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刘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5-39
清代直隶省成为全国科举大省,从其乡试看颇具特色:顺天乡试与全国的会试共用一贡院,甚至皇帝亲临视察;顺天乡试考生要远远超出了直隶举子的范围,如全国的国子监贡监生等;顺天府的考官资质也远远高于其它省。从顺天贡院、顺天考生、顺天考官三个因子即可管窥顺天乡试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朱浩熙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40-44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案,前科状元李蟠为主考,前科探花姜宸英为副主考。放榜后,落第士子起哄,以匿名揭文罗织罪名,御史鹿佑徇私弹劾,致主考放逐,副主考监中自杀。后经康熙主持复试,原取士子无一落第。事实证明,己卯顺天乡试并不是舞弊案,而是诽谤案。 相似文献
3.
李纯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6
本文对清代乡试中的舞弊现象、防弊对策、防弊对策失效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研。由此引出一些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整肃考风的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乡试解额是清廷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于统治形势的变化,清代政府前期共实行过五个文乡试解额标准:顺治二年解额标准最高,旨在笼络士人,配合武力征服天下,但未在全国同时施行;顺治十七年解额标准最低,行用时间亦较长;康熙三十五年和五十年解额标准最不稳定,且有递增趋势;乾隆十二年解额标准行用时间最久也最稳定,总额亦与明中叶行用百余年的景泰解额大致相当。这些史实的厘清对探讨清代不同时期绅士阶层的构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冒籍是清代科举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顺天府冒籍现象较为突出。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科举的繁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京畿地区出现了大批流寓人口,他们通过寄籍顺天,参加科举考试,猎取科举名额,给京畿科举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清代统治者通过稽查户籍、设立廪保、强化惩戒、严格审音等手段,严防科举过程中的冒籍现象,从而为广大士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科举环境,有利于科举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李益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康有为非生员 ,他以什么身份参加乡试 ,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至今仍是一谜。如果说康有为因其祖父殉职而获“荫监生”资格 ,那么“荫监生”资格的获得 ,必定是在其祖父死后 ,然而康有为第一次乡试时间却在其祖父生前。如果判定康有为是监生 ,又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文章以为康有为很可能是通过录遗试而取得乡试资格。 相似文献
8.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正统元年明朝创办了督学制度,但也一直存在着将此新设的提学官视为冗官的人士。因此,弘治年间的提学官以及其周边人士试图创造出更合适的提学官像:彭韶期待作为名辈的提学官能够在万物一体的思想中进行督学活动,杨一清更重视提学官拥有司法官的一面,要求他们公正地行使权力。随着提学官自我认识的成熟,他们在地方官僚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各省的乡试活动中。从嘉靖初期以后,提学官与一部分外帘官同样得以代作乡试程文,并根据与自己思想倾向的异同选择乡试考官。 相似文献
9.
《顺天时报》在二十年代极力为日本侵华狡辩,污蔑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正义行动。对它的恶劣表现中国学者进行了揭露。由于民族主义的高涨和人民的觉醒,1928年9月北平人民因该报对山东问题的歪曲报道而自动起来抵制。在中国学者和报人的揭露及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下,《顺天时报》到1930年被迫自动停刊。 相似文献
10.
王昌宜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许承尧乡试硃卷,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该殊卷资料是有关许承尧的珍贵文献:许承尧的个人信息、家族世系,业师、受知师,科份页以及三份乡试的文卷等.这些有助于了解近代徽州末代翰林许承尧的家世背景,求学历程,以及他早年的个人抱负、经济思想及其诗文才能;并据此订正学术界许承尧研究中的某些舛误. 相似文献
11.
吴科达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68-74
清末审定教科书的标准有二:其一为是否合乎当时的教育宗旨,即对教科书进行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性审查;其二为是否合乎现代教育的基本规范,即对教科书进行教育的学术性和技术性审查。从审定的实际情况看,教育的学术性和技术审查对于保证清末教科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估计过高;思想性审查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排满"革命等社会新思想的传播,保护了旧有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此而言,清末的教科书审定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新式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思想的变迁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陈尚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1-117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关清代按察使(提法使)之上谕、奏折、履历等档案及起居注册、吏科史书和志传家乘等资料,对福建按察使史实考异. 相似文献
14.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集团在内外交困时期为继续维持统治而被迫提起的。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使"皇位永固",让"外患渐轻",致"内乱可弭"。通过改官制、开办地方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集团拟定立宪日期,颁布意在继续维持封建专制统治的"钦定宪法大纲"和"重大信条",但并没有起到延缓其统治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封建专制王朝自身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Luo Junfe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5)
清代科举考试中,惟《春秋》一经采用古注——《左传》。乾隆五十七年清廷废弃宋胡安国《春秋传》,起用《左传》,不是因为乾嘉汉学的影响,而是胡传不为清初帝王所喜,不得不废,与此相反,《左传》一直以来受帝王的喜爱。引导清廷废弃胡传的引子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的"删节本经书"一案。 相似文献
16.
状元策是封建统治阶级取中状元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其中关于书写格式、行文避讳以及书写字体的规定,所彰显的教化作用让人不敢小觑。通过对这些短短1 000余字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窥视这些规制和仪式背后所体现的统治者对士子进行教化的目的和初衷。进一步探讨清代统治阶级是如何利用这些规定将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辐射给士人,使其逐渐认同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的目标的。 相似文献
17.
王景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2-49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扈耕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108-113
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为清初文坛与遗民界极其重要的事件,长期受后人关注。然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成为一大聚讼。深入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晚年为学趣向与青年时的狂儒、异端大异,而近于醇儒。这一转变,与清初特殊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体现出他试图"以道易天下"、通过"济满以汉"的方式以保存汉文化的思想。这种转向表明,侯方域已由早期政治遗民转化为文化遗民。这必然影响到他对出处问题的思考,成为其参加清廷乡试的深层动机。这不仅是解开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问题的关键,而且对研究明遗民的转型及出处策略的演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