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声画合一,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话语的本质特征之一。本研究以中英文电视新闻报道为语料,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视新闻中的图文符号意义及其指称关系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图文之间往往通过图文共指,形成意义连贯、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语篇。新闻中的有声文字通过指示语、时态、人称等手段指称电视画面中的图像,起到锚定、接力图像信息的作用。同时,图像信息通过方向指示、画面特写、蒙太奇等表现手法来指称有声文字,起到示例、延伸或凸显文字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伦敦新闻画报》中丰富而生动的晚清中国人形象得益于其图文结合的表现艺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像与文字互释,包括以图释文,用图像为文字增添直观性、可感性;以文注图,用文字为图像重建语境、锚定意义;图像与文字互补,包括以图像弥补文字空间性的不足和以文字弥补图像时间性的不足;图像与文字背离,包括图文营造氛围之扞格和图写实与文写情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英语新闻报道是我国对外宣传法治理念以及司法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实例化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实例化过程中耦合现象的语篇分析,可以对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的英语媒体如何利用语言策略报道国内重大法治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以标志着我国法治进步的案件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日报》在案件新闻语篇的实例化过程中,通过法治新闻语境下人际意义与概念意义的耦合来表达态度与立场。其中语篇通过关系过程或物质过程与评价系统中的判断意义或者鉴赏意义的耦合,来构建司法机关的行动力和公信力,并通过行为过程或者心理过程与情感意义的耦合,来表现案件平反前后当事人及其家人客观生活以及主观情感的变化。由此,实例化过程中的耦合模式可以增强新闻语篇的说服力,提高我国英语媒体对外宣传的能力,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司法理念以及司法进步。   相似文献   

4.
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是文本视角,结合小说图像和文本多模态叙事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以视觉设计语法、图像认知框架和图文符际模型为理论指导,以金庸“御用”画家为金庸小说创作的插画为研究语料,深入考察插画图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及图文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插画以武侠人物的群体形象为主要内容;第二,插画建构与受众之间形成的是平等权势;第三,插画图文关系的数量依次为扩展、延展和增强。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话语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各种语类的多模态语篇里,图像越来越成为最主要的符号表征方式之一,图像在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并引起学界重视。以模态耦合为视角,分别从图像转向、图文关系、图像解构等层面,剖析图像在多模态语篇里的意义构建与解构,指出图像转向并非图像霸权,而是对语言功能的完善和延伸;多模态语篇里的图文关系是相互渗透、协同互补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下,才能对图像进行充分的外显和内隐意义的建构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基于视觉行为的手机新闻App图文布局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总结出手机新闻App的三种基础图文布局结构,即左图右文式、左文右图式和上文下图式布局。以图文布局结构的客观评价为目的,从视觉搜索和视觉浏览规律的角度,分析了手机新闻App图文布局结构对用户阅读效率的影响。运用眼动仪对三种图文布局方案进行了实验评价与分析。通过注视轨迹、注视热点、注视点数量和搜索时间,研究不同图文布局方案下视觉浏览和视觉搜索的眼动规律。实验发现用户使用手机新闻App呈现文字导向型的视觉浏览规律,上文下图式图文布局的视觉搜索效率最高。研究结论可为手机新闻App图文布局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分析媒体对中国形象构建的研究不断出现。而其中一个具体问题-“中国梦”是怎样在中外媒体中构建的一现阶段尚未引起关注。当代媒体多以图文形式对新闻加以报道,新闻主题经常以多模态形式展现。本文拟从多模态隐喻角度研究“中国梦”在中外媒体间的不同构建.由此揭示媒体利用图文隐喻对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形象的塑造或颠覆方式。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博弈中,语言符号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图文之间形成了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取长补短的缝合关系。图文缝合关系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图文各自的内在原因及外在的技术支撑。图文缝合的主要表现是语言的图像性延展以及图像的文学性延展。辩证地看,图文缝合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错综复杂。作者自建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语料库,并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梳理语料库文本,分析其中态度词汇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研判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态度趋势。研究发现: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态度褒贬不一,其中消极评价话语偏多。这种他塑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利益关注,以及新闻传播者的价值观念、话语角色认知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官媒及自媒体有必要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关注新闻受众的阅读态度,从而有效展示中国的积极形象。  相似文献   

10.
图像时代的一些画家习惯于通过以照片或图像媒体来进行创作,绘画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图像化.虽然图像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当代绘画的重要参照系,但自然物象中蕴藏的艺术创作规律依然是艺术作品的原型,写生是获得绘画创作素材中艺术表现语言的重要途径.以现实世界里的自然写生对象为依据,思考图像时代的绘画发展形态以及绘画表现语言的独特形式,深入分析图像媒体与绘画创作的关系,对于图像时代的艺术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潮汕摄影人创作心态、创作状况,特别是对乡土摄影、民俗摄影、怀旧摄影等大量图像文本的深层语义所作的文化解释,力求描述并揭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过渡时期发生的社会转型及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2.
有效的图文结合所传递的信息,要超过图片或文字的单独出现或简单并列时所传递的信息量。图文互补互渗会使信息增值,从而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在此基础上,加上图片编辑,才能实现“1+1+1〉3”的图文信息增值。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图文结合的信息增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数码相机存储容量的限制,导致不同批次拍摄的照片命名相同而出现照片管理问题。利用GD I+提供的关于位图操作的类,实现照片EX IF信息的提取并根据提取信息重命名照片,方便了数码照片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部分高校校报在2004年的部分新闻图片报道版面进行了分析,并与社会上的主流媒体的版面进行对照,目的在于验证高校校报图像化的发展状况,了解报纸运用图像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对高校校报建立新闻图片编辑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数码图像处理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数码像片的后期处理和二次创作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因此,在摄影界引发了如何限制数码艺术创意摄影作品后期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度的思考。针对此类问题,本文通过重新定义和认识数码摄影时代的像片及图片概念,在数码摄影、数码像片与数码艺术创意图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数码创意摄影或者数码摄影画新艺术门类的观点,对解决当前数码摄影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是北京市民众对空气质量的主观评价是否与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空气质量报告不同。研究方法:选取90名被试对北京市2010年12月—2011年3月期间的38天的76张照片进行主观评估,并与环保局网站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北京市民众对空气质量的主观评估比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客观评估更严格,p0.01。  相似文献   

18.
读图时代,抓拍正日益成为新闻摄影的主创原则,也成为广大摄影工作者为增加图片视觉冲击力的主要拍摄技法,对新闻摄影工作者与新闻报道事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鹤琴从儿子一鸣出生的那一刻,就请假在家,开始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新生儿的各种行为。  相似文献   

20.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对画像行业造成冲击,一些画师改业从事照相馆人像拍摄,把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法则运用到人像摄影中,从当时留存至今的“小照”、“肖像”中可以看出他们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传统。清宫流传至今的慈禧着色放大照片是早期中国人像摄影的珍品,而勋龄所拍摄的慈禧扮观音的化妆照可视为按照一定的构思进行摄影创作的先驱,它与西方同时期盛行的高艺术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体现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精神境界和宗教信仰,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