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的诗体论是指他关于新诗诗体的观点 ,风格论是指他关于新诗风格的观点。前者认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 ,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 ;后者认为新诗应该具有含蓄蕴藉的风格。它们都对新诗和中国现代诗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前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独树一帜、不同凡俗。文章从题材、人物、意象、视角、手法、语言等六个方面对其风格进行了阐述 ,认为“苍凉”是她小说风格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论戏曲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戏曲情节理论非常丰富,他围绕着“传奇最忌支离”这一中心点展开自己的理论探索。他认为,戏曲应有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或称主要人物和事件),注意设计关目,密切关目之间的联系,这些理论的提出实为李渔“结构第一”、“密针线”论的先声和理论积累,对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只是缺乏理性疏理,没有形成体系,因而限制了它的影响面。  相似文献   

5.
汉语风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语言学家普遍地认为,人们的言语气氛就是语言风格。“由于具体运用语言时,受到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不同的交际目的的制约而构成的特殊的言语气氛,称为语言风格。”这类定义的要领是:语言只有在被人们具体适用的时候,才能呈现出风格来;如果语言不被人们具体运用,就无所谓语言风格。他们认为,“本能把语言风格理解为与个别的语言有所不同的某一语言的特点”,“只有语言的特点,不能构成风格。”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高峰。他提出的“三美”说,对戏曲本质及功能的看法相当全面,兼顾到戏曲的真善美三个方面,突出了戏曲的审美特点,可视为李渔对戏曲的总观点。他将结构列为剧本的基础,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这是他戏曲美学的主体。同时,他对戏曲语言有独到见解,十分强调戏曲剧本的表演性,要求创作戏本时充满“机趣”,多为导演与观众“设身处地”。  相似文献   

7.
"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在戏曲"本色论"视野中,褒扬"藻丽"者视"丽藻"为曲文之根本;而非议"藻丽"者反对曲词过分文饰,认为修辞太甚,会掩盖自然本色。戏曲是否应该"藻丽",关键在于能否"自然而然""天然入妙"。在戏曲"才情论"视野中,高扬"丽情"者重视文才,认为文才有助于语言修辞,从而生成和表现戏曲的形式美。他们体味了"辨丽本乎情性"的内涵,认识到没有充沛的情感和审美诉求,则不能创作出丽曲,"丽情"的关键在于"适度"。在戏曲"南北论"视野中,曲论家以"清丽""流丽"和"雄丽""爽丽"等区分南戏、北曲的不同风格,揭示了其形成的不同原因,把握了受众欣赏时的不同美感,体认了两种"丽"美质性的不同,并比较了其得失。  相似文献   

8.
徐渭的文艺思想极为丰富 ,其文艺价值观和风格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徐渭认为诗歌“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 ,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文艺作品要抒写真情 ,表现个性 ,“出新鲜” ,才具有传世的价值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贱相色 ,贵本色”的审美价值标准 ,其核心是尚真求新 ;其风格论见解深刻独特 ,丰富深化了传统风格理论 ,拓宽了研究领域 ,极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毛斯纳的“语言批判”是近代最反动的一种资产阶级“语言哲学”。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毛斯纳的“哲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人类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工具的作用;他不承认语言中的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概括,即不承认词的内容是标明一般概念的,硬说词没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最完善的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否定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际中的巨大作用,他就主张根本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保持“沉默”。他否定了语言是人类社会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即否定了语言的物质意义,认为“语言只是语言的应用”,“只有发音器官的暂时运动是真实的”,因此语言被他看成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二者归结为“同一的行为”,并同时否定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他认为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对语言进行“批判”(当然也对思维进行批判,因为在他看来二者是同一的),他所谓“批判”意思是否定、取消,而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正是为了证明他的“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不可知论。毛斯纳的“语言哲学”的最荒诞之处还在于他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而运用语言来进行他的“语言批判”。魏勒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毛斯纳的“语言哲学”,在编译当中,我们刪去了少数无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论《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说》引用了汉、唐以来至清初近200种来著和专著中关于戏曲的资料,并加以分析评价。是书主要探讨了戏曲源流、角色起源、剧目取材的本事,载录了剧坛掌故与作家、波良的轶事,品评了北曲和南曲的风格、词采,较系统地阐述了焦循的戏剧理论观念。在戏曲流派观点上,焦循崇尚“宾白词曲,俱权当抒”,和舞台艺术特征相统一的“本色”论;在审美价值取向上,要求遵循戏曲文学创作规律,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着意探究戏剧题材选择、结局处理和悲剧意义;在戏剧演出的社会效果上,重视演员的演技水平和广大观众鉴赏过程中的移情作用。焦循的曲论同他的诗论、文论相比,较多创造性,因而也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认为李渔“卖赋以糊其口”、率家庭戏班干谒权贵之门“打抽丰”的做法是其品性低劣的表现 ,作者则认为李渔商业化的戏曲人生之路既与他内在的秉性有关 ,也与他的人生历程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背景有关 ,他商业化的戏曲创作追求是他仕宦之道破灭后力求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音律论是沈璟戏曲理论的核心内容.沈璟的戏曲音律论是针对因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曲调古调原腔发生变异而提出来的,他在[商调·二郎神]《论曲》散套中,不仅从宏观上提出了严守曲律的主张,还对南北曲的一些具体音律如字声、句式、用韵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期常熟戏曲家周昂在戏曲评论中,对戏曲理论的总结归纳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将“本色”视为戏曲语言的最高追求,从戏曲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两个方面阐述了戏曲语言的“本色”观,是对明清以来戏曲语言“本色”观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孟称舜戏曲深受汤显祖的影响 ,前期剧作和“传情”理论表现出对“至情”的赞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为生活在明清易代时期的落魄文人 ,他又与那个时代和环境紧密相连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传情理论和戏曲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以“诚”为主体 ,他“情正”与“言道”结合的“言情”倾向 ,是他的特色 ,也是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明代“本色”论众说纷纭,且不能完全抓住实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戏曲的舞台、观众、戏剧结构等问题,且多是就事论事,仅在曲辞风格的雅与俗等层面探讨曲辞的本色。李渔所提出.“机趣”的“无断续痕”、“无道学气”,能把曲辞放在戏剧的大环境中,从戏曲的叙事性和舞台性等方面突出了戏曲曲辞的本体特征。这是对明代以来“本色”论的开拓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王骥德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他的“本色”、“当行”曲论不仅提出了戏曲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采的要求 ,而且涵盖了戏曲艺术的其他创作规律 ,如戏曲内容、戏曲结构、戏曲表演等。其曲论的形成 ,与他所处的时代、交游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变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文论是一个作家的文论,因此,他的文学本质观、创作观、批评观及风格论都是紧扣创作实绩而论述的。汪曾祺文论具体、实在而又亲切,他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语言”乃是本质的东西,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写人物,文学创作的题材应是回忆中的醇酿。他提倡一种平淡的风格,主张以宽厚的长者胸怀进行文学批评。汪曾祺的文论本身也是文学创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的唯情论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的唯情论艺术观将“情”提到了本体论的哲学高度,认为情是“性乎天机”的存在,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戏曲艺术的生命。这对于反击道学家歪曲戏曲本质、将戏曲变成理学的传声筒是非常有力的,对于探讨戏曲的特性、展示戏曲的情感意蕴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