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西作品中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外比喻词典》中的爱情比喻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及后续分析,探讨了比喻的机制,认为传统中国作品中的比喻思维比起西方作品较为狭窄,并探寻了这种比喻思维差异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约翰·多恩在诗歌《别离辞·节哀》中因以圆规比喻恋人而成为经典的爱情比喻。这一爱情之中包含了肉体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对立与和谐,世俗之爱与宗教之情的相互融合。而圆规意象更是将瞬间的爱情化为永恒的爱恋。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取得成就最高的诗人,其抒写悲剧性爱情的无题诗,更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惨痛的感情经历,为他写作无题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无题诗中缠绵的意象,精巧的比喻,朦胧的境界,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其实质在于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化处理.创造出美的境界。鲁迅先生的比喻.是建立在他对艺术语言生命力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的基础上的。他的比喻陈言荡尽.光景常新,独特精到的比喻把人带到一种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艺术世界。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喻的形神兼备,二是比喻意象的新奇,三是比喻的超常规运用。  相似文献   

6.
时代在变革,语言也在变革,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出现,使得编城现代汉语新词典的工作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是,新造词语中发展最旺盛的一类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构造的,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比喻式词语”,它包括“比喻式会成同”和“比喻式短语”.一、对比喻式词语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比喻的修辞方法之受到重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吃巧而理至”.尤其对于为师者,善用比喻会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人、透明清澈、通俗易懂。《学记》中作了这样的强调:“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可见古人对比喻的重视.然…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的作家,她才思敏捷,语言代美。一部《张爱玲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25万字,用了近110个比喻,其用喻之多,是现代作家中少见的,这些比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构成了一座花团锦簇的大花园,那么,她的生动、贴切的比喻无疑是这座大花园中的一支光彩夺目的奇葩。而她的比喻的生动、贴切.首先得力于其比喻的得体性。本文试图根据王希杰先生的比喻理论和得体性原理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王希杰先生的《修辞学新论》被认为是“中国修辞学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力作”(陈炯日本…  相似文献   

8.
“爱情”这一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比喻容器、植物、火、旅途、战争等。同时,由于两个民族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爱情”这一概念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爱情”的概念隐喻语料,揭示了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投射的范围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9.
《一朵红红的玫瑰》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简称《情歌》)的诗歌语言体现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对话意味。前者采用确定性描述和确定性指称赞美爱情,歌颂个人情感,崇尚自我,其创作方法冲垮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城堡,它那与爱情命题相吻合的具有真值性的直言不讳的比喻使它成了诗坛上的爱情绝唱;后者采用不确定性描述和不确定性指称构成虚拟的交际语境,其创作摒弃了浪漫主义"直抒胸怀"、"惟我独尊"的诗学思想,以它那与爱情命题相悖的怪诞的隐喻但又具高度口语化的互动言语开辟了现代诗歌的先河,成为爱情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历史上由于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滞后发展,人体内脏器官词汇被主观地赋予了与其本真的生理功能不同的比喻用法和象征意义,如心与heart被当成思维器官;肠与bowed指人的心情、情绪;肝比喻忠勇,而liver比喻爱情……这种由于文化传统作用而形成的对指称对象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就是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跳出宗法血缘社会的羁縻。而在西方社会,关于平等之爱的思想总是与正义、平等、博爱、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广泛渗透到以平等为其本质之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的《长生殿》都歌颂了"情至"理想,然而由于时代和作家个人等方面因素,二者在"情至"、"情始"、"情追"、"情圆"等具体表现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色情传播对社会两性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色情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其后果不仅表现为犯罪率高,而且从深层次上说,放纵性欲必然导致爱情的麻木,这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是对爱情这种高尚精神活动的亵渎与扼杀。要想彻底根除人们在心理上的情色依赖兴趣,就必须廓清生理“性快感”与心理“性美感”,“性爱”与“色情”的观念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西爱情伦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西方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爱情伦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为中西方人都赞美爱情,追求爱情,推崇爱情的忠贞不渝的品质。不同点体现为中西方人的爱情在社会和人生中的地位不一样;爱情的内涵有所不同;爱情的价值取向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婚姻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爱情婚姻教育的内容包括恋爱观教育、婚姻家庭观教育及现代性别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教伦理使得中西诗人的爱情观念不同,从爱情观念的角度看,中西诗歌在爱情态度、抒情方式、婚恋题材和情感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明治时代“恋爱”一词的词源学角度入手,在解读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的相关文本基础上,指出两位作者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对性描写的处理有所不同:前者还处于探索将“性”和“爱”结合起来的。近代恋爱”的过程中;而后者描写的是在高度资本主义发达时期,人们无法将“性”和“爱”完满结合的虚幻感。但两者根本的相同点在于无法将女性的性欲和男性的性欲同等看待,将“胜”和“爱”相分离。而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两位作者共同的“女性蔑视”倾向。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