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崔士岚 《理论界》2012,(7):156-15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过对《论语》中有关"仁"的语句的梳理与分析,发现"仁"的含义层次不同,而行"仁"之方也不尽相同。这体现着孔子对"仁"的不同的外在要求。这既使人们发现了行"仁"之方,又极大地扩大了道德主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二十篇中,论到“仁”这个有关伦理(道德)学说基本概念的,一共有五十多章,其中包括弟子“问仁”的有九章。这一个“仁”字,象一条明明煌煌的长线,贯穿着全部《论语》。“仁”,是孔子伦理(道德)学说以及政治学说的核心(每个人的伦理学说总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对于孔子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我们叫它孔子的“仁学”。孔子同别人讲道论德,口头上经常挂着一个“仁”字,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他回答弟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学术界历有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谭氏哲学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仁”和“以太”的含义、关系和地位如何理解,以及宗教思想在《仁学》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上。本文就试图通过《仁学》一书中关于“仁”、“以太”宗教思想三个方面的粗浅分析,从中说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一、仁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在谭嗣同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仁学》一书中,他充分地论述了“仁”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中尚无"仁"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出现"仁"字.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在<尚书>、<诗经>、<周礼>等汉代以前文献中,仁的含义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与具体的人事相联系,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意识.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也构成了儒家之仁的底线要求.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  相似文献   

5.
在西周奴隶社会里,实行着礼刑分治,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仅限于在奴隶主贵族内部使用。孔子则将周礼加以研究改造,下及庶人,并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因而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复礼”,已非原来的周礼,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认识,为人人“求仁而得仁”指出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 《论语》中记录孔子谈到“仁”的地方很多,但他所讲“仁”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历来论者观点颇不一致。其中尽管见仁见智,但是似乎都还存在难以令人满意之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固然有赖于对“仁”本身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同时也能重视孔子思维模式的特点,且从这一角度人手,则将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的内涵,并从而对它有个切乎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宗棠  马芳 《理论界》2006,(8):184-186
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仁”位于其核心地位,对其他所有伦理道德之德目有统摄作用。“仁”的含义的多面性是人伦体系中人的社会角色的复杂性的体现。本文尝试引入“人伦网络概念”来阐释“仁”的内涵,以及描述处理人伦关系所需的人伦道德要求来探讨“仁”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林光华 《人文杂志》2023,(10):21-29
文章对老子的“自然之仁”与孔子的“自律之仁”这两种“仁爱”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但又有多层的含义;论述了“仁”德产生的根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它的自发性、时机性;援引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思想,指出“仁”具有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扩充而走向普遍之爱的可能。老子之“仁”的核心是“慈爱”,与儒家相通,但老子以“不仁”的反向言说来限制“有为”之仁的危害,保留“仁”的自然特征。老子的“自然之爱”需要通过儒家的“自律原则”实践出来,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大爱,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补充的,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推行的方式上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交际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核心是“仁”。正像他的理论大都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展开的一样,孔子的交际思想也是建构在“仁”这一基石之上。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保持有浓厚的商周奴隶制文化。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访鲁时,“观...  相似文献   

10.
<正>"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礼,悌等内容(徐志刚,1997:145)。孔子的"仁"是一种全面普遍的道德体系,而在《论语》不同篇章中的"仁"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定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王阳明就能够从发生学角度观察和描述仁(行仁),论证“孝弟为仁之本”,从而维护了儒家仁爱主张中的差别原则。王阳明对儒家万物一体之仁说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将万物一体观念应用于社会分工,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现实等级秩序的一种辩护;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万物一体观念捍卫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不同对象意味着不同规则。作为一种伦理主张,万物一体之仁说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伦理,其基础是一种虚构的天赋决定论,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普遍化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国学经典《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需要现代人的接续与传承.“仁”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文章总结出《论语》中“仁”的50种含义,将其归为“方法”“道德”“功能”“性质”“内涵”五类,并指出分类时最有歧义和争论的地方、分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仁”位于其核心地位,对其他所有伦理道德德目具有统摄作用,“仁”的其他各项德目都是“仁”在具体的人伦理网络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仁”的含义的多面性是人伦体系中人的社会关系复杂性的表现。本文尝试引入“人伦网络概念”来阐释“仁”的内涵,通过描述位于网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所需的人伦道德要求来探讨“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新论集锦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或称孔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凌初在《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吗?》(《齐鲁学刊》1983年第3期)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作者认为,在孔子时代,确有“人道”概念的存在,但其内涵与通常所说的人道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一、它有与唯心主义天道观相对立的素朴人本观的含义。二、有时  相似文献   

15.
“夷俗仁”,即东夷人风俗仁厚、纯朴,正说明他仍然保留着许多氏族社会的道风,因此,对西周人来说,在文化上是一种原始和落后的表现。“仁”的基本概念是“亲亲”,“义”的基本概念是“尊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是我国古文献中用以区分两种不同质文化差异的习惯用语,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的基础是仁,也就是以“仁权高于主权”为原则,来判断自卫与征伐战争的正当性.孟子不仅给出了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具体条件和表征,而且他对仁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也有着现实性的理解.这些展示了理想主义儒家孟子的现实性一面.孟子的正义战争学说与“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主流学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别.孟子的“仁权高于主权”的观念,也许是在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正义战争理论之外的一条新的、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张炳尉 《北方论丛》2008,(1):139-141
作为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先秦性命思想所探讨的核心是道德问题。性与命是思考的两极:命代表着外在与一,性接近内在与众。西周性命思想以天命的形式将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之中。后来的思考者致力于将天命与人性融合,这一努力有两条思路:一路以《中庸》、《易传》为代表,倾向于以天命融合人性;另一路以《论语》、《孟子》为代表,更倾向于以人性融合天命。孔子的"仁"学开创了后一条思路;孟子出,以心善论性善,并把"仁"的力量推向极致,从而将此思路完成。  相似文献   

18.
自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苏就针对此事提出各自不同的战略,苏联明确反对索尔仁尼琴授奖一事,并于1974年将之驱逐出国门;与之相反,美国则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于同年10月授予其"荣誉公民"的称号。针对美苏两国的做法,索尔仁尼琴表示既反对苏联的做法,又不认同西方的主张。他这种超越政治与历史而仅从文化理念去理解世界的主张来源于他的民粹主义思想,来源于他的带有宗教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9.
《哈利·波特》情节的原动力来自亲子关系和哈利的孝意识,此书的趣味和吸引力也与之内在相关。尽管哈利与伏地魔有一些不寻常的相似或联系,但他们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源头就在于各自经历亲子关系的方式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对待死亡和人生的不同态度。从哈利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开始,他就活在与父母的生命血脉相连的世界之中,他的生存意义就由继承父母遗志和复仇所构成。按照《礼记》和《春秋公羊传》所表述的儒家学说,他是孝子;由于他践行孝道的赤诚、勇决和纯洁,他成就了自己生命中的仁和义。本文论证为什么主要是亲子关系和大复仇的艺术展示赋予了哈利乃至这整套书以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哈利是一位孝子的理由。最后通过对哈利和伏地魔的死亡观的现象学-生存论的时间分析,揭示了此书在理解人类本性问题上的哲理含义。  相似文献   

20.
吴圣正 《船山学刊》2019,(4):103-106
古人在对"义"阐释中潜在地认识到了义相较于仪的道德性含义、相较于利的正当性含义、相较于仁的理性特点和自觉自律性特点。在对"义"的现代阐释中,我们发现"义"有正义性、合理性和适当性含义。"仁"所关照的往往是个体的人,"义"所关照的则是社会全体,"义"更具有现代公德性含义。在现代社会状况下提倡"义"更具有现时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