”二字的隶书字偏旁均作“扌”,而同志中的“树”、“ ”等字,则均作“木”旁。可见似不能以“木”、“扌”旁经常混用而忽视“捡校”与“检校”的区别。 当然,今所见的两《唐书》及《全唐文》、《全唐诗》等古籍,经历代传刻其中不乏后人的整理。但唐代墓志拓片中所见的字,都是当时人士的手笔,并无后人  相似文献   

14.
汪华是徽州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两宋前期,官方史书对汪华的评价甚低,直到罗愿《新安志》问世后,汪华才在正史中正名.汪华能够翻案成功的原因,一是《新安志》作者罗愿自身的努力;二是宋代敕封政策的影响;三是两宋时期汪氏家族势力的崛起.三者合力作用之下,为汪华在官方正史中成功翻案,肯定了汪华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将“新安歌舞”与徽商联系起来的研讨,我们所见的有《知新录》和《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下简称《佃仆制》)它们都认定:“新安歌舞”便是东晋时期新安商人的离别之辞。《佃仆制》于此写道:“徽商的兴起早在东晋时期”,“他们外出经商的离情别意被编入歌辞供娼妓演唱,说明新安商人的经商活动已为时人所知。”  相似文献   

16.
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新近发现的《徽侨月刊》等史料,研究民国时期侨寓徽商的同乡会组织——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并对徽商创办的这份报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作了初步的介绍和探讨,以期弥补此前“徽州学”研究中的一个缺环。  相似文献   

17.
蒋小平  徐钊 《江淮论坛》2022,(3):154-159+192
《八阵图》是徽昆武戏代表性剧目,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并无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徽班》对其剧情介绍出现错误。通过梳理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晚清民国15种徽戏《八阵图》抄本,叙考其抄本形态、纠正其内容差误,探讨演出繁盛与编创观之关联,对不同抄本间情节与音乐细微差别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的宅名长期存在争议。新发现的《寿宁待志》一书中,冯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这就说明冯原籍吴县,后寓长洲。[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苏州城(府)领辖吴县(城西),长洲县(城东)。]明·梅之焕《<麟经指月>序言》中,称冯梦龙三弟兄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为老二。其兄冯梦桂,字若木系明末名画家。冯梦桂(若木)与乌程董斯张字遐周是好友。据董斯张《吹景集》记载: 予(董斯张)入吴饮冯若木斋头酒,(予)次语若木曰:“兄(指冯梦桂)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相似文献   

19.
曾洁 《理论界》2014,(5):102-104
宋代以前的都邑志如《三辅黄图》、《两京新记》等多是注重地理风土的记载而绝少涉及人物,即使到了南宋,官修的临安三志等作品也是延续了这一风格。南宋时的杭州已经发展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已是古史所未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体,只着重记述地理的旧都邑志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作品应运而生,共同书写了两宋都市的繁华,也引领了都邑志文体向生活史方向的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20.
程旼(419-518年),岭南古代八贤之一,与唐代韩愈和张九龄、北宋刘元城和狄青、南宋文天祥和蔡蒙吉及明末清初陈子壮齐名.今广东客家人推为客家首位先贤,乾隆《程乡县志》《嘉应州志》和光绪《嘉应州志》《平远县志》有简略记载,各本略有出入.咸丰《嘉应州志增补考略》记载稍详:“程旼,义化人,悃幅无华,性嗜书,不慕荣达.结庐江滨,环堵萧然,晏如人也.人服其行,有不平者,辄质成于旼.旼为之辨是非曲直,咸心服而退,当时化之.心有愧作者,望其庐辄思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