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市民社会一直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黑格尔开始,市民社会观念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入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凸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焦虑。可以说,马克思对旧市民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市民社会?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探寻历史的新视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所谓市民社会 ,不是广义的社会概念 ,而是与国家相对应的特定范畴 ,它指的是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 ,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民间独立自治组织和非官方亦非私人性质的公共领域 ,亦称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 1。剖析、研究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鉴于此 ,本文拟对国内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初步梳理与考察 ,以期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思想史上,亚当·斯密开辟了现代社会理论传统,以一种对市民社会的经验性分析取代了政治观念论的方法,确立了现代政治的核心是市民社会。与此同时,康德在更高的层次上恢复了观念论的超越性,通过把现代市民社会置于历史哲学的先验反思中,克服市民社会的自然主义维度。最后,黑格尔立足于整个现代性的成就之上,把市民社会重新纳入到政治观念论的反思系统中,努力促成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伦理统一。黑格尔对政治哲学中经济—政治关系的这一深度阐释,敞开了通向理解马克思实现西方政治哲学革命的根本出路。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与近代政治哲学的综合,敞开了通向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革命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语境下的行业协会及其中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继承了近代市民社会理论将“国家-社会”二分法作为市民社会实体存在的依据,继而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市民社会-经济”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市民社会,把市民社会指向与政治国家、市场社会相并立的第三域,社会中个组织构成市民社会的主体。行业协会一直是市民社会理论构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市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行业协会具有联结市场和政府的中介功能,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下的中间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市民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崛起,市民社会正在逐步走向外交决策研究者的视野。外交决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有特定的人为了维持和发展本国的国家利益而作出的政策性决定。在这里面,环境、人和国家利益是研究外交决策的关键因素;而这三个方面都是与社会有关系的。通过介绍市民社会理论及其观念的三个特点,来阐述市民社会在利益、环境和人的观念等三方面的对外交的影响;并简单介绍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费尔哈的提纲》第十条的传统理解中,对“市民社会”,“立脚点”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解释在逻辑上和历史层面都是矛盾的。只有联系马克思新世界观产生的背景,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市民社会”指的是私人利益的物质交往关系中的孤独的原子式的个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社会;“立脚点”指的不是笼统的历史基础,而是以利益为属性的历史的具体的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指的是无产阶级,而不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市民社会是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对市民社会概念的阐释充分彰显了现代性特质:市民社会总体上属于私人领域,它是私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利己主义原则、自由原则和交往等原则,市民社会的这些特征体现了"物的依赖性"、张扬私人自由和张扬人的主体性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有着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宪政功能。历史表明,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宪政功能的形成及其内在机理是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化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西方国家正是通过代议制在私人的经济与公共的政治、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实现了协调互动和良性合作。从宪政史的角度来看,代议制是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制约政治国家的宪政工具,而其内在机理就在于通过对国家财政公共化的组建和监管,来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行使具有公共性、有限性和责任性等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9.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本文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认为在古代,所谓市民社会往往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野蛮)社会的概念。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实的反映。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了的科学概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文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一批学者(如帕森斯、葛兰西、哈贝马斯以及柯亨和阿拉托等人)对市民社会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知识社会批判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知识社会进行批判:(1)知识社会过快的变化速度使得社会变化的方向难以把握;(2)知识社会有可能导致社会的非群体化,阻隔了真实的人际交往;(3)知识社会中文化滞差的加大,给道德、价值观等精神领域方面带来新的问题;(4)知识社会以知识的拥有量决定阶层的划分,可能导致新的社会分化;(5)知识社会经济的非物质性特点会造成经济的内部空虚;(6)知识社会中知识与信息一体化将引起知识文化品质的降低;(7)知识社会中知识的产业化使知识受商品观念驱使,从而影响了知识自身的形象。这派理论基于结构主义观点,关注知识社会存在的负面效应并反思了知识进步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价知识社会并在实践中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12.
公民权与全球公民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道晖 《社会科学》2006,1(6):112-119
公民社会是与作为自然人的私人社会相区别、而直接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组织化和政治化的民间社会。其核心的要素是以私人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纽带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各种非政府组织),来集中和表达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利益,使私域中的诉求扩展为公共诉求,以利于开展社会运动或社会斗争, 促成对国家的民主转型和改造。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国之内的国家公民延伸为世界公民,公民社会也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结社和社会活动,形成“全球公民社会”,并在全球发挥其影响力、支持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提供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公权意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减轻和化解现存的矛盾,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研究的人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主义者认为,科技的社会应用不仅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人类导向幸福之途。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无禁区"的观念面临挑战。科学技术本身负载着价值,科学研究作为人类活动,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基于科学成果应用的利益原则至上以及经济决定论等倾向,应适当地淡化科学主义话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实行社会控制和公众监督,坚持科学研究的价值考量,努力避免科技活动中否定性倾向和负面价值的产生,保证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银翠莲 《阴山学刊》2006,19(6):67-7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共消费品的匮乏。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应该从经济发展、民主法制等方面通过一定途径加以解决,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兰州学刊》2014,(2):182-186,43
司法作为调处社会矛盾必不可少的方式,法治环境为其大彰其道提供了现实背景与生存土壤。司法不能是单极化的权力张扬,其背后蕴藏着社会民性的内涵与价值追求。在法治运行轨道上的司法,作为世俗社会的调处机制,必须走出司法神秘主义的迷雾,通过民性力量的介入来强化司法尊严。司法权力与司法独立不是排斥社会民性的屏障,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出发点进行的民生司法,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根本之道。而且,民性司法要求当前的法学教育不能偏离实践教育,需要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素养与实务技能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樊安 《学术探索》2014,(7):34-39
伴随经济发展,我国利益分化较为明显并随之产生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变化既加剧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也凸现出法院自身利益与其职责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势必影响法院的司法工作,从而不利于司法公正。在努力理顺法院与党、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并且完善经费保障的同时,我们更要通过司法公开加强法院审判制度建设。利益分化属于多元社会的常态。通过全面的改革举措,我国人民法院体制必将妥善应对利益分化,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马全中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36-39,107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宪章。当前对非政府组织概念的认识有四种不同视角:公共管理的视角、结构和价值导向的视角、突破政府——市场二元结构的视角、基于中国语境的公民社会视角。非政府组织概念的结构化定义应该建立在以上视角之上:非政府组织是指由公民个人或其他团体、机构为实现公益或互益目标发起的,具有一定治理结构、独立自主运转的、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这一新定义可从以下几点理解:后工业社会是理解非政府组织概念的时代背景、非政府组织的发起主体是多元的、道德取向和伦理精神是非政府组织的根本特征、非政府组织是承担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有规范的"治理结构"、非政府组织须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和社会生活的逐渐非政治化,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开始进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发展要求从国家本位走向社会优位.国家本位强调政府体现和维护公共性的一面,而忽视政府偏离和危害公共性的一面.社会优位强调国家与社会两重分化之下的社会自治.社会优位是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理念.它主张社会高...  相似文献   

20.
风险概念是当代社会理论和社会公众话语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时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和内涵解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风险概念的社会理论意义.风险是一个关系性范畴,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状态,它特指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可能形成的一种损害性关系状态.风险概念的发明体现了人们主动规避不确定性因素的一种努力,体现了人们面向未来、趋利避害的一种积极冒险精神,彰显了人类的一种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