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便制定了常任理事国战略。但由于日本自身因素与国际环境的不成熟,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愿望未能实现。尽管如此,日本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决心并未改变。日本要想成为常任理事国,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修改联合国宪章;(2)认真反省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日本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谋求政治大国的外交努力。主要表现为:1.日本主张在九十年代建立一个以“日美欧集体领导”为主体,以西方共同价值观念为其础,以国际协调为特征的国际政治新秩序。2.在国际政治领域,争取充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配合美国在全球推进民主化,增大日本的发言权,提出“环太平洋联盟”的设想。3.九十年代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发生变化,日本将力图试演“国际警察”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尤其是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国问题应由联合国大会决定,五大国对此不享有否决权,但有批准权。强行表决既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缔约目的,也不符合联合国惯例。增加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宪章》的法律空白而不是“灰色区域”,不宜在现有的表决制度中寻求表决,而应协商一致。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回报,中国在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政治大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大力支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建成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也要借鉴前述历史经验,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开始,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所谓政治大国目标就是:立足亚大,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圈,成为能左右亚大局势的地区性政治大国;加强日美欧三边关系,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第一,利用经济手段表明政治态度。第二,增强军事力量,以发展军事作为走向“政治大国”的手段。第三,加强外交攻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相似文献   

6.
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创始缔约国地位,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认识重返关贸总协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来全面论述我国重返关贸总协定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重返关贸总协定有重大政治意义 从政治意义上说,我国应该尽快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并在其中取得合法席位,这不但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也可以有助于加强我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世界上所有重大国际事务均有决定权,可  相似文献   

7.
张宗 《金陵瞭望》2005,(6):10-13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一定没有想到,他在公布联合国改革报告后,特别提到的“亚洲要增加的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当有日本一席”的这番言论,会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华人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网上签名活动。当反对的声音借由网络无限延伸和扩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希望能行使一票否决权,彻底阻断日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念头。而对此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在日本能否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这场政治博弈中,中国必须小心应对,既要立场坚定,又不可冲动,否则,将使中国陷入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二战中法国的迅速败降使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自由法国”屡遭美国的蔑视与排挤,战时的几次重大国际会议都没有法国代表的身影。欧洲战事结束后,法国得以跻身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行列并实现对德国的占领,表明法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法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是戴高乐争取的结果,也是战后各大国在欧洲的战略思想所决定的,并由于法国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状况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随着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倏然崩塌,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结构变革的新时期。各个力量中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组合,积极探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客观世界的变化已为国际政治的各个行为体限定了所容许的“政策选择空间”,联合国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一国际潮流的影响;中国既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就不能避免这一世纪末的冲击。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们普遍对联合国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高屋建瓴,成功地迎接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此同时,希望中国将在世界体系变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大国,而且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自二战结束后,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尤其是台湾问题,日本人的从中干扰,中美两国的关系始终处理不好,有时双方甚至抱有敌意.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严重干扰了双方的正常经贸、政治交往,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世界主要大国关系迎来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国际安全事务中的大国协调治理成为可能。以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为主体,在治理柬埔寨问题和印、巴核危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促成两个地区性冲突和危机的解决或者缓解。"五常"国家的协调治理遵循了大国协调的一般规则与规范,同时又体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协调机制与安理会程序紧密融合;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大国能否坚持长期一致的责任意愿关系到协调治理的最终效果。两个案例表明,大国协调依然是后冷战时代治理国际冲突与危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东方集团已经瓦解,冷战已经结束,苏联已解体,联合国安理会中来自北半球的4个常任理事国形成了同盟,伊拉克也已被打垮。我还想再加上一点:自由市场已成为人们一心追求的目标,金钱的投机者们成了世界的主宰。于是,我们有了一个“世界新秩序”。然而,谈论任何形式的“世界秩序”都意味着我们这个星球为了某个目的的总体组合。这个目的至少肯定会促进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和平相处。这个意义对于南半球来说当然包括非洲在内,过去不曾有过什么旧秩序,现在也不存在新秩序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正走向稳健发展富强、康乐与和平统一的道路。上两个世纪,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经历了外患、内战的痛苦经历,虽然最终击退日本帝国主义,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中国却陷入分裂的局势,大陆与台湾至今未能统一。海峡两岸分隔了60多年,至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两岸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然而,从孙中...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过程,也是东亚国际关系从前近代性向近代性过渡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尝试对这一秩序作出调整,与中朝两国相比,日本吸纳了西方条约体系,主动挑战旧有的东亚秩序,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构新的东亚国际秩序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以完成对朝、对清交涉为目标和手段,从多个层次完成了自身的外交近代化转变,同时也促使中朝两国对东亚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近代日本在羽翼渐丰后,遂以欧美列强的方式对邻国实施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5.
美中日在南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中日三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博弈出自于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重返亚太"的美国需要南太平洋岛国巩固其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和战略部署。日本在海洋战略扩张、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牵制中国方面期望得到南太平洋岛国的支持。中国则更加注重与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现其和平发展战略。在当今和平发展时代中,中国的战略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批评家们看来,最大的时代错误就是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了,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来自非洲或拉美,除了中国外,也没有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同南亚和拉美对维和力量的贡献相一致,这些地区对代表席位的需求加强了印度和巴西要求入常的份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6月26日通过后.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还被公推为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国民党政府沉溺于内战,致使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后的22年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1971年,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实现政治大国目标 ,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大政治影响力是日本既定的国家目标 ,我国学术界和媒体高度关注它的这一目标 ,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应该说这些争论对活跃学术气氛有积极意义 ,但这些争论基本没有突破双边的层次 ,是一种狭隘的国家利益观。本文认为 ,中日两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应该超越双边关系 ,站在更高的基点来辩证地、理性地、创造性地理解和处理中日关系 ,我们将努力寻找既能解决中日关系的现实矛盾 ,同时又能够推动中日关系的向前发展的新途径 ,并以此服务于亚太地区的长期稳定与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