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苗怀明 《南都学坛》2007,27(1):42-46
近些年有关文献对俞平伯晚年的红学思想时有披露。由此可知:俞平伯晚年虽甚少公开谈论红楼,但一直关心红学的进展,反思与关注代表了其观照红学的态度和方式。其对红学史的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客观和宽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地点等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对当时不断升温并露出一些乱象的红学界,他十分清醒冷静,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2.
俞平伯先生晚年研究红学的主要观点徐家昌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主要观点俞平伯先生是我的亲娘舅。在我的幼年,向我传授的是爱国主义而不是唯美主义。俞先生从不坚持己见。在《读词偶得》上,他反对胡适对李煌“浪淘沙”中“独自莫凭栏”的解释。但三十年后,他在《唐宋词...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俞平伯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受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影响很深。胡适、俞平伯共同开创了“新红学”。俞平伯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反思“新红学”的缺失与不足,并试图超越“新红学”,以开辟红学研究的新境界。“极左”政治中断了他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论俞平伯红学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平伯先生是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本世纪中国学术界尤其是红学界享有崇高声誉。他临终前给我们留下的遗言,明显意味着其晚年的红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变化。认真思考一下俞先生红学观念嬗变的轨迹,对于促进跨世纪红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标志着新红学派的正式确立。从表面上看,胡适的考证似乎是在与索隐派的论争中展开的,其实质却是解决《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和版本问题。他主要通过对程高百二十回全壁本的分割解剖,径直得出“一个版本两个作者”的基本结论;又进而通…  相似文献   

5.
以往红学界在研究并评述发生在1954年的那场运动时,研究者多沿袭的是传统的批判历史学的方法,侧重于从政治和人事的角度探究其历史成因,评判其历史功过.<红学1954>一书在真实再现那场运动历史原貌的同时,更将对其的研究上升到思辨历史学的高度,通过对思想的重演及对思想的反思探究其历史成因及动因.这种带有浓重反思意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同时对当代红学研究亦颇具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晚年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十分复杂,正确的一极与错误的一极,同时都在变化和发展,相互交织,此起彼伏。它形成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客观原因,又有主观的认识原因。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严重的错误。我们不能采取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方法,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用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即"扬弃"的方法,肯定毛泽东晚年思想正确发展的一极,用以指导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实践,对其错误的一极要坚决抛弃,这是应该采取的唯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9.
梅节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学耦耕集》《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等研红著作之中,《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是梅节前后期红学研究成果的集成。梅节的红学研究主要着力于"考辨",即"考证"和"辨伪",这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贯通,而以"求真"为出发点和归宿。梅节的学术"考辨"显然为红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实绩。  相似文献   

10.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的得与失和他的个性气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俞平伯的散文小品、新体诗、旧体诗创作等的考察,以及俞平伯的朋友们对他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俞平伯始终是一个"晚明人"。这种气质和素养使俞平伯能够对《红楼梦》的艺术有深度的把握,因而具备了胡适所不可能有的文学视野,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绩。但俞平伯在思想气质方面又与曹雪芹存在差异,因此他不能在《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有深度的感知,而始终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俞平伯主张作家的个性决定作品的性质,这一文学观运用到对俞平伯自身的分析上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和本子问题,不是为了进一步研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而是借此向广大的中国人输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这就是胡适的"科学情结",这就是胡适创立新红学的目的。为了推广"科学方法",所以胡适只关心那些可以考证的内容,即曹家的历史和版本的历史。他对于《红楼梦》的核心——大观园,这个显然是虚构出来的世界,不是不知道,却总是避而不谈。不能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对象,在胡适看来是没有讨论价值的。胡适所创立的新红学,其长处和短处均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2.
周策纵的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红学代表著作《红楼梦案——周策纵论红楼梦》之中,其红学研究主要在考证、文论和版本校勘等方面,所倡导的"自讼"的学术态度及综合研究的学术方法,具有显见的指导意义。周策纵积极推动海内外红学研究的交流,成功地筹划了1980年6月于美国威斯康辛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对国际范围的红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的得与失和他的个性气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俞平伯的散文小品、新体诗、旧体诗创作等的考察,以及俞平伯的朋友们对他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俞平伯始终是一个"晚明人".这种气质和素养使俞平伯能够对<红楼梦>的艺术有深度的把握,因而具备了胡适所不可能有的文学视野,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绩.但俞平伯在思想气质方面又与曹雪芹存在差异,因此他不能在<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有深度的感知,而始终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俞平伯主张作家的个性决定作品的性质,这一文学观运用到对俞平伯自身的分析上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4.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宋淇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中,他的红学研究致力于辩明红学方向、探究红楼艺境,由“识小”而“识要”,小中而见大,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并将《红楼梦》置于世界文学之林作比较研究,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新见颇多、启迪颇多,为《红楼梦》的意义阐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宋淇的红学研究起点高、视野宽、路子正,并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其学风和文风都堪称治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新天地》2007,(11)
一部《红楼梦》迷倒多少古今中外爱中人,谁也不能否认其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权威地位。在红学研究大军中,周汝昌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一生研究红学,把曹雪芹的精髓研究到骨子里,那么现实中他自己的婚姻与爱情又是什么状况呢?  相似文献   

17.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格局变迁的角度宏观观照当下"红学"的发展,认为<红楼梦>所蕴含的后现代叙事特征使得后现代语境下"红学"风生水起,迎合了时代文化潮流,生成诸多"红学"部落和现象,诸如"大众红学"、作家"红学"、学者"红学"、国学"红学"、网络电视"红学"等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但是当下"红学"热的主要原因,而且着实是"红学"大文化研究的新语境、新思维、新视野和方法借鉴;也可能促使"红学"有相应的文化选择和研究转换,开创<红楼梦>研究的一个新格局和新阶段.若给当下"红学"的发展和格局一个"共名"的话,就是后现代"红学".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红学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更是令人瞩目。譬如张锦池的《红楼梦》研究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对《红楼梦》思想艺术和人物形象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与价值评价方面,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十二论》与《红楼梦考论》等。张锦池在红学研究中善于见人之所不能见,并提出新见解、新思路,考论结合、建构新说。  相似文献   

20.
不能简单地认为60年前的"批俞评红"仅仅是一场"以一位老知识分子为批判目标的全国性的运动",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其内容、目的、性质,不能全盘否定其必要性和正确性。客观地认识其中的缺点和负面问题,但不能把它同"文革"等同起来,认为是"极左"的产物。应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当年的"两个小人物"发表文章的前后情况,科学地认识其文章的合理的学术"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