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通(580—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西)人。曾“秀才高第”,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王勃集序》),是隋初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人皆称之为“大儒”。尽管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当权派谋划,但不见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文帝仁寿三年,“龙门正通诣阙献太平十二策,上不能用,罢归。通遂教授于河汾之间,弟子自远至者甚众。累征不起。……大业末,卒于家,门人溢曰文中子”(《隋纪三·文帝仁寿三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特别是居家讲学期间,  相似文献   

2.
司马贞《史记索隐》声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可见江南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本文音切一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1972)。  相似文献   

3.
一、董仲舒及其《春秋繁露》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治公羊春秋,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两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在汉景帝时曾任“博士”。汉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要点,其核心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同时,提出了“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实现其  相似文献   

4.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先世居昌黎,自称昌黎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双亲早殁,寄居伯兄家,由其嫂抚养成人。唐德宗贞元八年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皆未取,为此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起用。至贞元十二年始任观察推官,十八年调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韩愈在任职期间,因好直言谏事,曾两次被贬,并险些丢了性命,幸赖朝贵说情,加上他有才能和善于悔罪,才得以幸免。以后又累受升迁,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吏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璟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京朝,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拨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殚尽心力,以一位封建皇权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在近代政坛。解放以来史学界一直把张之洞看作“旧学的维护者”(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认为他“既为封建皇帝所称道,亦为帝国主义分子所欣赏”。(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或许正是出于避免陷入政治论争,即使在对张之洞其人作了全面客观评价的今天,也鲜有论及其诗者。事实上,张之洞在“同光体”风靡一时的近代诗坛别开一路,以所谓“唐诗派”主将著称于世。近人胡先骕曾赞誉张之洞“以诗领袖群英,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陈伯严,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此所以难能而足称也。”(《读张文襄广雅堂诗》)钱基博也认为“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湘乡曾国藩,后称张之洞”(《现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7.
自从韩愈提出“左氏浮夸”这个说法以后,历来研究《左传》注释韩文的人都纷纷称引解说,至今不衰.可是,对这“浮夸”二字的理解,却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认为“浮夸”并非浮虚夸大的意见居多.或说浮夸是“繁富”①,或说浮夸系指《左传》文辞“铺张华美”②、文章“波澜壮阔,气象万千”③而言,或说因为“《左传》记事很详,所以说浮夸”④,如此等等.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虽然并不否认“浮夸”二字有浮虚夸大的意思,但却认为韩愈用来评价《左传》不对,批评他身“为旷代文雄,且不能尽识其意”⑤,“于左氏犹为未得其深”⑥.解放后有的文学史著作更是愤愤指责说:“以《左传》的文字失之浮夸”,“这都是那些死守六经为文章正统的迷古派的意见”⑦.窃以为,上述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左氏浮夸”的本意是什么?《左传》到底有没有“浮夸”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对韩愈的一个提法的理解,而且关系到对《左传》在中国文学史、史学史上的正确认识与评价,有讨论的必要.一“左氏浮夸”的说法,出自韩愈的骈体散文《进学解》中.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韩愈因得罪权势,由职方员外郎改任国子博士,他认为屈才,就以“进学”的形式写了这篇文章来发牢骚,同时也标榜自己,其中一段云.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韩非把“孟氏之儒”列入“显学”。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教人”、“言先王之仁义”(《韩非子·显学篇》)。我们知道,“仁义”同时并举,正是“孟氏之儒”的特色。因为孔子大谈其“仁”,也多次说过“义”,但从未“仁义”并提。可见韩非事实上把孔孟相提并论。此外,从汉代一些著作和封建国家的措施中仍可看出早期孔孟几乎并列的痕迹,如司马迁说:“(邹衍)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史记》卷74)王充《论衡》一书有《问孔》和《刺孟》两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论语》、《孟子》两书曾和《孝经》、《尔雅》一起“皆置博士”(见赵歧《孟子注》卷首),可以说是孔孟并列。  相似文献   

9.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东汉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个法家人物。王充出身于一个从事农商的小地主家庭。据《论衡·自纪》记载(以下引《论衡》只注篇名),他的先祖曾立过军功,封为列侯,但只一年就失去爵位。后以“农桑为业”。到他祖父时,在钱塘县(故址属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后因受到豪门贵族的迫害,全家迁居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细族孤门”,别人也嘲弄他“宗祖无淑懿之基”(意思是祖宗不是豪门贵族,没有名望,根子不硬),“未尝(曾)履墨涂(途),出儒门”。他虽然曾在洛阳上过官方的  相似文献   

10.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祖籍为宋代绵州巴西县(今绵阳市),父邓璋,流寓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因而生于钱塘。二十岁时,南宋灭亡。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被江浙行中书省任为杭州路儒学正,晚年做过国子祭酒兼经筵讲习官。卒时七十一岁。 邓文原比赵孟頫小五岁,诗文与赵齐名,两人关系很好,都是元代前期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元史》说他有文集若干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6《巴西文集》的《提要》说:文原所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并未见传本。此本(指《巴西文  相似文献   

11.
《屈原列传》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公元前145——约90年),字子长,汉朝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十岁以前曾学过耕地和牧畜,十岁读古文书籍,二十岁以后游历全国名都大邑,采访遗闻佚事。四十八岁时“遭李陵之祸”,于是进一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怀之纪”,发愤著书。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写成了《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其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以理学信徒自我标榜,宣称“一宗宋儒”(《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表彰他“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御制碑文》: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但他又同时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李元度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讲求经世之学”(《曾文正公行状》,《天岳山馆文钞》卷十四)。对于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今人论及较多,对其经世思想则谈得甚少。有的同志更断然否认曾国藩与经世致用之学的联系,否认他有经世思想的存在,说曾国藩“成年累月研究的是天理、人性、三纲五常、‘主静’、‘静坐’、格物致知”(董蔡时《左  相似文献   

13.
周颙卒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律诗发展史上,周颙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四声切韵》一书较早提出了四声之目,嘉惠于学林颇臣。梁武帝萧衍不谙四声之说,特意问周颙之子周含“何谓四声”(《见梁书·沈约传》),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周颙实是四声的发现者。可惜,关于周颙生卒年,史传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歧说不一。《南齐书》本传仅云:“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王俭于永明三年领国子祭酒,七年五月卒。据此,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推断周颙卒年“当在永明七年五月王俭甍逝之前,永明三年王俭领国子祭酒及太子少傅之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先生据沈约《与约法师书》中“去冬今岁,人鬼见分”一句考订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见《沈约年谱》)  相似文献   

14.
徐祯卿《谈艺录》论诗蠡测陈红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本传上记载他为弘治乙丑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乞徙南就养,会失囚,降为国子博士,卒于京师,年仅33岁。徐祯卿作为明诗坛的“前七子”之一,虽仅活了3...  相似文献   

15.
~~(六 )语有缓急例或曰“急 (疾 )言”、“语声之急”1 .《高帝纪》 :“信亡走匈奴 ,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颜注 :“姓曼丘 ,名臣也。曼丘、母丘本一姓也 ,语有缓急耳。”2 .《魏相丙吉传》 :“西曹地忍之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颜注 :“地亦但也 ,语音之急也。”(七 )某即某也例1 .《古今人表》 :“尾生高。”颜注 :“即微生高也。”2 .《古今人表》 :“公肩瑕。”颜注 :“即公肩假也。”3.《古今人表》 :“禽敖。”颜注 :“即黔敖也。”(八 )音讹、语讹例1 .《地理志下》 :“北地郡 :略畔道。”颜注 :“有略畔山 ,今在…  相似文献   

16.
元人于钦(1283—1333)所著《齐乘》一书,乃山东古代地志之硕果仅存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叙述简核而淹贯,在元代地志中最有古法;”又谓其“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地志之但据舆图凭空言以论断者,所得究多,故向推为善本。”予以高度之评价。明清以来,山东史志于此固多沿袭,而今日之作山东古史  相似文献   

17.
多萝茜·斯比克(DorothySpeak),加拿大女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月亮的劝说》(TheCounseloftheMoon)、《爱之猎物》(ObjectofYourLove),长篇小说《妻子树》(TheWifeTree)等。《爱之猎物》曾获1996年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提名。刘继华,宁波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成员,副教授,从事加拿大文学作品译介,合译或独译有《英国人的仆童》、《爱之猎物》、《跪下你的双膝》、《伊人身后》等,译作曾获全国外国文学奖、全国城市文学奖。1999年5月获加拿大外交部“加拿大研究特别奖”访问加拿大,在渥太华访问了多萝茜·斯比克,在其住处就《爱之猎物》有如下交谈:  相似文献   

18.
读朱骏声的《说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朱骏声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卒子咸丰八年(1858),字丰(艹巳),号允倩,江苏吴县人。他是清训诂大师钱大昕的弟子。据孙詒让《朱博士事略》(见《碑传集补》卷四十)记载:“郡试补府学生时,嘉定钱宫詹大昕主紫阳书院讲席,亦十五岁为诸生。是年,重游泮宫,奇博士才,曰:‘吾衣钵之传,将在子矣!’遂受业门下。三年,期以通材大儒。”嘉庆二十三年举人,道光间选授黟县训导。咸丰元年(据《清史稿·儒林传》;《辞源》修订本为“咸丰二年”)入都进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等著作,赏国子监博士衔,旋升扬州府学教授。  相似文献   

19.
“儒分为八”  孔夫子死前其弟子已有开门授徒的,如澹台灭明(字子羽),“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后来此人修行甚为有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竟成一方领袖。孔夫子死后,据《韩非子》记载,“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显学》)他的话不可尽信。如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批评的子游、所表彰的子弓,韩非均未提及。这至少证明…  相似文献   

20.
<正> 郑昌时,清嘉庆时海阳(潮安)人,后改名郑重晖,字平阶。幼时极聪敏,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补博士弟子员。潮太守黄安涛曾以疏治韩江水道之事询之。郑“献策具图说进,太守深器重之,延为东隅义塾掌教”。巡抚祁(?)到潮,郑昌时又上书陈述时务政治对策,”巡抚奇其才,辟充幕府,以明经终”。郑的著作,据史籍记载,有《说隅》、《开方考》、《韩江闻见录》和《岂闲居吟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