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2.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3.
坏小子葛优     
冯小刚的噩梦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如说是葛优的喜剧电影,因为葛优在其中的表演是这种电影最为吸引人的内核,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乃至眼下的《夜宴》,很难说人们是为了冯小刚而进了电影院,还是因为葛优这小子。如果不怕被看做在两位长久搭档之间制造裂隙,还可以进一步说,这两者始终不是一回事,从一开始某种差距就存在,到后来并没有缩小,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4.
钱琦 《老人世界》2014,(2):49-49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研究表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  相似文献   

5.
费雯·丽 (凭借《乱世佳人》获1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喜欢读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飘》,喜欢看电影的人,没有人不知道费雯·丽;《飘》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已尽人皆知;但也不能否认,正是因为有了费雯·丽,《飘》才题解“飘”也更酷。  相似文献   

6.
连战 《中外书摘》2006,(6):83-83
祖父一生的著作甚多,诸如《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台湾通史》、《雅堂文集》……,都是大家耳热能详的.但最为祖父所自许而亦最为世所推重者,厥为《台湾通史》一书,殆无可疑。  相似文献   

7.
方字浅谈     
一、“方”字本义探求 我们知道,越是常见的字,它的用法可能就越多.作为一个古今习见的字,“方”也不例外。关于“方”的义项,新《辞源》列在fang音下面的义项有18个,新《辞海》列有25个,《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列有36个,那么,在这众多的义项中,“方”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许慎《说文解字》:“方,饼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相似文献   

8.
《老年世界》2013,(6):42-42
主讲:珊丹(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一级艺术评论) 这一讲,我们为大家介绍熟悉而又陌生的舞蹈种类——芭蕾舞。当我们看到舞台上一个个身姿修长、亭亭而立于高高足尖上的舞者,迈着从容的舞步,带着优雅的气质,委婉而优美的抒发着情感的舞蹈就是芭蕾舞。芭蕾舞蹈代表性的作品,是大家熟悉的《天鹅湖》《仙女》《天鹅之死》《胡桃夹子》等。我国芭蕾舞蹈早期的代表作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等。  相似文献   

9.
李少红的外形是有些硬朗的。给人的印象并不那么温婉细腻,然而,她所导演的影视剧却无一不透出女人细碎缜密的心思,并带给观众一种情绪震颤。从1995年即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电影《红粉》到轰动一时的电视剧《雷雨》、从荣获了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大明宫词》再到收视率可观的《橘子红了》,她几乎把每一出戏,每一个镜头语言都处理得凝练到近乎静止:《雷雨》里繁漪被束缚在囚笼里一般的凄苦并不总是用痛苦的表情来特别渲染的,影片处理借的是从她总是急切地推开窗户的动作里传递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阳明著作中,《大学问》同《传习录》一样,都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素材,《大学问》是阳明56岁时将征思、田时所授,可谓是阳明晚年之教,被阳明后学誉为“师门之教典”。本文拟通过对《大学问》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解读,以期能深入理解阳明《大学问》思想及心学思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宋明理学的发展;二、《大学》对于重构整个宋明理学的重要作用;三、《大学问》的最终成文。  相似文献   

11.
伊人 《中外书摘》2009,(4):95-95
余华的小说,一直是我打心底里喜爱的。“先锋”时期,他的《河边的错误》,他的《现实一种》,他的《鲜血梅花》,他的几乎所有的中短篇,都是我愿意认真阅读的作品。那种冷峻的锋利、残酷的凄美,那种针尖一样的准确和没有回旋余地的逼迫力,始终紧抓着我的阅读神经。  相似文献   

12.
鲁礼敏 《老年人》2010,(2):22-23
《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这些名著既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作,也汇成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可将这些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一位名叫杨宪益的著名翻译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一生的勤劳“翻译了整个中国”,译著均被欧美各大图书馆收藏。可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术译著,  相似文献   

13.
章人英 《社会学》2000,(4):35-36
近阅《文汇报》载周巍峙同志写的《学者、长者、仁者——忆戈宝权》一文,不仅文笔朴实,情意真切,尤其题名妥贴生动,耐人寻味。当今所谓“学者”,俯拾即是;人日进入高龄化,年高者多德劭,“长者”也不足为奇;唯独真能称得上“仁者”的,诚非易事。“仁者”一词,源出《论语》。《论语》书中提及“仁”有109处,到底什么叫仁,令人困惑费解,二干余年来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为人信服的定义。《辞海》中说“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我觉得此一释义有待商榷。就个人的浅见,认为“仁是中国儒家的一种理想的、完善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三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战略先生”的大前研一拥有很多称号。《金融时报》称其为“日本惟一成功的管理学大师”。《经济学人》杂志将他列为世界五大管理学大师之一。大前至今所著作品已超过100部,大多是关于商业和社会政治的分析。他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外交事务》等著名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战略师思想》、《三角力量》、《超越国界》、《无边界的世界》、《民族国家的终结》、《看不见的大陆》等著作畅销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5.
从l942年起在新四军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马达先生,是一位红色老报人,在60年的新闻生涯中,从记者到领导,先后担任《人民报》、《劳动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报社总编辑。  相似文献   

16.
一、浓墨重彩绘仪式:从游民抢亲到帝王赏月 从《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有一个延续的追求:他总能为自己的主人公设计出种种夸张、强化的仪式,这些仪式都十分新颖强烈,富有表现力。即使是回头看看他担任摄影师的《黄土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人为打造的仪式化场景:那几百人在一起打腰鼓的爆发力段落,那农民戴着柳树枝条帽子跪在地上求雨的场景,都是对陕北农民真实生活情形的强力改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从《红高梁》经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了《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影片还有一个明显而有趣的变化: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呈现一个明显的上升曲线。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正值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纵观2005年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主旋律、商业片和文艺片,基本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比2004年的几位中国电影“老大”孤独求败的格局,2005年的江湖,可以说是人气十足、热闹非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徐克(《七剑》)、张艺谋(《千里走单骑》)、陈凯歌(《无极》)三位前辈争相厮杀,也可以看到冯小刚继续“有一说二”(《夜宴》)。另外, 新面孔的出现也让江湖风不平浪不静,几位当年的地下导演像约好了似的集体亮相(《世界》、《青红》、《独自等待》等)。虽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香港电影《头文字D》一举拿下了上半年的票房冠军,但几部小众电影《情人结》、《美人依旧》、《鸳鸯蝴蝶》)却也能缠绵悱恻地以柔克刚。成龙(《神话》)、刘镇伟(《情颠大圣》)、王祖贤(《美丽上海》)等几员老将又杀了个回马枪,另有来自港台的几位空降奇兵突入重围(周星驰《功夫》、洪金宝《猛龙》、杜琪峰《黑社会》、关锦鹏的《长恨歌》、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等)。总之,2005年的中国电影很有一种群雄争霸的气势,毕竟,谁都想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造就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莫言,山东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长篇小说《红高梁》、《丰乳肥臀》等。2003年初,他的女儿管笑笑以一本笔调冷峻的《一条反刍的狗》作为处女作杀入文坛。从此中国文坛又“诞生”一对父女兵。  相似文献   

19.
<正>我扎扎实实地爱这个男人,我要将自己所有的爱用来守护他,守护这个家,一辈子。——张宁佳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然而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作曲家。从1983年的《黄土地》开始,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水浒传》《大话西游》《大宅门》《乔家大院》《梅兰芳》《孔子》等,一首首红遍  相似文献   

20.
盛卓静 《职业》2011,(35):125-125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塑造个性独特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了小说家的追求。许多经典小说都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如《阿Q正传》中可怜又可悲,惯于精神自慰的阿Q;《守财奴》中惜金如命的葛朗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孤傲自尊的林黛玉;《三国演义》中多谋善断、忌妒孔明的周瑜;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其不可重复性显示"这一个"的独特,若说到爱慕虚荣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