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活动伴随着不同母语的人之间的交流而起源,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中,翻译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和流派,不同的翻译学者都对翻译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作为早期翻译的创始人,贺拉斯、杰罗姆和施莱尔马赫均对翻译的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具体的翻译模式。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翻译模式进行历史性研究,分析了三种翻译模式的特点以及其对当前翻译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是个古老而热门的话题,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论题,回顾翻译发展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层次和学识背景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对翻译标准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就引起了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在争论中,翻译标准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译者的翻译观也越来越趋于正确、合理,最终达到科学与艺术并重、神似与形似兼顾、直译与意译并用的翻译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4.
翻译标准既是翻译活动需要遵循的准则,又是翻译成果进行鉴定的尺度。翻译标准之争自有翻译以来就存在,贯穿了整个翻译史。翻译家们提出的不同的翻译标准或原则,如同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得出不同的译品,形成了翻译艺苑里百花齐放的盛观。其中,在翻译实践中,最具代表性和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它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针对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通过大量举例分析,从目标、意图和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认为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罗慕士在其《三国演义》英译本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为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文后注释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其译作也被认为是翻译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纽马克翻译理论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出发,重点针对新闻翻译中的词汇、修辞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且对所选新闻中的一些词汇、修辞翻译进行了例证分析,并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新闻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翻译短溢的文化背景、定义人手,从理论上讨论了翻译“短溢”的发生、生成,并从语言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翻译超值、翻译欠缺的现象,关键在于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不同,而翻译实际中译义为主,兼顾形式,反之就会本末倒置、造成歧义和误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礼仪习俗构成了语言固有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完成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的传递是文学翻译的重要任务。文学翻译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际称谓、颜色的内涵意义、对动植物不同的情感以及宗教文化上 ,因此 ,文学翻译要注意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和片段 ,以便更好地完成文化间的传递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设翻译课已经是许多高校教师的共识。与翻译课紧密相关的是翻译测试,文章探讨了翻译测试的多种题型,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题型,并就翻译题型在四、六级考试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改革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题型,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多次被译为中文,甚至于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译本,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文学翻译理论方面,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的艺术再创造性。通过《哥儿》三种译本的词汇翻译研究,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翻译人物称谓语、拟声词、文化符号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时,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体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翻译过程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如赖斯、斯坦纳、奈达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广被认同的是从翻译的操作过程方面讲,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审校三个阶段.主要从语体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境分析、语用分析和语篇分析方面,研究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从而表明分析对于完美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探寻在本土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媒体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通过分析对比中外媒体在针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发现外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多进行异化翻译,而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中国特色词汇一般采用归化翻译。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不同读者定位的结果,文章主要论述中外媒体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外媒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当今全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媒体的外宣策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翻译的实质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和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的“视界融合”,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相似文献   

18.
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与传统翻译策略不同的是,语篇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情景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同样语篇的不同译文,可以发现具体语言环境,语篇的参与者不同以及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翻译批评是对译文的评价,翻译标准指做翻译的标准,即常规意义上的翻译标准。翻译批评与批评者采用的翻译标准关系密切,批评者使用的翻译标准不同,对译文优劣的判断必然不同。因此,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多元性、动态性制约翻译批评的相对性、多元性与动态性。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动态变量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的策略,归化与异化的争论在中国翻译界是十分激烈的。本文通过引入翻译目的论的一些概念,尝试从根本上解开归化与异化真正的问题所在: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每位译者本着各自不同的目的,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