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学探原序     
科学探原者。研究义图象数历元。灵素气化。五雅说文名物。时珍纲目制化之精也。今人谓古圣人但知五行之义。不能探验原质。以求物竞进化之实。不知今人所谓轻瀁淡碳酸硫诸气。何莫非五行六气生成制化之迹乎。唯其未能辨五六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之理。是以但求诸现在形著迹象。巧立名目。以矜观验之能。若使早知五六气化。皆成色相。则于各种形著之物质。更能得其生成变化终而复始之故。而  相似文献   

2.
<正> 宋明时期,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讲“本体”。程朱讲“以理为本”,陆王讲“以心为本”,张载讲“以气为本”。王廷相在同程朱、陆王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本体论,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他在张载的气本体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的科学成果,进一步论证说: 两仪未判,太虚固气也;天地既生,中虚亦气也,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是故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清通而不可为象也,太和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慎言·乾运篇》) 气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气返而游散,归乎太虚之体也。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雨水之始,气化也;得火之炎,复蒸而为气。草木之生,气结也;得火之灼,复化而为烟。以形观之,若有有无之分矣,而气之出入于太虚者,初未尝减也。譬冰之于  相似文献   

3.
赵玫 《船山学刊》2014,(1):133-136
罗整庵认为,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小程子与朱子有认理气为二物之嫌;又朱子之学本周子,故朱子认理气为二物,其根源在于周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三语,除此之外,张子《正蒙》一些言语亦有分理气为二物之嫌疑。问题在于,整庵对理气关系有极大的谨慎,他总担心理出落于气外,故而在对一些先儒经典的解读中用心急迫以致生出种种疑惑。  相似文献   

4.
管子学商斠     
笫三篇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藏。官之分也。心为天君体从命其位正中精气之所自出人者谓之窍九窍眼耳鼻各二口一阴阳窍各一窍气所自藏曰肝曰脾曰肺曰肾与心而为五藏各有府曰(?)曰胃曰心包络曰大肠小肠曰膀胱是为六府府藏精气开窍于上曰五官一目二耳三鼻四口五舌分司视聴(?)觉及言食故曰官之分也心外其道九窍循理。心主血而为种之所舍神经血系各有其脉理而心以摄之肝脾肺肾皆臣职也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嗜欲者迷离物所感目欲色耳欲声鼻欲香口欲味五色为外则使人目肓五声嘈杂则使人耳聋  相似文献   

5.
天理人欲不相容的观点,我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宋代程朱派理学家把天理人欲与伦理联系起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学说。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出发谈到人性时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相感,凝结生聚,然后有所附着。”(《朱于语类》卷四)所谓“理”(“天理”)即天命之性”是至善的。“气”有“清”、“浊”,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同上)“宝珠”、“明德”即“天理”,“清冷水”即“气之清”者,“浊水”即“气之浊”者。“揩拭此珠”即使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的“天理”复其本体之明,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朱熹进而论断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独化”的含义,郭象在对《庄子·齐物论》中“罔两问景”一段作注时说: “……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 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邪?无邪?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 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 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城,虽复罔两, 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 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 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 虽复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将使 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外 无所谢,而内无所矜。是以诱然皆生而 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今…  相似文献   

7.
现代营养学认为,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长寿。2400多年前问世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等记载。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大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8.
黄书一卷。为船山先生经济之所蕴。黄书者如黄石公之素书。黄书之首有原极。素书之首有原始皆原本尚书洪范之义。一五行。二五事。五事由五行而推施。所以尽人以合天也其言曰「观初始于天地金以(?)之。木以干之。土以敦之。火炮风挠水(?)。以烝化之。彼滋此孕以繁之。泮渙抟翕以离合之故盛德行于无疆而不知其届」此天地之大化也至于「清其族。绝其畛。建其位。各归其屏。函舆之功。虑防至切。  相似文献   

9.
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得校记三条,述下,以资参考: 1.《乐书》云:“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按,两节”字衍一。此文采自《荀子·乐论篇》:“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可为证。史公变荀文“合奏”为“奏合”,为古人行文惯例,“合奏”与“奏合”,义本一揆。从句法来看,“节”字亦不当重出。2.《扁鹊仓公列传》云:“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按,“药论”后夺一“书”字。这是史公叙事之笔,下文阳庆  相似文献   

10.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份失传的儒家经典——《五行篇》,它给几千年没有答案的子思、孟子五行说古谜,提供了答案。这个五行,不是后人猜测已久的金木水火土,也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仁义礼智圣。这份帛书提出了德和善两个范畴。它说德是天道,善是人道。德是形于内的仁义礼智圣,即为人心所体认或成为人的道德信念的形而上的天道,以及显现于人性或构成人的道德属性的天道。善是不形于内的仁义礼智,即为人体所施行或作为道德实践的天道,亦即人道。帛书着重论证了如何始能得道成德、以及如何始能为善的步骤。在如何得道成德、即如何树立道德信念方面,《五行篇》提出了“德弗志不成,志弗思不得”的说法,谓德以志成,志以思得,并分述了“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的细节,以及忧患意识及慎独功夫。在如何为善、即道德的实行方面,《五行篇》认为人之为善,乃由于种种相应的“气”充斥体内而起,为此它分述了仁气、义气和礼气,即人的诸种精神状态。此外,《五行篇》还论述了仁义礼智圣五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之,帛书《五行篇》是子思、孟子学派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管子校释序     
予尝爱管子之书多精言可施之於治道其文辞粲焉可观信乎伊尹周公而后卓然为吾国政治大家当时鲁施伯称为天下之大圣不诬也顾其书多窜乱又不出於一人之手盖若齐鲁论语杂出于七十子之后学者所辑录然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七略管子十八篇在法家而班固作汉志乃云八十六篇刘向序录亦言定著八十六篇与今篇数合太史公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曰详哉其言之也其  相似文献   

12.
岁星辨正     
汉至于今以析木为岁星。无有异说析木者岁临一辰十二岁而周与天一会予尝疑其名实不类。然未得其据也。及读管子四时五行篇。乃豁然与尚书洪范有触焉。管子云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氯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善嬴而发出节其事号令。修阴阳神化谨祷。宗正阳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弊梗。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星者掌发为风是以星者五行之精。掌发为风化生万物是合金木水火土为德。而其生气之用。尤先征于木。故以东方为位也。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坐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  相似文献   

13.
释糈(禾焦)     
“礼记”“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糈、(禾焦)。”郑玄注:“孰(?)曰稰,生(?)曰(木焦)”,舆“说文”稰训(?),(米焦)训早取(?)大同小异。孔颖连说:“(禾焦)是敛缩之名,以其生(?),故敛缩也。稰既封(禾焦),故为孰(?)。”孙希旦“礼记集解”说:“稰(禾焦))者,言六種之饭,其(?)皆有生(?)孰(?)之异也。”自汉至清,小学家舆“礼记”注疏家皆(目未)  相似文献   

14.
“合二而一”一语,见于明末方以智所著《东西均》一书的《三征》篇。原文是这样的: “曰有、曰无两端是也。虚实也,动静也,阴阳也,形气也,道器也,昼夜也,幽明也,生死也,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交也者,合二而—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有两端或两个办面,而两端或两个方面总是相“交”的,“交”.就是“合二而一”。根据最近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  相似文献   

15.
船山遗书之一第四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原注。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而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神化者气之聚散不测之妙。然而有迹可见。若其实别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抑必有所从来。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几聚  相似文献   

16.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次序 清·王筠在《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中说:“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 “象形指事,皆独体也,而有物然后有事,故宜以象形居首。会意形声,皆合体也,而会意两体皆义,形声则声中大半无义,且俗书多形声,其会意者,千百之一二耳,即此足知其先后矣。转注假借在四者之中,而先后亦不可淆者。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也。故以六书为三耦论之:象形实,指事虚;物有形,事  相似文献   

17.
先生箸述宏博。而独注重五经者。以是为孔子所删定也。汉氏所出多编。未经孔孟称述者。皆伪谬也。故后世称七经七纬。九经十二经十三经。先生未当肄业及之。盖尊守孔子而已。易书诗春秋。夫子手订成编。惟以礼为执。礼乐者。所以日率七十子。践履时习。而不可须斯离者也。自晨昏奉养。函丈趋承。临涖瞻视。常变交际。辞氣威仪之则。皆载之曲礼内则玉藻诸篇。其郊社禘当冠昏食丧之义。则有大传郊特牲礼连礼器乐记诸篇。皆夫子所示之执礼也。中庸大学祭丧冠昏诸义。则曾子子思。  相似文献   

18.
夫天地者万物之区宇也。阴阳者宇宙之道路也。四时五行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官府。阳化气。阴成形。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归地。云归天。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脏腑。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聪明。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健。东方阳。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也。感于邪。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阴阳之畸  相似文献   

19.
新儒学经济思想的三才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第五十八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说,气合起来是统一的,分开来就分别成为阴阳两种力量,或成为春、夏、秋、冬四种消息,或成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能.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气是一种“无间(连续)”的充满天地之间广大虚空的东西,它可以是附着于粒子(或微粒子)上的一种力量,也可以是散布于广大虚空的波动的一种力量.所谓虚空,是相对于人类的感官认知能力而言.所以春秋繁露天地阴阳第八十一才能由气是“无间”而充满天地之间广大虚空的东西而提出“天地之间若虚而实”的基本看法.因而,中华文化能够利用这种连续的无所不在的气,论证有形物之间远距离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上.春秋繁露天地阴阳第八十一又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官制象天第二十四亦说:“何谓天之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这里的“端”,是头绪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上,既代表头部,也有上升的意思;星则是指精,也就是万事万物当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正所谓"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这里也是阳精聚集的地方.这个穴高居头部,所以又被称为明堂、神堂.当我们为某一个问题苦苦思索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托腮上观,这就是人体下意识地与头脑结合,更清晰地思考问题.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思想是很迷茫的,犹如在黑夜里,而上星穴则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所以,当我们感到头晕目眩,上焦阴沉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刺激上星穴来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