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冷战史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研究领域,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各国外交档案的相继开放,学术界形成了被美国著名学者约翰.路易斯.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称为“冷战史新研究”的学术潮流。在国内,“冷战史已经成为目前史学界最为引人注目、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①过去,国内学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外政策的战略设计与政策决策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视角和范围等的革新,诸如经济外交、隐蔽行动、外交思想、文化外交等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了体现此种学术研究的新趋向,《南开学报…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 ,由于内因 (制度安排 )与外因 (环境变迁 )的交相作用 ,美国外交决策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私有化”趋势。在“私有化”趋势下 ,总统外交权力相对削弱 ,国会外交影响显著扩大。面对国会在外交上的“复兴”攻势 ,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当局不得不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然而 ,由于自身职能的特点和局限性 ,冷战后国会在外交上的能动性既不意味着国会在外交上的优势地位 ,也未根本改变总统主导外交政策的局面。尽管如此 ,在外交决策过程的“私有化”趋势作用下 ,国会的积极介入还是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以“共同理念”为基础把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共同理念” ,既是美国把同盟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也是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核心内容。但随着美国政府“单边主义”色彩的增强 ,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裂痕也日益显露。“9·11”事件后美国决定绕过盟国自行其事 ,因而降低了盟国的军事作用。美国的同盟政策出现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临时同盟取代以“共同理念”为核心的传统同盟的势头。这并不是美国外交风格的一个例外 ,而是美国同盟政策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4.
进入 90年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和东盟组织间已分别建立了外交当局双边定期磋商制度和高级官员磋商制度。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全面友好合作的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 6 0年代到 70年代前半期 ,中国与东盟组织没有建立直接联系 ,与东盟国家基本处于冷战状态。 (2 )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 (3) 90年代 ,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全面友好合作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台湾当局和东盟国家的刻意互动使得双方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安全关系全面提升.中国与东盟关系中也事实上存在着台湾问题并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与冷战后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但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也与东盟国家对华战略有关.双方关系的提升对中国与东盟关系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构成威胁,也增加了我国的外交成本.我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的发展中解决,待条件成熟后,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矛盾和分歧的一揽子解决.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东盟国家均为濒海国家或海岛国家,海上安全在东盟各国战略考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冷战结束后,东盟在秉承冷战时期成员国间双边海上军事安全合作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东盟国家间多边海上军事安全合作机制,并且积极构建东盟主导的地区多边海上军事安全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冷战后东盟不断深化区域内外海上军事安全合作,具有深刻的战略意图.第一,增信释疑,纾解区域内“海上安全困境”;第二,联手应对地区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三,实现大国平衡,确立东盟在地区海上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第四,推动“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确证了国际格局中美国因素自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表面上说 ,美国因为“9·11事件”和反恐怖主义需要而战略内向收缩 ,但就更深层次而言 ,恰恰是二者促成了美国后冷战时代一种外向扩张型国际秩序观、安全观与外交战略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9·11”事件发生之后 ,公共外交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越来越多的着眼于公共外交的学术著述和政策计划先后推出。其实 ,美国的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 ,早在冷战期间就作为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考察公共外交概念、特征以及外交价值的基础上 ,认为公共外交是2 1世纪外交理念转型的一个趋向 ,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外交的任务、目标、方式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外交调整的结果。本文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为例,以中苏(俄)双边关系的演变为线索,谈谈中国外交的“学习”、“认知”与“创新”过程,及其对中俄双边关系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盟涵盖了东亚相当部分的地理区域和国家、人口,因此任何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和规划蓝图都不能将东盟排除在外,其地位不容忽视。冷战结束后,东盟对世界进行了新的认知,提出了大国平衡战略以维护东盟国家的利益,笔者从多边外交视角看到了东盟的全方位积极外交,对其定义为全球战略,并探讨其在东亚乃至实施全球战略时的桎梏,以期对中国对东盟的战略选择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11.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冷战期间,冷战思维一直控制着绝大多数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头脑,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杜鲁门主义到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战略”,从卡特的“人权外交”到里根的“有限推回”,都深深打着冷战思维的烙印。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曾表示要实行与冷战期间截然不同的对外政策,但冷战结束10年来的风风雨雨表明,冷战思维并未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从布什、克林顿直至小布什,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届政府演变过程 ,表现出了由消极到较为积极再到消极的环境外交发展态势。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同其冷战后总体国际战略思想相一致 ,是其总体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受到国内外 ,尤其是国内诸多因素的限制 ,这些限制是美国环境外交跌宕起伏的原因。总体来看 ,冷战后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是完全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全球环境领导责任” ,我们有必要分析、认识这一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的关系从敌对冲突到正常化之间,有一个既非敌对又非正常化的阶段,本文称之为“联络外交”阶段。双方开展这种“联络外交”的重要意义在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开展没有外交关系的外交,是对外交方式的重大创造;抑制苏联扩张,有利于形成美、苏、中大三角格局;为中关关系正常化开辟道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欧盟多边外交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西欧在两极格局下承担地区性任务,其对外战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冷战后,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过渡。为此,欧盟实施了多边外交战略,在继续把外交重点放在欧洲的同时,欧盟加大了对欧洲以外地区的进取力度,总目标是使欧盟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笔者将欧盟的多边外交战略分成全球、地区和睦邻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的大国,并彻底摆脱了战败国地位和以美苏为首的四大盟国的控制。德国统一及后来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欧洲力量对比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迅速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自身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德国在外交上改变了以往追随者形象,根据其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开展自主性的全方位外交,极力扩大德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使之成为世界上的政治大国,并以世界大国的身份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7.
欧洲在当代美国外交中处于战略的中心地位,亚洲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这种"重欧轻亚"的显著特点,并不是美国外交的传统。它是随着美国实力的变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并正式确立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美苏"冷战"开始之时。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美国外交战略会怎样转变将深刻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印度的拉奥政府上台执政,时值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此时的印度由于国际环境剧烈变化而陷入外交困境,同时印度国内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之下,拉奥政府一方面为了配合国内经济改革,一方面重新调整对外战略,提出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东向政策”,以期缓解国家的内忧外困,继续实现印度的“大国梦”.  相似文献   

19.
·政治法律·坚持与时俱进新观念正确对待社会新阶层唐洪森,杨菊平,张中飞(1)论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余地的有限性吴佩林(1)相互依存型外交战略:“入世”后我国外交战略的理性选择侯保龙(1)试析当前中国社会群体状态与政治心态黄建钢(4)农村党建的新探索——“三培养”活动和发挥党的先进性的思考王颖,俞树彪(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口号的历史特征翁志军(4)我国私权保护的成本选择与司法改革全永波(1)现行法律环境下的外贸代理制及其发展对策阮文洁(3)行政补偿基础理论研究尹晓敏(3)·哲学·关于旅游本义的思考——从海洋看人类旅游李隆华(2)…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战后苏联同西方盟国战略合作基础消失,导致在各个方面的对峙,并逐渐走向冷战.世界力量发生改变,两极格局形成,人类对世界大战的认识,意识形态的对抗,都对冷战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