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偶像崇拜成为"养成教育场域"中的重要因素,是"自生性"产物与"嵌入性"内容的结合.本文根据对大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提出从偶像素质养成教育、媒体反思、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等四方促进青少年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娱乐选秀节目、低成本网剧层出不穷,致使偶像、明星不断涌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普遍。过度偶像崇拜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行为偏差,生活幸福感降低,社会不良风气等。在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利弊的基础上,思考探寻解决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 《职业时空》2008,4(9):74-74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运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社会大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体育信息,崇拜体育明星的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其中构成体育明星崇拜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青少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偶像崇拜与孤独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等地的大学生关于偶像崇拜的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如下结论,首先,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且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偶像的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其次,相较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对于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孤独感水平也更高。其次,相较于非理性崇拜的大学生而言,理性崇拜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再次,非理性偶像崇拜水平与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适应与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社会适应在偶像崇拜和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的观点,运用问卷法对某成人全日制教育133名在校生进行调查,探讨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偶像的个体对偶像崇拜有非理性的认识;有偶像的个体,偶像崇拜处于娱乐社交维度时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建议院校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理性崇拜内容,以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促进思政课堂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相比一般的明星崇拜,"阴性化"明星崇拜与青少年的叛逆特征及猎奇审美结合起来,因而更加非理性。从青少年自身来说,它不仅反映了一种个体价值的社会投射与自我补偿,也是一种"自我统合危机期"的独特"审丑式审美";从社会层面来说,它不只受到中国传统阴性文化及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更受到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理性缺失所导致的审美偏差的影响。辩证地看,它表明青少年在审美及个性发展方面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但其负面效应也不言而喻。它不只是一个审美问题,也是一个关乎青少年性别认知、婚恋观念及性格塑造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多元思考,并构建立体的性别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胡维成 《职业》2016,(26):158-159
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而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偶像崇拜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对此,本文通过研究过度偶像崇拜给青少年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其走出偶像崇拜误区,在消除、抑制它的负面影响的同时,科学地引导使其转化为正面效应,从而达到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秦小冬  孙芙  孔丹丹 《现代交际》2013,(11):224-224,223
偶像崇拜一直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问题仍旧深刻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理想信念以及人生信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进行调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让偶像的正向力量帮助大学生奋发上进、励志图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于辉勇 《职业》2008,(15):72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 "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由此可见,一个人健康与否,不仅看他的身体是否有病患,还要看他的心理状况如何.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约有28%的人存在各种心理与行为障碍.技校生未能考取普高,在心理上普遍有一种自卑感,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因此,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职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于其与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工作机构及工读学校等要素在日常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反抗与适应。学校的"推力"导致青少年"脱嵌"于正式的社会规范;同辈群体的"拉力"帮助偏差青少年获得自我认同,并对偏差行为起到"整合"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工读学校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巩固作用。因此,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形成经历了"脱嵌—整合—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