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三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十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间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亚五国成为中国周边“战略伙伴集群”。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时、度、效”,根据不同时期中亚国家政党政治发展、政治转型特点和趋势,积极调整与中亚国家主要政党间关系,在打击“三股势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等问题上凝聚共识,互利共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本质特征,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扮演国家间总体外交的“排头兵”角色。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契机下,中国同中亚国家间的政党外交必将彰显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作用,为深化国家间政治互信和全方位互利合作提供全方位指引,推进中国一中亚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有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否随着历史的进程“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呢?这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两次分裂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双方竭诚努力,国共两党仍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本文拟通过前两次国共合作的回顾及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总结,谈谈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1956年毛泽东在主持写作“两论”的过程中,提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课题,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两论”从哲学层面发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声;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萌芽,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实现第二次结合提供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奠定了邓小平实现第二次结合的认识基础,孕育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因子。  相似文献   

4.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形式,这在当时是唯一的选择,并且对国共两党都是有利的形式。事实证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同“党内合作”形式无关。  相似文献   

5.
公有化抑或私有化并非市场经济的单项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有化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公有制的消亡。市场经济本身要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并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及公有化的历史,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方式的一次又一次的多样性选择,而且每一次都不是单项选择。对于中国目前的国企改革而言,产权学派无疑夸大了产权制度的作用。中国国企改革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让国有企业同私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6.
以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为基础,合理的行使南海主权,友好地处理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和平经略南海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中国在南海经略事务中始终奉行的和平政策源于地缘传统和“和合”文化的共同影响。作为南海地区大国,中国一直在南海事务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底蕴深厚的“和合”文化则塑造了中国在南海事务中的行为模式,中国始终承担着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促进其发展的责任。中国睦邻合作的南海政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实的抉择。它表达出中国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为未来真正实现南海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铺就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林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位正式代表,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三年之中,他三次来华。第一次来华,在他的帮助下,“中共”一大召开。“一大”后马林就开始关注孙中山及国民党。马林考察各方面情况,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第二次来华,马林提议召开西湖会议。西湖会议确定了国共两党有“党外合作”转向“党内合作”的方针,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合作的具体事宜,党又召开了“三大”。马林以“三大”代表的身份第三次来华。“三大”最终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具体方针及政策。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进行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很大的政治影响,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们为完成祖国最后统一大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斗争中,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的经验,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第三次合作,对中华民族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来建设具有高度民主、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坚决支持采取“党内合作刀的形式,正确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对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党内合作”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的特点,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对正确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澄清对“党内合作”的疑虑,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一个爱国反帝运动,又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它的最大功绩是在中国形成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新启蒙运动的高潮,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曾经进行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由此形成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同样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结果结束了十年内战,形成了全国抗日的局面。这两次合作都顺乎历史的潮流,合乎人民的意愿,因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它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提出来…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期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通过两党遇事磋商谈判这一特殊的合作形式得以坚持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一特殊合作形式的运作,经历了“三次反共高潮三次谈判,三次谈判后又继续谈判”的过程,呈现出波浪式运行、内部充满着矛盾、不平衡性等特点。深入探讨国共关系这一特殊形式的运作及其特点,认真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有益于以“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海军重建的步伐,晚清政府利用美日在华矛盾,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清政府的“联美制日”策略与美国的“金元外交”共同促成了中美海军借款合同——即伯利恒合同的签订。民国成立后该合同重新修订后得以延续,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合同引发的美国在中国福建修建军事港口等谣言成为美日斗争的焦点。基于传统的大陆政策,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的多项条款均与伯利恒合同有关,随后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的博弈也转移到了对“二十一条”的交涉上。由于美国的妥协,中国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此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东亚国际关系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第一次大革命,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开始,而又以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告终。但历史证明了国共两党合作下的第一次大革命的胜利发展,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这在当时国共两党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愿望走到了一起。那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试图从叙述中国共产党确定同国民党合作问题的经过,说明国共两党的共同认识,合作是为统一中国、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之需要。  相似文献   

15.
1940年3月,在日本占领区拼凑起来的汪精卫国民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最无耻的汉奸卖国傀儡政权。这早已为历史所盖棺定论。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外国学者却认为:汪精卫集团的叛自投敌,不是“卖国”,而是同日本侵略者“合作”,寻找结束中日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科学回答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动力和未来图景等问题,提出文明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世界文明交往与冲突的必然性等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引领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同发展多样的精神文明相结合,提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发展理念搭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以“共善”凝聚“共识”,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体系,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全新历史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个最大的党派。它们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发生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悲剧,就是第二次国共分裂造成的。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怎样实现祖国统一呢?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和谈,实行第三次合作。”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实行第三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了实现祖国独立,繁荣富强,奋斗了一生。在几经挫折、失败之后,孙中山毅然于1924年初,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于广州举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前进中,立下了丰功伟绩。探讨孙中山如何以宏伟的气魄把国共合作的创举变为现实,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实行“党内合作”是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惟一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党的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实行“党内合作”形式不是造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主义”,日寇占领了整个东北。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对政策的结果。 1935年的“华北事变” 日本公然要把华北五省从中国分离出去,制造第二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