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钱民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0-83
民族教育一直处在国家意识形态、地方(民族)意识形态和个体精英意识形态的交织与博弈之中,在竞争、磋商和认同中规定了民族教育的目标、宗旨、内容和国家统一的指导原则、纲要,并在制度化中进一步完善起来,在法律上给予了承认和保障。意识三态观作为一种理论视野、一种行动视野和一种范式,不仅仅应用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还可应用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关系的实践方面。它本身不是一个大理论,却为建立大理论提供视野;它也不是一个微理论,但能为建立微理论提供思考和操作;它是一个中型理论的范式,可以将宏大理论与微理论、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学校、社会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人类学认为,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学校是社会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依附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同时,学校教育又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需要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审视,学校教育的发生、学校教育的功能和目标,都与社会系统、教育机构的文化行为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从研究范式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图景,发现: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思想是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订的指导思想,强调国家统一和爱国主义。多元文化教育范式在中国体现为多元一体化教育。民族认同研究范式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地区教育不均衡发展研究范式认为,在中国,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阶层差别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要远远显著于族群差别。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研究范式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范式充分反映了3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在不断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旨在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慧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51-60
以贵州省方祥乡个案研究检视基础教育的实践过程,呈现立足于本地区独特的时间观、空间观,阐述农村学生的平常生活,描写个案地区学生上学复杂的过程,尝试寻找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的多元的教育观点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论语》和《萨迦格言》两书产生的时代不同 ,形式迥异 ,但都以生动的形式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是两部名著的主要特色 ,而表现在知识观方面的相似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莫勇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105-108
和谐治理强调的是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治理结果的和谐.其既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治理境界,更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要实现和谐治理,就需要在治理理念、治理行为、治理机制、治理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 相似文献
10.
"六观"教育研究课题组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2):184-188
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六观"教育的3+1基本模式,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资源转换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资源转换问题没有像资源配置问题那样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对于资源富集而经济发展滞后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来说,资源的有效转换比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藏戏现代转型的已有研究多将其置于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等视域之下,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与措施。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视角,即从藏戏人的知识结构梳理总结传统藏戏现代转型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时代藏戏人应同时具备地方性知识和新知识,传统藏戏的现代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又利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藏戏人促使传统藏戏产生了新的结构,具备了新的功能。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以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藏戏的文化变迁,关注藏戏人怎么自发地通过组成“蜂窝”的方式,能动地去发展,而不是把它看作弱者,一直需要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传统藏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北民族研究》2019,(4)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亚民族学的既有脉络并概括了当代中亚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重点,认为理解中亚地区曾经有过的古典传统,接续性地发掘与利用历史学、东方学、民族学等在中亚领域的既有资源,将会为当代中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而有效的知识资源,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关系。结合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处理好包括历史学、东方学等在内的中亚研究古典传统与现代民族学、人类学路径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以中国为主体与立场的中亚人类学研究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对区域特殊性与历史积淀性的理解,我们所构筑的基于整体理解的中亚人类学框架与路径,必须与西方既有研究中的殖民学术色彩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又必须汲取东方学认知中的合理要素,并整合既有的历史学、民族学资源,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国的"中亚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生于1926年的美国杰出人类学家、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先生因心脏手术并发症,于2006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在当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格尔兹的学术研究有着世界性影响,他提出的“深描”与“在地性知识”(或译“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格尔兹说过:“理解本地人——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一危险的术语,理解他们内在的生活形式与压力,毋宁说更像是在掌握一句谚语,是在捕捉一个幻境,是在见识一个玩笑——或者一如我说过的那样,更像是在阅读一首诗,更像是在进行文化的礼拜与思想的交流。”他说过许多这样令人类学生辉,令人能从这门学科体验到生命意义的话。尽管这样的话翻译极难,但它还是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格尔兹那些优美而深刻的语言,启发了中国人类学的新一代,使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使我们深信哲学的“土著观点”有其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发了一组书评,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5.
李春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3-28
在中国现代旅游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主-客"关系的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反思旅游人类学的"好客"研究,认为中国主客关系中传统的文化逻辑,尤其是其蕴含的主次逻辑、辩证主客关系(如主动的东道主)等将为拓展、批判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提供新的结构关系及柔韧性,当然也包括"主""客"内在维度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规范中走向创造的境界——我看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有必要学会适应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目前 ,学位论文写作难的原因在于过去资源共享的学术传统和政治照抄体制与现在的严谨而独立的学术体制之间的不协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体现为小、新、厚、面、实、透、反。了解这一要求 ,有助于在学术规范中走向创造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范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比较系统的民族主义理论学派,即"原生主义","现代主义"、"族群-象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全面梳理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的脉理,把握各个学派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探讨--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族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关于都市回族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多数都是零散的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缺乏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探索.本文将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个案,探讨具有更为普遍性的中国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即传统都市回族社区是以怎样的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这种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旅行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述。人类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主题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似乎忘记了与旅行的这种关系,旅行成了一个"失落的主题"。现代社会的移动属性将人类旅行文化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旅行文化的分析达到了历史的深度,民族志研究与旅行所建立起的学科关系促使人类学对旅行文化这一表述范式进行反思。旅游人类学正是在继承传统民族志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移动属性,结合大规模群众旅游所进行的针对性研究。本文试图就旅行文化这一表述范式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