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丰子恺认为,人生是苦闷的,脱离苦海的途径便是艺术和宗教。从实用的角度看,艺术是无用的。然而,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大用”。丰子恺自称是儿童崇拜者,认为“童心”与艺术心、宗教心、“赤子之心”三位一体,艺术能长养“童心”,永葆成人的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2.
王九成 《社区》2013,(14):5-5
对丰子恺影响最大的人,要属李叔同了,以至于后来丰子恺皈依佛教。其思想渊源就是他著名的人生“三层楼”,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艺术思想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子恺艺术思想的内涵朱朝辉丰子恺的艺术理论独树一帜,与同时代人的观点明显不同。尤其是他提出的“艺术为人生”的思想因受其经历、信仰的影响与其他人的“为人生”思想更是不同。丰子恺“艺术为人生”的思想是其艺术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艺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对宗教经典十分熟悉的学者型作家,许地山在他的小说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宗教意象,他的作品中艺术与宗教可说是互相缠绕、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他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和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核心来探讨人生,并借作品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是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作品,都体现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三者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庆贺 《南都学坛》2001,21(4):65-67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探讨人性与宗教、道德习俗关系的作品,它讴歌了个性解放之于宗教的狭隘意识及道德习俗偏见的胜利,呼唤顺应人性正向追求的健康的宗教与道德体系的建立;同时,它也是一部反映妇女不幸的哀歌和女性追求解放的颂歌。这一切主要由海丝特·普瑞思反抗的人生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从《儿女》看丰子恺散文的创作特色李力一在中国现代散文家中,丰子恺是手握一支艺术家的笔开始散文创作的。他以漫画家的眼光对肚间色相进行哲学思考,他用中国画的白描技法描绘他所经历过的人生,正如他的画一样,他的散文显示了一位正直、宽厚,“蔼然仁者”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降,中国佛学由出世向入世转向,对丰子恺的精神生活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无常之恸的深刻体悟与慧解,是丰子恺皈依佛教最直接的心理动因。如果说丰子恺隐晦地认为"宗教是对人的终极关怀",那么,毋宁说他是由"终极关怀"而走向宗教的。丰子恺的生活方式是隐逸性的,其内心深处与世不谐的疏离感,也驱使他逃避世俗,亲近佛教。青年时期的人文环境以及师友间的交往,对其佛教心理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弘一法师、夏丏尊、马一浮的影响尤甚。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儿童散文中流露出明显的原始主义倾向,体现为:一是推崇具有原始人格的儿童,反思成人的异化,二是描摹具有原始意味的理想世界;这是丰子恺探索应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方式,其中,也反映出丰子恺对儿童社会化的悲观体认。  相似文献   

9.
跨媒介性是一个多种媒介参与、反映媒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是一个类似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的概念。丰子恺的“古诗新画”类漫画,不仅涉及诗、画、书法等不同媒介间的互涉关系,同时也涉及跨媒介的主题指涉。重读丰子恺,涉及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层面的跨媒介话语建构,即基于特定艺术实践的不同媒介间的关系、张力和内在机制研究,它提供了从文学、艺术等复调层面展开跨媒介艺术的叙事研究的理论可能性和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丰子恺是文学家、教育家、美术家.他的散文朴实自然,从琐屑平凡中流露率真纯情.宗教、自然、艺术和儿童是丰子恺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出发点,也是他迥异于其他现代散文家的本真性情和独特个性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颇深,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又有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晚明文艺思潮。晚明文艺思潮对丰子恺漫画创作的影响,表现在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上的独创、强调个性表达以及向民间文艺学习等三个方面,丰子恺在漫画领域取得的成就,正得益于这种遥远但却坚实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积累,丰子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童年崇拜意识是在其佛家思想浸润中形成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在佛性和童心的牵引中,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在题材选择、审美观、文风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上显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以佛性童心为切入点来把握和分析丰子恺的艺术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虽以漫画及散文著称于世,但其对我国翻译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亦彪炳史册。丰子恺一生翻译了30多部艺术理论和文学方面的著作,涉及日、英、俄等语种,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对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概述丰子恺翻译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其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译文自然流畅,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翻译观,充分彰显作为漫画家、散文家以外的丰子恺在外国艺术理论和文学译介方面的成就以及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始终不改的母题是书写心灵。但他对心灵的抒写经历了从“独善其身”的个人心灵的平静抒写与表述到“兼济天下”的人类精神与国民灵魂的冷静审视与探寻的发展过程。前期是一种个人独处的言志性创作,后期则是一种融入生活之后的主体与客体交融的社会拷问。他总是以极其平常的文字率真细腻地对现实人生展开深挚的思考与理想的追问,在庸常俗相的细微处发现人所未见的事理,使客观对象性灵化,主观情绪对象化,平凡事相宏大化,理想期待琐碎化,显得真率质朴,诗意浓郁,思想深刻,打造了素朴淡雅、情蕴深厚的审美艺术形态,也显示了创作者主体心灵的焦虑、紧张。他的创作不事雕琢磨,清新自然,但善用对比来突现事物的意义和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从丰子恺一生不同的创作阶段来观照其思想发展和艺术主张。作者的创作大致经历了抗战前、抗战期间、解放后(50—60年代初)和晚年创作几个阶段。他的散文随笔大多撷取身边小事,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艺术上则遵循着“小中见大、弦外余音”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6.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历史小说、杂文等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作品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更是作家人格魅力和生命力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9.
干宝的宗教信仰属于道教。其宗教观之形成与孙吴文化密切相关。佛教对于干宝的影响甚微。《搜神记》虽然为《法苑珠林》大量采录 ,其中故事多属于道教 ,佛教故事很少。把握干宝及其所处时代的道教文化精神 ,是解读这部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