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我国校训发端就存在尚古与维新两种倾向。高校校训尚古,便于将古代文化引入作为宏大宽阔的文化叙事背景,彰显高校人文内涵之深厚,使得校训典雅厚重。高校校训尚古与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结有关。我国高校众多,高校校训很难避免同质化;而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相比,后者更容易同质化。尚古却不囿古,结合高校学科背景或专业特点,在尚古中出新,是今后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思路。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高校校训在不断的演化进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无论是高校校训的来源、类型,还是高校校训的特点与内涵,均体现着高校的个性与特色.国内外高校校训,鲜明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我国高校校训大部分来自于儒家经典著作,注重强调人的道德义务与人伦关系,强调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反映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国外高校校训则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体现的是宗教思想文化,主要强调对真理与学术自由的追求.此外,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校训继承、诠释、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高校校训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3.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必须加快编制的改革。高校人员编制的改革 ,包含机构设置改革和人员合理定编两个内容。高校人员编制改革 ,应遵循注重教育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相结合 ,保证重点和兼顾一般相结合 ,照顾现实和远期规划相结合 ,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等几个原则 ;要注意人员编制总额确定、师生比确定和教学科研人员与其他职工比例确定等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包括建筑、花木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制度、校训等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在建设中要坚持科学性、育人性等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精神文化为物质文化的内核、精髓。因此,积淀高水平的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注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培养和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史、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理工大学拥有丰富深厚的校史文化资源和深刻的校训精神资源。在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百年高校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穿插讲授校史和校训,既能结合大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认,增强高校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深化本科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从而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校训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集中体现一所高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目标追求的校训,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色,也能反映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是高校自身教育品牌的生动体现。我国高校校训在不断兴起的同时,也存在着德育性、趋同性偏强,口号式、说教式偏多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下的教育全球化给我国女子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国际挑战。要对我国女子高校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女子高校的办学经验,我国女子高校发展应实施现代化方略、品牌化方略、国际化方略、融合化方略。  相似文献   

8.
微信平台作为当今新媒体时代中最热门的信息与交流载体,为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采用调查与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总结梳理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行中存在的功能建设不完善、信息推送与更新频率较低、推送内容过于单调、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互动性较差等问题与不足.据此提出了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实现自助咨询与人工回复相结合、强化互动性、保证合理的推送消息频率、提高推送内容的质量和丰富度、打造个性化特色服务等促进中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良性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校训及其主题词的提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体现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或办学传统、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的训词,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座右铭.承载厚重文化传统、蕴涵深邃办学理念的校训是学校精神追求的鲜明体现,是学校实施育人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大学校训产生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引经据典型、名人倡导型、自我总结型、大众流行型,但在主题词的概括上雷同现象极其严重.提炼校训主题词必须在内容上注重校训内涵的丰富性和精神、理念特色;在文字上注重文化品位;在时效性上注重校训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在概括提炼过程中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还要纠正将校训等同于校规校纪、标语口号等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具有极强的文化语境。基于文化语境视角,从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三个纬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三原则: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最后,总结了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模式,即以文化语境为视角,以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为纬度,以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为原则,对中国大学校训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得出较为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大学理念凝练后的符号表示。中国的大学校训在思想内容上追求道德性、科学性、革新性和仁爱性的统一,而西方大学校训则融宗教思想、自由理念和责任意识于一体;在校训的表达形式方面,中国大学校训讲求对仗与押韵,而西方大学校训则更为自由洒脱、没有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校训的概念,国内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不同的表述.关于校训的形式、内容,大都从字面意义以及字词构成方面进行分析.大学校训的研究方法采用字面解释、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的多,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的少.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与品质经过高度抽象后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训具有相对稳定、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体现特定时代特征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精神形塑、价值评价、目标导引、行为激励等功能。但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着趋同现象,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要明确办学思想、凸显办学宗旨,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文化精品,以校训为着力点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中日两国大学校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比较分析出中日两国大学相近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相通的人文精神内涵,初步探讨了中日两国大学在日益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大学人文精神、实现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着相近或相通的文化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5.
校训文化是中国大学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中国师范大学校训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形成了中国师范大学校训文化的纲领,对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文化体现出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的哲学内涵与人类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同其他高校的差别之中。女子大学只有秉承“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培育科学研究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才能履行推进男女平等、促进妇女进步的使命,也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党风建设事关高校能否科学高效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事关各个高校能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事关高校能否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能否应对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强管理、立党风、育校风、优教风、正学风”是高校“立党风、带校风、树学风”的现实有效路径,是吉林师范大学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妇女发展的社会政策,取得了诸多成绩,为促进妇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六十多年来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社会性别视角运用于各项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才能真正推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训随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创建而产生,集中体现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特有的文化个性、精神理念和伦理内涵。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使大学校训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同时,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与“超越”,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女性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妇女观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和特殊学习需求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分析美国5所女子学院妇女学或性别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开设美国妇女史、妇女学或性别导论、妇女/性别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这些学校开出了丰富的跨院系的妇女或性别研究选修课程,而且分种族、分地区研究妇女的课程占有一定比重。相比而言,我国女子高校女性教育课程资源不足,跨院系开设的女性教育课程十分稀缺。加强跨学科培养是提高我国女子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