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保国 《学术论坛》2008,31(1):49-52
至少在北宋以前的历史上,中华文化史是以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依托而展开的.中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本框架,融道、儒、法、释为一体的政治文化.主张"教化为先,刑罚为辅"的理念,因此,其政治教化过程,又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由于主要借助于政治的手段来完成传播过程,中原政治文化的传播表现为"一元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教化与文化     
教化与文化王树石,刘金凤新时期学术、思想开禁以来,似难另觅一个使用频率高于“文化”的词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言必称“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那么个中底里是什么?西方许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概念指称着一个浩大无朋而又结构分明的...  相似文献   

3.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相似文献   

4.
儒家道德教化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臧峰宇 《学术月刊》2012,(12):46-51
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拓展深化,日益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文化思路具有学术深度和现实力度,这种思路为政治哲学的现实阐释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语境,这种文化语境呈现出中国日常生活的历史事实。离开中国的文化土壤,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无从谈起;忽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展开只能是一厢情愿。深入解读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文化语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寻找思想的力量,在政治哲学的学术阐释中提升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于公平正义的现实诉求中深化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主题,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者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哲学诠释学中的教化与共通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群 《河北学刊》2005,25(3):39-45
“教化”与“共通感”是哲学诠释学中的两个基础性的概念。在伽达默尔看来,人是通过教化才成为诠释主体的;同时, 是共通感使得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诠释理解成为可能。没有教化与共通感,也就没有人类的诠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黄宗羲面临国破族亡的社会现实,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弊端,扬弃先儒的思想,结合时代特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化思想,而追溯其教化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是“理气合一”的本体论依据,“心性合一”的人性论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初民宗教式的“礼乐”萌芽 ,到舜时及其后世的“礼乐”教化 ,“礼乐”从人性出发 ,由“修身”而扩展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贯穿了中国的历史。新世纪先进文化建设可借鉴其中某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于涛 《理论与现代化》2007,7(1):46-49,77
宗教哲学与政治哲学是当今学术界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性,这就使得各自在看待一些有关人的精神层面的社会问题时,无法得出全面的观点。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宗教政治哲学这一全新的哲学分支,兼容政治哲学的现实关注以及宗教哲学的终极关怀,将会对二者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当代哲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儒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从先秦到汉初的各家思想,建构了一套相对完善,比较系统的政治哲学体系,对汉代的政治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董仲舒政治哲学,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所提供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对于构建中国政治哲学体系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董仲舒政治哲学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 ,作为公共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哲学 ,在社会整合和社会进化发展中、尤其是在历史大转折时期 ,起着重大的社会导向作用。从学理上梳理西方政治哲学思想 ,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西方哲学的脉络 ,同时对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理论借鉴意义。近期学界对该学科的建设以及相关论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第一种观点从学科建设出发 ,勾勒出政治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主要论域 ,指出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大致从三个方面确定政治哲学的地位及其合法性 :第一个方面以马丁·霍利斯和哈里·艾克斯坦等人为代表 ,认为政治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本…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哲学     
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通常讨论的文化概念内容宽泛、岐义甚多,很难把握其本质。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澄清文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说明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通过这种讨论,我们将会发现:文化概念静态地看,是一个包含主体(人)、对象(自然)、结果(文明与人的完善)这三重要素的有机系统;动态地看,则是由上述三重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文化     
哲学与文化刘景泉文化问题,历来是人们尤其是知识界人士关注的问题。古往今来,五洲四海,多少智者为了它而在思考,在求索。在我国近年来的“文化热”中,不少学者沤心沥血,撰写论著,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也不难发现,有些根本性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意见,或尚未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已成为哲学界的共识。不管对危机的理解如何不同,但哲学著作少人买、少人读,哲学话题少人谈,书店的哲学书架上,哲学著作不如算命的书多清楚地表明了哲学危机的存在。近年来哲学界对哲学危机进行反思,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反思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倾向,特别是强调哲学对经济的关怀、淡化哲学对政治的关注的倾向,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不关心政治,哲学不可能摆脱危机,走向繁荣。一自哲学产生以来,政治一直是哲学最关注的主题。古今中外,每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都十分关心政治,并在其哲学著作中以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对哲学与政治、行动、自由、公共领域、革命、极权主义、平庸之恶、现代性及马克思思想等问题的独特阐释之中.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关系.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韩非政治哲学直接指导秦朝政治建设,并深刻影响了两汉及其以后的政治发展,它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各种政治思想,严重熏染了传统的政治观念。由于它有悖于社会政治运动的规律和民众的自然天性,统治者不得公开彰显,而以"独尊儒术"的方式将其"潜抑",成为隐藏在政治语言系统背后,影响政治行动的思想逻辑。同时由于"百代都行秦政制",韩非政治哲学也决定性地影响了政治领域的制度文化。通过对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韩非政治哲学沉淀于民族的政治文化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何振鹏,男,1969年3月出生,陕西富平人,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主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哲学专业在读博士;陕西省哲学学会会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从教10余年来,立足教学,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文化思想和区域文化创新研究,出版编著4部,发表  相似文献   

18.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哲学复兴的学术意义在于重建哲学与现实的公共生活的关系,其现实意义则在于分析和应对全球化时代日益复杂严峻的社会政治问题。当代西方的政治哲学总体上仍然只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较量对决,而且有意舍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或使之边缘化。实际上,作为具有自身历史存在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不仅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及其社会文化的总体性问题,而且对非西方以及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分析批判意义;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分析批判,也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强调的阶级分析方法与立场及其人类解放论,仍然是当下时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权力源于人性中的自然和伦理本性及其逻辑展开,墨子则把天作为权力的合法源头;亚氏把权力性善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墨子则认为权力的本质应当是服务;虽然他们都强调公共权力应优先分配给优秀者,但亚氏优秀的标准是忠诚和才干,而墨子则认为是爱人和服从。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中,阿伦特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理解独树一帜。她认为,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的歪曲,由此发展出来的政治哲学是一种“非本真的”政治哲学。而这一歪曲源自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阿伦特关于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和这一政治思考主题的论述,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运思和其别具一格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