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曾纪元 《天府新论》2004,(Z2):274-275
张大千并没有破坏敦煌壁画,而是对敦煌有着积极贡献.张大千开创的泼彩是立足于传统、融合中西,为中国传统画开创了新的格局.一位艺术家要得到界内外的认同、得到历史的认同,不是靠某个人能够鼓吹的出来.  相似文献   

2.
敦煌壁画以它无比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绚丽的艺术驰名世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是我国第一个长期临摹敦煌壁画,并将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的专业画家。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莫高窟作了科学系统的编号;其二,对敦煌壁画作了系统研究,并将这一艺术珍宝向社会作了生动感人的宣传;其三,揭示了敦煌石窟画下藏画的奥秘;其四,推动了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百年敦煌》:对敦煌学百年史的审视与反思●水渺如果从1900年道士王圆发现藏经洞算起,敦煌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值此,雒青之先生撰写的《百年敦煌》一书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无疑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此书以王圆、斯坦因、伯希和、张大千、常书鸿、...  相似文献   

4.
作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宝藏中的一块瑰宝,敦煌艺术一直受到海内外敦煌学界的重视,经过几十年来海内外学者不懈的考察和研究,人们对于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内容、特色和价值,已经逐渐获致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有些艺术门类的创作者致力于吸收敦煌艺术遗产中的养料,用于丰富和提高现代艺术创作的内容和水平,并已取得了一些举世注目的艺术成就,如以张大千、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借鉴敦煌壁画的技法,创造出大量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艺术精品,早已为世人熟知;甘肃省的一批舞蹈、音乐工作者,从有关敦煌舞蹈、音乐的材料中激发了艺术灵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敦煌美术史的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说法:敦煌的壁画是工匠所为,绝不是名家所作。本世纪40年代在敦煌临摹并研究数年之久的大画家张大千先生,却对此说法提出质疑。早在1944年即指出,“唐宋画家必画壁”,并相信在敦煌亦“必定争着聘请高手来做这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敦煌热的兴起和敦煌学日益成为国际性的显学,以及中国敦煌吐鲁蕃学会的成立,1984年六月,酒泉地区敦煌学学习研究会,在古丝绸之路重镇酒泉应运而生,并积极开展活动,受到了国内有关敦煌学学术单位和专家的支持和关注。敦煌在酒泉地区,生活、工作在酒泉地区的一批敦煌学爱好者,学习研究、继承发扬敦煌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敦煌学研究应首先在它的故乡得到开展。这一想法,得到了地委、行署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等敦煌学学术单位和一些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因其引入全球化背景的视角而使传统敦煌学从考古学上升为价值学,从而赋予了敦煌学全新的意义,使得当代敦煌学具有了存在的根据;因其敦煌艺术再生理论的创建而赋予了与传统敦煌学诸多不同的内涵;又因其再生艺术增殖理论而赋予了与传统敦煌学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从而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背景方面,还是在思想境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面,在价值生成、发展前景方面,都出现了一门不同于传统敦煌学的新兴学科——当代敦煌学.  相似文献   

8.
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面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漂泊的境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更自觉更迫切,宗教认同成了一部分华人华侨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盛行于唐代,它的流行对中唐元白平易诗风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从一些典籍的记载得到印证.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在句式、风格、语言、运用的手法等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元白平易诗风的兴起体现了从传统到世俗的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齐陈骏先生一生耕耘、辛勤探索,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隋唐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河西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博古论今;敦煌学的研究更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为推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学术声望享誉国内外敦煌学界和隋唐史学界.  相似文献   

12.
文中概述了降魔细节的文献记述,分析了从印度南部、西北部犍陀罗到中国新疆克孜尔和甘肃敦煌降魔细节——魔子阻拦其父的发展轨迹,认为克孜尔的这一细节与犍陀罗的模式基本一致,而敦煌的这一细节比克孜尔的更接近于犍陀罗的。对魔子阻拦其父这一降魔细节而言,先有文献记述然后才有图像表现,当这一图像叙述在犍陀罗地区形成典型表现后,又影响了文献细节的叙述,使得这个图像细节变成了文献叙述细节,最终变成了文献叙述传统并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3.
杨雄 《学术论坛》2004,(6):125-129
论敦煌文学而不论先唐文学、不论敦煌文学中的传世文学,且以俗文学为主并兼及不少非文学作品是欠妥的。论敦煌文学不能脱离中国文学的大框架。敦煌文学的内容应包括敦煌先唐文学和见于敦煌的唐宋传世文学作品,要严格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之辨。敦煌文学分类不应以俗文学为主,而应首先区分传统文学与俗文学两大类,各类再以文学形式分文、诗、赋、词、讲唱等类,此外,应注意唐宋主流文学与敦煌地方文学之别。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敦煌文学资料及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首先对敦煌文学作品分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分类的缺陷,明确了敦煌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之底本的本来性质,在否定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讲经文、变文、话本、词文、俗赋、论议、曲子辞、诗歌为体裁样式的敦煌文学的概念体系。其次,以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论述了敦煌文学各品种的文化渊源,认为唐代讲唱艺术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果实。最后,论述了敦煌文学资料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作者认为敦煌作品不仅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冯琳 《江淮论坛》2014,(5):96-101
本文在回顾2011—201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的转载论文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中国哲学史研究情况略作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重建中国哲学自我认同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哲学的特质逐渐得到彰显,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此外,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智慧,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已有120余年的历史。敦煌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百年学术的兴衰,成为中国百年学术的缩影。敦煌文学的每次飞跃性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敦煌文学文体研究的推动。从1909年蒋斧《沙州文录》到1929年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再到1987年周绍良《敦煌文学刍议》,从早期敦煌佛曲到敦煌变文再到讲唱文学,“敦煌文学”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确立,从模糊到逐步清晰。在百余年发展中,敦煌文学研究中的争议与分歧,有些逐步达成共识。而走出“就敦煌而说敦煌”的狭小天地,用开放的眼光开展多学科合作等学术理念,也逐步成为当下敦煌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查明昊 《晋阳学刊》2008,(3):107-111
唐五代敦煌诗僧群体文学可分为陷蕃时期的沦陷区文学、张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光复期文学和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孤岛文学三个阶段。敦煌地区陷蕃以后,由于与中原的交往被阻隔,敦煌文学被迫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张氏归义军时期,由于重新得到中原文学的补养,敦煌文学达到鼎盛;而到了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敦煌与中原的联系被阻断,没有中原文化文学的滋养,敦煌文学也慢慢走向衰落。在敦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诗僧起到维系传统、导夫先路和创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面对近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中华民族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由此成为在今天中国社会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主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新疆游牧民族产生的背景以及定居后在社会转型期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演进过程中的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发现:(1)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在演进中得到保留;(2)现代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多元一体化发展;(3)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建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促进作用;(4)转型期现代生活方式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宗族世系性,意旨有四:一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不堕主题——宗族认同;二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关键社会化途径——族学;三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永续性影响——世代角色承诺;四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当代意味——历史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