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系四合院     
听话匣子 我住的崇文区关帝庙街八号是一座老北京四合院。分里外两个院儿。里院儿坐北朝南是三间大北房。东西两间厢房。我家就住在西厢房。里院儿住着五户人家。外院儿住着三户人家。  相似文献   

2.
阵雨 《北京纪事》2014,(12):106-109
北京钟楼的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叫豆腐池胡同。胡同西起旧鼓楼大街,东至宝钞胡同,全程步行只需七八分钟。豆腐池胡同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因距紫禁城不远,窃便以为这条胡同过去一定是为皇宫御制豆腐的所在。但其实不然。据文献记载,早年间,胡同有一陈氏豆腐商人,因豆腐做得好,生意非常兴隆。  相似文献   

3.
大公  子言 《社区》2005,(3):44-45
与北京的其他老胡同一样,总布胡同也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早在元代便已形成,明代时属明时坊,由于设有总捕衙署,所以得名“总捕胡同”。百姓以音相传,又称“总铺胡同”。到了清代,此处属镶白旗,至乾隆年间开始称“总布胡同”。清代末年,以南小街为界将这条胡同一分为二,定名为东、西总布胡同。20世纪40年代,位于东总布胡同东段那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街被改名为“北总布胡同”。因此,如今所说的“总布胡同”实际上是东、西、北三条总布胡同的总称。总布胡同颇有些不同凡响。仅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间,这里就发生过许许多多故事。比如,1900年德…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四合院是我60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居住场所。我的童年居住在西城区东旧帘子胡同10号。那是一个由两层小楼围成的四合院,院门口有两个石墩子,高高的门槛,沉重的红色大木  相似文献   

5.
高文瑞 《社区》2008,(9):48-51
北京宣武区虎坊桥西南有一片胡同,大致包括:梁家园胡同,梁家园西胡同,梁家园东胡同,梁家园北胡同。以前,胡同名没这么统一规范,除南边的梁家园胡同外,其他的曾叫梁家园西夹道、梁家园西大院、梁家园东大院、梁家园后身。为何如此?因为中心是梁家园。  相似文献   

6.
情系四合院     
<正>不知道为什么,从多少懂得点儿欣赏一样东西和有这一辈子怎么也得干成一件事情的想法的时候起,我就格外喜欢四合院。是老北京的那种四合院:灰砖青瓦,雕梁画栋,里院带外院,古色暗香的门楼,刻花的影壁墙。门楼的左侧或右侧种一片竹子,影壁墙前面摆一口大缸,里面养三、五条金鱼。正房的堂屋北墙前倚一张条案,条案前面是八仙桌,配两把太师椅。条案、桌子、椅子都是上等的木材做成。  相似文献   

7.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干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色的民宅,它是由东西南北四面形成一个口字形状的庭院。标准的四合院有着严格的布局,门楼、影壁、外院、内院、垂花门、正房、厢房、廊子等,井然有序。北京四合院强烈地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尊卑有序的理念,讲究对称、自成天地。这不仅表现在院落的大小、房屋的高低、门楼的型制等等外部设施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的功能和使用上。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分。大四合院以王府、高官和富豪私宅为代  相似文献   

8.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正规的胡同,集中在皇宫附近的东西两侧,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齐地排列,其中居民多为皇亲贵族。简陋的胡同,大多在离皇宫较远的南北两个方向,其中居民多为商贾平民。 胡同中的主要建筑,几乎全是四合院。这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  相似文献   

9.
北京天安门的两侧有两个三拱门的门洞,一个是天安门西的南长街,另一个是天安门东的南池子。从我记事起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东北上山下乡,我家一直住在南池子南口的小苏州胡同8号,那里有我童年的所有记忆。菖蒲公园的修建,使小苏州胡同消逝了。菖蒲公园建成后,我曾去寻找小苏州  相似文献   

10.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11.
勾超 《北京纪事》2011,(9):25-27
北京的东城区黄化门大街属景山地区,是地安门内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一条胡同,自西向东沟通地安门内大街与东板桥街,长约400米;胡同南侧与碾子胡同、吉安所右巷相通,北侧与帘子库、锥把胡同相通。清朝乾隆年间,这条街有了正式的名称——"黄花门街";光绪年间,改称为"黄化门大街"。  相似文献   

12.
陈英才 《社区》2005,(19):58-59
“我还是怀念大杂院的生活,因为我是在大杂院里长大的。”老妈对我说。从北京珠市口东大街搬到南三环外的石榴园已经整整3年了,按说也该习惯了,但对于一个66岁的老人来说,挥之不去的情感始终占据着母亲的习惯,终生都不会改变她对过去时光的眷恋。我也曾在大杂院中生活过很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崇文门外紧挨护城河的下东河沿(后改名为西河沿)。内外两个四方的大院子,大人们称里院、外院,东西南北房都有,里院的东北角有一个小院落,大人们叫它“小跨院”,西南角是茅房,是全院20多户百十口人排泄之处。外院的南房有3间,我家在西边。大杂院里,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离不开胡同,而北京人的记忆,也始终未曾和胡同有些微疏远.胡同代表了一种北京的精神,那是一种固有的闲暇、热情与懒散.丁零零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响,鸽子成群在天空飞过留下一长串悠扬的哨音,隔壁大爷大妈端着油饼、油条、豆腐脑,聊着天儿往家走,上学的孩子跟着大人出门时候还没完全睁开双眼.院门口老爷子的茶缸子里飘出的茉莉花香,画眉、百灵在门框后面低吟浅唱.北京的胡同,在一个又一个的清晨,铺开了自己的市井画卷,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4.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15.
金鱼胡同     
张正 《社区》2009,(29):31-32
金鱼胡同.西口是繁华的东安市场和吉祥剧院.东口以占了近四分之一胡同的那府为顶端。当年的金鱼胡同也就是两丈宽窄,胡同的两侧是古槐.小碎石头渣子混着沥青铺的路面,路面不平,走路时要是鞋底子薄.遇上翘起来的小石子都会硌脚心。即使这样简陋,金鱼胡同也是北京有数的几个最聚人气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西廊下2号     
郝一星 《社区》2005,(3):56-57
在北京住了快50年了,几乎一半的岁月是在西廊下2号度过的。西廊下的岁月已随风飘逝,我却始终难以忘怀那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日子。那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张光盘。少年时的许多记忆都浓缩在了那里。西廊下位于四九城内,在阜成门和西直门之间。从阜成门进来往东大约走几百米,快到白塔寺路北有条胡同,叫宫门口,顺宫门口往北不远,抵住东西一条窄路,这条路叫葡萄园,路北有几条南北向的胡同,当间的一条就是西廊下。这条胡同笔直,中间有条向东折去的胡同叫中廊下,通过去就是东廊下胡同。顺西廊下走到最北头,胡同呈U字型西折,和福绥境胡同相连,西…  相似文献   

17.
川堂院旧话     
从解放前到上世纪80年代,我一直住在川堂院.这条胡同在前门外山涧口内.胡同不算大,在一般的北京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别看它小,解放前可有名声,穷苦百姓一提到它,脊梁骨都冷,那真是既怕又恨.  相似文献   

18.
冯小刚曾和末代皇帝是邻居冯小刚是个不折不扣的“京片子“,京味幽默造就了他电影上的成功。冯小刚的出生地赫赫有名,就是现在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上的东冠英胡同。东冠英胡同清末时叫东观音寺胡同,解放后才改用现在这个名字,那时这里住的都是满清贵族,房子都是一式的四合院。冯小刚的家位于胡同口的东边,而溥仪刑满释放后就  相似文献   

19.
胡同一词很有地方特色,专指狭窄的小街道,特别是在"胡同"前面加上那些颇具文化历史内涵的人、物名称就更能体现老北京那种独有的韵味儿了。胡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曲里就有"杀出一条血胡同"的说法。明代中叶时,胡同已经被人们广泛地用于街巷的命名,明代专记北京街巷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312条胡同的记录。不过,胡同并不是北京的专利,它的分布几乎遍及长江以北地区,又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黑龙江省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20.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