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2):115-117
楚辞是理想型文学的典型代表。楚国浓郁的巫风是楚辞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始宗教背景。其作用有二:一、培养了楚人热情如火的民族性格;二、成就了楚文化富于幻想的浪漫情趣。 相似文献
2.
张德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106-108
面时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文学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文学题材的拓展,更是一种文学思维革命。在我国,西部地区便成为环境文学家们所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王吉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6):46-49
鲁迅立足现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对楚辞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与运用,进一步将楚辞中展现的"凭心而言"、"发愤抒情"的创作思想赋予"现代"气息,触及楚辞灵魂的同时也意识到古代知识分子不可逾越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4.
陶琳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3-87
本文通过对梁简文帝萧纲的生平经历、文学理论以及诗文创作的分析研究来考察萧纲与楚辞的关系,进而对楚辞的艺术性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郭建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4):63-67
“楚辞”具有特殊的句式特点 ,那便是以“兮”字为核心和枢纽的对偶型组构方式。它规定了句子内部和两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基本节奏 ,同时也规定了句子必须以两两相对的偶句形式出现 ,从而使其具备了产生骈偶的基础和条件 ,并将这种骈对基因传给它的嫡子赋体文学。由楚辞到赋、到赋的骈偶化、再到用骈偶的方式作文章、最后在西晋形成骈文 ,汉魏辞赋充当了“楚辞”发展到骈文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
读完七十九首鲁迅诗歌,不难看出它们与楚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查对了一下,六十八首旧体诗中,就有十七首(占四分之一)直接使用了楚辞的词语(见附录).另外,有几首诗的形式完全是“骚体”,如《祭书神文》、《战哉歌》、《哈哈爱兮歌三首》.有几首则通篇运用楚骚的形象和词句,如《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等.还有的诗虽未直接运用其词语,但那诗意却显然由楚辞点化而来.如《哀范君三章》中的“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大圜犹茗芋,微醉自沉沦”.联系范爱农的遭遇和他生前给鲁迅先生的信:“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我们不禁想到《渔父》中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闾大夫的身影,好象伴随着范爱农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漆雕世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3):11-12
现代书法的创作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受楚辞影响,在神韵上与楚辞相契合,其艺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书法作者可通过研究楚辞,汲取其精髓,以丰富现代书法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刘楚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楚辞,这种文学体裁的内容与形式,均具有浓郁的楚地色彩,其中,楚地的原始宗教对它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国各国皆有宗教,而以楚地为盛。《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文物考古则印证了历史记载。湖北江陵战国中期的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2700字有关卜筮、祭祀的简文,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儒家等学说的理性精神渐居上风,楚地却巫风盛行,楚人仍沉浸在鬼神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9.
昆仑文化与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0-16
“神话昆仑”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青海高原一带 ,史前期人类曾在这里创造过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昆仑文化。昆仑文化对楚辞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曰昆仑文化之情结 ,二曰神人杂糅之习俗 ,三曰时空跨越之思维 ,四曰尊坤崇女之意识 相似文献
10.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12
可从三个方面探讨楚国社会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毛庆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6-50
楚辞研究史对历史悠久的楚辞学极为重要,其作用可概括为:开拓思路,澄清认识;钻燧传薪,接力攻坚;鉴古知今,少走弯路;剔袭避重,节省精力。在楚辞研究畛域,它几乎与作品、作家居于同等地位。因而,了解、掌握研究史和研究史料,是当代楚辞研究者必具之基本功。 相似文献
12.
张为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6)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瑰丽的殿堂,其中的有些篇名和词语的解释众说纷纭。本文把《楚辞》中的某些篇名和个别词语试从另一角度作新的探索,以求教于同行大家。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 相似文献
13.
熊晓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164-167
<楚辞>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创作的结晶,<楚辞>同苗族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取材于苗族民歌,且与楚文化同步发展,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554-557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步肇开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苑中也堪称独秀群芳。屈原则是世界上最早对超现实想象进行了自觉运用的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一峰突起而百代不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范本。作者就此从屈原的“美政”理想,楚辞的文化土壤入手,从楚辞的艺术创作出发,谈他在《楚辞》中所营造的浪漫主义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5.
把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欧美文学相比较,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环境文学的失语。当代中国文学没有形成环境文学的整体体系与文学类别,但是挖掘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与因子,可以找到构建当代中国环境文学的土壤与途径。本文从文学评论、作家创作、作品主题、读者群体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中国当代环境文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程俊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4)
历来研究屈赋楚辞者甚多。但从南楚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屈原等人创作的关系上着眼的较为鲜见。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一下南楚民族审美意识与屈赋楚辞的关系。一、南楚民族审美意识是屈赋楚辞产生的大文化背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楚是我国一个古老的部族和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即便从商周之际楚人建国时算起,到公元前223年楚被秦灭亡为止,先后亦经历了八百余年。楚在春秋初期开始强盛,到楚共王和楚昭王末年,疆域达到春秋时代的最强盛阶段,为春秋列国之首;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文启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苗文化与楚辞关系管见文启宇楚苗关系争论已久,屈原的族属也有汉族、苗族的之争。范文澜等学者早有楚苗渊源、文化一致的论断,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又从楚地出土文物中找到苗文化的遗迹。苗族史学家也肯定了荆楚曾是苗族先民长期居住的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习俗、... 相似文献
1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认为,兴耀千古的屈赋楚辞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南楚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的熏陶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南义民族审美意识为屈赋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大文化背景;第二,南楚在少数民族的音乐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和服饰审美意识等给屈赋楚辞的创作以巨大和直接的影响;第三,作为艺术美的物化形式,屈赋楚辞正是对南楚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总结。这两者的血缘关系还可从遗留至今的湖北穿插体民歌和田歌套曲中得到映证。 相似文献
20.
《诗经》、《楚辞》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马克思谈到物质生产时,说过:“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它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选集》4卷321页)历史证明,这是真理。试想,人们如果不能把北京猿人使用火的技能继承下来,就不能成为人,更不会有现代文明。可知,“继承文化遗产”並不仅是一种主张,而是历史过程之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