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中华民族求同思维方式探析蔡毅当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审视研究的对象时,很容易便会发现.它们当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求同存异。喜同恶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人对事大多喜欢追求相同一致、整齐一律,习惯于服从统一,对相同的东西感... 相似文献
3.
西方中世纪前期整体性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 ,中后期开始向分析性思维方式转变 ,到晚期分析性思维方式得以确立。通过对西方中世纪思维方式发展历程的分析 ,可以了解西方思维方式是如何由整体性思维方式向分析性思维方式演变的 相似文献
4.
5.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具体设计和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表现了一种鲜明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他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江泽民同志在高度评价邓小平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方式时指出:“他立足于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而又放眼未来”,他“尊重实践,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实践邓小平理论,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工作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的思维方式特征探析刘云威张绿江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有其鲜明的思维方式特征。探析和把握它的思维方式特征,对正确理解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树立对待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8.
审美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活动。我们要深入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必须研究它的审美思维方式。孔子的审美活动中体现着他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即整体思维、整合思维和类比思维。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限定了孔子的审美活动,也深深地影响着以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着必要的和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早在先秦的百家争鸣环境中开始出现分流的趋向。审美思维力图从一般的思维方式中分离出来,初步形成一种与逻辑思维相对的、独立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它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启迪了后来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情感思维、感性思维等思维特性的出现。中国古代审美思维方式初露端倪于庄子。《庄子·秋水》篇中以庄子与惠子在潦梁观鱼的寓言初步将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与审美思维,区分了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质至关重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具体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依据其社会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正> 思维方式不同,不但影响到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而且影响到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成败或成就大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随着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需要观念更新,与之配套成龙,即确立和强化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新的“观念群”,才能真正保证我国的全面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观念群”的更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进行与经济体制等改革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就是以科学型思维方式取代经验型思维方式,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儒道互补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家到了庄子时代,道家思想才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理论抽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庄子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揭示了认识的相对性,研究了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思维触及到本质(规律)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思想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认识论思想也影响到我国后来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但他过份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性,滑向了相对主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庄子认识论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根源上,一种观点是认为庄子否认并排… 相似文献
16.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17.
张利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先秦散文的绚烂文采,多样化的风格历来为人们所公认。庄子散文在诸子百家中更是独树一帜,精采绝伦,在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郭象在《注庄子序》中称其为“百家之冠”;马叙伦在《庄子义谊序》中誉之为“辞趣华深,度越晚周诸子”;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亦论定“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散文历来为人们所推重,庄子散文的语言风格特性更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仅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浪漫主义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等“谬悠之说”,提醒读者研究它突破一切传统、一切固有 ,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进行多角度超常考察的思维方法。这些超常思维方法可归纳为从二极或三 (包涵多 )极追思“一”的“蝶式思维”,极力突出矛盾的此面而启迪或无意识诱导人们去思考矛盾彼面的“反启思维”,以及把一切事物作为生命活体或与生命相关联 ,将其放在共本原、共过程、共时空、共关系中来考察以升华生存境界的“共生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思维方法 ,有助于我们建设人与世界、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冯英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89-92
文学经典《庄子》一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意蕴,其审美意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具体肯定而抽象否定;他以丑为美,审丑是为了审美;他推崇自然之美;但重视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结合。创作主体、接受客体、文本及世界是《庄子》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庄子》审美意蕴的价值应一分为三:一是庄子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二是《庄子》文本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三是读者接受视野中审美意蕴价值。三者异质同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多维的《庄子》文本。《庄子》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阐释"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