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最近在对孔子的研究中,在教育上,多数同志都或多或少地给予一定的肯定;但在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分析上,还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顽固派,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派。究竟应如何认识呢?我认为,对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分析,会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所以,我愿提出自己对“仁”的一点肤浅看法,望同志们指教。一“仁”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关于如何处好人和人关系的思想。孔子对“仁”是如何  相似文献   

2.
论仁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关于仁的争论不计其数,关于仁的著述汗牛充栋。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仁究竟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蕴?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论语》中言及“仁”字达109次,但孔子本人从未对其进行过完整明确的界定。孔子的有关论述,大多数是在不同场景下对弟子提问的相机指点,因为对象不同,孔子的解答因人而异,这就更增加了人们理解的困难和歧义。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仁是什么”这…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仁是否是孔子所首创和发明”这个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与杨荣国等先生商榷,并供史学界同志们参考。由于作者学识譾陋,本文难免没有偏颇简漏或谬误不当之处,读杨荣国等先生和史学界同志们批评和指正。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孔子以前究竟有没有仁呢?杨荣国先生认为:“在孔子  相似文献   

4.
孔刚 《江淮论坛》2006,(5):178-182
孔子一生勤于治学,“传道、授业、解惑”,在培养了大量弟子门徒的同时,也创立了彪炳千秋的学说和思想,“和而不同”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象历史上许多仕途不太得志的思想家一样,孔子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精力投入了对人和社会之本性以及彼此关系的深刻思考与探索之中,并提出了大量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他的伦理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如果可以被高度概括的话,那就是“仁”了。什么是“仁”?孔子明确指出:“仁”就是博爱于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换言之,仁的核心涵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就是博爱,是对所…  相似文献   

5.
孔子既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弟子门徒。他教育的侧重点不在知识,而在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是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那么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还有人认为是“仁”与“礼”的统一,等等。我认为,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系统,它以“义”、“礼”、“仁”为核心,还包括一系列的道德品质,如好学、智慧、勇敢、宽恕、“敏于事而慎于言”、“贞而不谅”、“过勿惮改”、“畏天命”、“严于律己,等等。本文仅就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仁”字在《论语》一万三千七百字中是占有显赫的地位。宋代张敬夫《洙泗言仁录》大概是首先把这个字眼类聚在一起,作了研究,而引起人注意的吧;然而,我们今天容易记起的却是清代阮元《论语·论仁篇》的统计数据——一○五个“仁”字。孔子和他的门弟子们说了这么多的“仁”字,历代又对这些“仁”字作了好些发挥,应该是义蕴无余了,却又不然。直到现在,我们不是对它还有许多新的争论?孔子是一个所谓“繼往圣”而且非常富于创造力的人,《论语》二十篇四百八十六章,论“仁”的五十八章,论“礼”的四十余章。“仁”和“礼”可说是经过他改造、孕育出来的一对学生。“仁”是什么?“仁”和“礼”的关系怎样?从他回答颜渊  相似文献   

7.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它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是指五千年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对现代社会还有深刻影响的部分 ,它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具有彰往昭来的作用。以德治国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和等思想在以德治国中的现实意义论述如下 :一、“仁”思想的现实意义“仁”是孔子提出并仔细论证过的一个观念。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 ,就是 :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 ,“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 ,含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 ,“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中记录孔子谈到“仁”的地方很多,但他所讲“仁”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历来论者观点颇不一致。其中尽管见仁见智,但是似乎都还存在难以令人满意之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固然有赖于对“仁”本身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同时也能重视孔子思维模式的特点,且从这一角度人手,则将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的内涵,并从而对它有个切乎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但最能说明孔子仁学本质的,是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这两个命题。为了探讨“仁”的本质,特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剖析。一、什么是孔子所认为的礼之本“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源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其得意弟子颜渊的答问。后来,这一命题成为人们引起争论的议题。争论的中心是“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理解“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才能对“仁”的本质作出符合事实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二千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为此耗尽心血。而关于孔子思想中仁、礼的关系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特别是近百年来,许多人把属于辩证法范畴的“形式”与“内容”应用到“仁”与“礼”的分析上。具体说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其一,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礼”是“仁”的“形式”,亦即“仁”之为里,“礼”之为表。执此意见的始作俑者已无从可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礼本乎仁,是仁的表现,仁的象征。”(一九三二年稽文甫著《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仁是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界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对于正确评价孔子和开拓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但从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多数着眼于“仁”的结构及“仁”与“礼”关系的探讨,极少涉及孔子“仁”的思想的立脚点。这里,笔者试从这方面作点努力,就孔子伦理思想的一个立脚点——“患不均”经济思想谈点粗浅的认识,向学术界的同志们和广大读者求教。  相似文献   

12.
天命观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内容,究竟怎样估价孔子的天命观,才更符合他的思想实际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联系孔子那个时代的背景,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作评定,不仅看他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通过对孔子关于“天”、“命”、“天命”的种种言行的考证研究,得出结论孔子的天命观基本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研究孔子思想的论著中,有的作者曾引用殷墟甲骨文的资料,使用过如“礼”、“德”、“仁”这样的字。甲骨文中是否有这些字?在卜辞中是什么意思?我们在编辑《甲骨文合集》一书中也很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就个人所见提供一点意见,供学者、专家们参考。据目前所知,殷墟甲骨文的单字共有近五千个,其中包括少数合文。可以说是商朝通行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发表了方克立的《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論问题》一文,評冯友兰的“普遍性形式”說。文章說:“馮友兰先生在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时,实际上貫彻了一种超历史超阶級的抽象方法”,例如任分析孔子所說的“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命題时,馮先生認为,“应当区分它們的‘字面意义’和‘具体內容’?幼置嬉庖蹇?这些命題是超历史超阶級的,孔子所說的‘人’和‘欲’都是沒有阶級性的;从具体內容看,这些命題是有阶級性的,孔子所要爱的还是剝削阶級的人。”  相似文献   

15.
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四人帮”所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曾经成为“箭垛”,受到过铺天盖地的批判。其实,当时所批判的以《中庸》一书为主要靶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宣扬的“中庸”思想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现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家后学传播的《中庸》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孔子的“中庸”思想?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说是最高的了。可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学说里强调最多的是“仁”,“礼”其次。在《论语》中讲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难怪有些同志说:“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范畴是‘仁’而非‘礼’”。本文亦以“仁”学作为重点,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一点浅见。关于“仁”、“礼”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纷纭。在我看来,从伦理学角度而论,“仁”是指人与人关系间的思想原则,“礼”则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前者是伦理,后者则是道德。故本文论“仁”不论“礼”。  相似文献   

17.
一、孔子交际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核心是“仁”。正像他的理论大都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展开的一样,孔子的交际思想也是建构在“仁”这一基石之上。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保持有浓厚的商周奴隶制文化。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访鲁时,“观...  相似文献   

18.
<正> 1 如所公认,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则是仁的两个基本规定。如何做到仁,这涉及到伦理学上的自由问题。孔子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完全在于自己的为不为,而不在于能不能。而当孔子把仁与道相联系,“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引),仁代  相似文献   

19.
“君子”是孔子为人设定的应当达到、经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中庸”是道德的极致。“仁”与“知”是构成君子人格的两个基本因素。“知者利仁”、“知及仁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至德的“中庸”是“仁”与“知”、道德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在“中庸”中,“仁”起着为行为定向的作用,“知”则起着使行为适度,无过不及的作用。孔子“仁”、“知”并重的思想涉及了真与善、知性与德性、智慧与道德的统一等重大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一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充分肯定孔子“仁”、“知”并重思想时,必须看到,他在“仁”、“知”并重中已存在重心略向“仁”倾斜的倾向,同对孔子对“知”的理解也存有缺陷。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伦理要求上做为最高标准的“仁”有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要求实行“仁政”。但“仁”的中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仁者自爱”(《孔子家语》)。这里也提出了“仁者”如何爱人爱己处理人我关系的问题。《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象是一句士大夫终身可行的个人修养的箴言。但放在儒学整体思想中,这是“仁爱”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是对如何“爱人”“爱己”的问题的回答。含有“爱人如己”的思想。人之所欲者最大可概括为爱己,人之不欲者最大可概括为害己。一个善,一个恶。己所恶的,不施于人,是忠恕之道。反过来已所欲者,也施于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爱己,施爱于己,施爱于人,建立仁爱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圣者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理想。在世俗社会中爱人如己的精神的贯彻是至道大德。执政者权力在手更具有施爱于民众的能力和责任。仁爱政治是全社会获得爱的保证。当今世界危机丛生,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及战争问题、难民问题,贫困和暴政问题、人权问题,总之是人类生存问题,不断困惑着世界。世界需要发扬爱人爱己的精神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