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瓯脱”的含义,因匈奴没有文字、汉文史籍记载又不详,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其本义,对匈奴史的研究将具有一定价值。 “瓯脱”一词,首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文云:“东胡玉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吝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对于“瓯脱”的解释,自汉代以来大约有这样几种:(一)《史记集解》引韦昭曰:瓯  相似文献   

2.
“瓯脱”释     
“瓯脱”一词,在《史记》、《汉书》中凡六见,兹列于次: “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发人民屯瓯脱”。“瓯脱捕得云中生口”。“与瓯脱战”。“闻瓯脱皆杀之”。 对瓯脱一语的解释,有笔者所见,除注①外,尚有八种。为分析之便,亦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4.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5.
匈奴语“瓯脱”一词,古今学者多有考订。笔者亦在《匈奴语试释》一文中,简略考释了“瓯脱”的语义及语源。近见《民族研究》杂志先后刊载刘文性同志《“瓯脱”释》和张云同志《“瓯脱”考述》两文,觉得有必要重行考释。为此,搜罗资料,再陈管见,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二、俚僚关系1、俚人在历史上的分布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说过史上俚人的"俚"是由"?"转音而来的."?"是古越人自称的近音译字,近于今布依族和部分壮族的自称词"pou~4?joi~4"的"?joi~4"."?"古音在鱼部,"于"、"於"古音同在鱼部,因此在汉文典籍中,特指古越人的称谓也可写作"于"或"於",甚或可以写作"瓯"、"呕"、"欧"或"区"等的.诚如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里说的"东瓯,即欧越,即於越";"区,区越也,犹言於越.瓯越、欧越皆同,不必定读  相似文献   

7.
对于《史记·南越列传》中“瓯骆相攻,南越动摇”的记载,目前的民族史学界,特别是研究南越史及西瓯、骆越史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其“瓯骆”是指当时的西瓯、骆越。或解释为西瓯、骆越相互攻打,或解释为南越受两瓯、骆越的攻击,以致国力大损。笔者不同意这类的解释和看法。我认为司马迁的文意是指闽越(东越)对南越的进攻,导致南越政权的动摇。  相似文献   

8.
1985年,笔者曾就“瓯脱”一语陈述管见.一年后,张云同志发表了对“瓯脱”的考释专论.此后,何星亮同志又对“瓯脱”进行了再释.笔者以为,张、何二位文中的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撰此文以就正于张、何及学界.我们同张、何之间分歧的交点,是对“瓯脱”一词语义的理解不同.与比同时,也涉及到该词语源考释方面的一些问题.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 苗族自远古以来,迫于天灾人祸,自东而西,由北向南,不断迁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秦汉以后,在楚黔交界地区,以腊尔山为中心,逐渐形成一块较大的稳定的苗族聚居区。元明封建王朝将这一地区划为湖广“苗疆”。其地域范围,据清康熙年间参与“开辟”腊尔山的提督俞益谟记载:“北至永顺、保靖土司,南至麻阳县界,东至辰州府界,西至平荼、平头、酉阳土司,东南至五寨司,西南至铜仁府。经三百里许,纬一百二十里许,周可千二百里许”。从现在的行政区划看,是以黔东北松桃苗族自治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吉首、花垣三市县(即清代松桃、凤凰、乾州、永绥四直  相似文献   

10.
“鸟田”神话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鸟田”是神话,不必当“真” 《越绝书》卷八《记地传》说:“……畴粪桑麻,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不必由人劳动——董注),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橔桐棺,穿扩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覆釜者,州土也,填德也。禹美而告至焉。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求书其下,祠白马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  相似文献   

11.
<正> 《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刊登的《侗族族源续考》(以下简称《续考》)说:“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曾作过粗浅论述”。上述论断实是1982年《初探》一文的补充和发展。现将文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质疑问难以资深入探讨。一、“区阳”的“区”是否就是“区人”《初探》说:“战国末期,今湖南西部的瓯越则被称为‘区’。《逸周书·王会解》卷七就记载了‘区阳以鳖’的活动”。“商秦时期,就常称瓯越的支系为欧、瓯、沤、或区”。  相似文献   

12.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4.
战国至汉初,广西为百越属中的瓯骆族群之聚居地。迄今,广西一地发掘的大量越人墓葬,当为瓯骆人的葬制。到目前为此,按资料业已公布者计,广西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114座战国越人墓,1座秦代越人墓,22座汉初越人墓,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些墓葬及其随葬品,既使我们看到了战国、秦和汉初三个时期广西越族的物质文明,也使我们知晓本地区当时越人墓葬发展与演变的大体情况。本文欲就后一个问题说说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求得知者的赐教。一、墓葬形制原生态的人类,人死了不是充作果腹之物便是委之沟壑。自从古人萌生发展了灵魂  相似文献   

15.
《南诏德化碑》赞南诏阁罗凤:“诏弱冠之年,已负英断。”《旧唐书·南蛮传》:“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明洪武年间钱古训奉命出使缅甸,途经今云南德宏傣族地区,回来写了一本《百夷传》,说傣族称当时的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土官思伦发”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至今,傣语仍称王族为昭。“昭”,汉文书写固异于“诏’,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均是汉译写字,译之者仅取其音相近之字标写而已,并未拘泥于字形本身的同一,犹如印度,古人既译写作“身毒”,也写作“狷笃”、“乾笃”、“乾竺”及“天竺”等。傣“昭”与南“诏”译体同一,史载昭然,今语昭然,因此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界适时地引出了一个论题:唐中晚期称雄于中国西南一偶的方国南诏,是泰掸人主建的国家。是耶非耶,迄今乌云已经拨开,研究已近结论;南诏国主不是泰人掸人,而是古代氐羌的传人。然而,南诏“谓王为诏”,泰掸人“谓王族为昭”,二者间是否存在着因袭关系,仍未见有论者略为深涉,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相似文献   

16.
壮医中的药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壮医药膳是中医药膳的组成部分,它除了与中医药膳具有共性外,其本身还具有时代的、民族的、地区的特点,构成壮族医学文化和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继承瓯骆人的饮食文化 瓯骆人是壮族的祖先,是秦汉以前就生活在岭南一带的古代氏族部落。壮医药膳的形成和发展继承了瓯骆人的饮食文化。 从岭南各地古遗址出土众多的鱼类和各类动物的牙齿、骨骼证实,瓯骆人有喜食水产、山珍的习俗,且早就…  相似文献   

17.
秦“道”臆说——兼向罗开玉先生请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年前,我们读史发现秦汉时期的“道”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随手搜集一些史料,偶有所得,但未加整理成文。近读《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发表的罗开玉先生《论秦汉道制》一文(下简称罗文),受益不浅。同时觉得仍有必要进一步对秦汉道制产生的历  相似文献   

18.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广府人”之称源于三国吴永安七年 ( 2 64年 )分交州置广州 ,故粤语又称“广州话” ,讲粤语的人称为广州人。元代改为广州路 ,明代改为广州府 ,自明代以后 ,粤语也称“广府话” ,而讲粤语的人也就被称为“广府人”。广府人的形成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雏型、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育、宋至明代的形成三个阶段。文章还论述了广府人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