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2月安倍内阁执政以来,历经2013年参议院选举与2014年众议院选举,政党格局呈现“一强多弱”的结构内涵。“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产生原因颇为复杂,是各种制度性、生态性因素在同一时期内相互交织的结果。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党体制、内阁决策、国会立法以及修宪路线等领域。“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发展,将受到国政选举、内阁业绩、在野党重组以及选举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左右。“一强多弱”政党格局虽“有利”安倍内阁执政,但有损民主主义社会的健全,而且与选民政治意识、选举制度目标相乖离。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近代日本政党内阁期选举运动的历史.研究认为:政党内阁期的两大政党——政友会与民政党依托普选法中制度化规定和自身执政优势,通过地方官的党派调动,迫使知事加深对内务大臣和执政党的依附性,以地方名望家阶层为集票来源,依靠财阀作为主要政治资金捐献渠道,在筹集巨额选举资金的基础上,采取直接或间接干涉选举手段,在选举运动中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当时金权政治的蔓延,导致选举运动中的收买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政党内阁期的选举运动是一种两党优位制的选举运动.选举运动是体现政党内阁执政合法性和正统性的手段.执政党通过选举运动在实现众议院多数议席的同时,借助众议院多数亦可顺利推行其内阁的内外政策.政党内阁期的选举运动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尝试,为二战后日本选举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派阀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派阀是日本自民党内的重要政治组织,曾在议员选举、内阁乃至党内职位分配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1994年日本将众议院议员选举由中选区制改成小选区比例代表区并立 制 以后,派阀在议员选举时的推荐侯选人等功能有所减弱,但职位分配功能却继续存在且呈加 强趋势。自民党的派阀受文化和制度双重因素的影响,它在选举制度改革后及时调整了功 能,继续在日本政党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日本选民的政治意识与其在国政选举中的投票行动密切相关.某一政党支持阶层的选民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投票去向如何,受到"政党支持"意识的连续度、强烈度与宽泛度的影响.鉴于"小泉评价"与自民党投票志向的同向互动等现象,"业绩评价"意识的内涵虽有所扩大化,但仍因选民的重視程度各异而对其投票行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政策论争"对选民投票行动的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众议院选举是一次典型的"政策投票". "政治效应"意识的日趋薄弱,不仅是选民在国政选举中放弃投票的原因,更是日本选举政治所必须应对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的地方自治以知事和地方议会由居民直接选举并相互监督的二元代表制为原则,地方自治体的权力运行主要取决于民意支持以及地方议会对知事的支持与合作,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具有相对独立性。东京都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地方自治体,东京都政不仅具有独立性,而且都知事与都议会的选举结果直接影响各政党在首都的力量消长。逾总人口十分之一的"民意"走向,更使其成为全国政治的"晴雨表"影响国政走向。战后的东京都政经历了保守政党主导下的政官合作、多党化格局下的协商政治、无党派主导下的合作与对抗三个阶段。战后初期,保守政党以及其后成立的自民党,凭借在首都的政党组织票和东京都议会的多数席位,通过支持东京都知事的政治运营实现对东京都政的干预;1965年"刷新都政选举"后,东京都议会呈现多党化格局,自民党被迫选择同各政党展开协商政治;冷战后随着无党派力量的崛起,自民党与东京都知事之间基于彼此利益需求进入到合作与对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时宏远 《南亚研究》2009,(3):91-101
由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世俗化、独立运动中各政党发挥作用的大小和选举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孟加拉国几个主要政党互不信任,彼此猜忌并经常发生政治冲突。这不仅使孟加拉国的政局难以实现稳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而且还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鉴于几个主要政党长期积累的矛盾较深,且难以在短期内化解,孟加拉国今后的政治冲突仍将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7.
鲁义 《日本研究》2012,(1):82-85
世袭政治家在日本长期存在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成为日本政坛的一个怪相.世袭政治冢的继承方式包括子承父业、亲属继承、秘书接班等多种路径.这种现象为何能在日本长期存在?从大的方面思考,受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与选举制度密切相关,自民党政权长期执政所致,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日本社会对其批评和反对之声空前高涨.减少或限制世袭政治家数量,不仅涉及到政治家的个人利益和政治生路,还直接影响到主要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日本现行选举制度架构下,要推进相关改革措施无疑会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之间的关联是当代选举制度研究的主题之一,但论者大多忽略政府体制在其中的桥梁作用:本应催生出两党体系的相对多数选举制在台湾只促成了两大政党联盟,理论上特别照顾小党的旧有立法委员选举制度下却形成温和多党体系,原因就在于两种选举制度在双首长制的政府体制下相互影响:相对多数选举制借助于新的立法委员选举制度组合,严重挤压了小党的政治空间,使台湾朝向两党体系发展:台湾经验可以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关于选举制度、政府体制与政党体系相关性的猜想。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2):71-73
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后实施普选制,在这一制度之下,政党介入政治的方式与独立之前有较大不同。因为在普选制下,政党想要参政议政甚至掌握国家政权,必须首先获得选民的支持,才有机会参与政治、组织政府、掌握政权。在印度发展的过程中,国大党一党独大制的弊端日渐凸显,导致它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受到阻碍,在普选的运作之下,国大党一党独大的时代渐渐逝去,印度政坛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选举中,众党派互相竞争,轮番执政,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替,从而推动了印度多党政治的日益成熟化。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政党政治的现代化,继而也关系到印度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印度实施普选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政党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在普选的运作过程中,各政党将选举政治视为高于一切,这也必将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峰 《日本学刊》2004,(3):36-49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日本两党制目标 ,展现出了一个政治市场图景。首先 ,从两党竞争模型和空间定点理论来看 ,“中间投票者”偏好使自民、民主两党的选举纲领趋于一种竞争均衡态势。其次 ,从投票者行动的角度来看政党支持结构的转换与“理性投票人假设” ,使 2 0 0 3年日本众议院议员选举的投票率创下历史新低 ,从而制约了民主党实现政权交替之目标。第三 ,从“政治景气循环”的角度来看 ,自民、民主两党选举纲领的“选举后模式”难以启动日本政党政治循环及由政党循环推进政治结构改革。在日本 ,政治市场的景气循环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治资金的视角,概述了“1955年体制”形成与崩溃的原因,并着重对冷战后日本政治资金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政治捐款的减少与政党交付金的导入,是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治资金收入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同时,在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现存的政治资金制度仍是有利于执政的自民党的,但政治资金制度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非法行为,必然导致朝野政党间的抗争不时加剧。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政党的发展潘培新目前在俄罗斯,已在官方登记的有50多个政党,30多个全俄性的社会政治运动以及大批社会组织。1993年12月12日的选举结果使得俄罗斯政党、运动和组织的面貌焕然一新,获得了国家杜马中的代表席位,成了俄罗斯最高立法权力的主体。199...  相似文献   

13.
自1834年的塔姆沃思宣言以来,在西方选举中的各参选政党推出自身的竞选纲领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获胜方的竞选纲领也被视为是广大公民的选择,成为立法的重要合理性依据之一,这从近期的英国布莱尔竞选执政过程中可见一例。2009年起,日本在北川正恭的提议下开始实施竞选纲领。在2009年的日本大选中,日本民主党首次推出了“生育补贴”,“高速公路免费”等引人耳目的竞选纲领,并从选举中胜出。但2012年野田政权因为提高消费税率而被指责违反了2009年的竞选纲领而不得不解散议会,导致民主党在2012年末的选举中失掉政权。可以说,日本选举政治因为竞选纲领这一新事物的出现而正在衍生出一套新的政治形态和执政考量准则。但启用竞选纲领塑造日本选举政治的新形态,仍需等待时间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老牌保守党自民党"一党独大",得益于"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中"小选区"优势的制度保障。近来,自民党在国会大选中实力大增,历史修正主义及修宪意图凸显。社民党等革新政党的议席急剧减少,基本失去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制约力。新型保守政党民主党的政策"自民党化",公明党的执政党化,加之维新会和次世代党等右翼政党的崛起,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势在必然。从内因来看,日本现行选举制度客观上使得传统革新政党及在野小党弱化,保守政党壮大,日本政党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趋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俄罗斯多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苏联"政治多元化"阶段、俄罗斯"混乱的多党制"阶段、努力建立多党制阶段、建立"政党国家"阶段和政党建设的民主化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相应的选举周期有关,并表现为政治力量平衡、政党和政党制度定位的特定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经济发展、政治精英与政党、大众( 中产阶级) 、政治改革、文化文明、新兴权力等变量与因素作为评估新兴国家未来政治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若能处理好"四大关系",避免"四大风险",未来政治发展趋势将是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产生"四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来政治知识积累的主要趋势,可以归纳如下:(1)西方政治科学越来越面向现实.最近十年来,西方政治科学研究重视如何对提高国家管理和其他社会调节机制的效率方面,提出实际的建议.它对政治生活方面的社会学研究,如关于选举和选民的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中的个人行为,关于政治领袖、政治方针、舆论、政党,"压力集团"政治机构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地方政策等等问题,广泛运用经验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大大促进了政治社会学的发展,而政治社会学又促使各国政治科学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11):114-121
民国后期,有些选举纠纷并非通过选举诉讼等法定程序来解决,在选举争议各方矛盾尖锐化时,地方政府经常积极主动介入,平息选举中的宗族、派系纠纷。而在地方政府卷入选举纠纷之后,则会有参议会等其他机关和团体参与调解。政治压力和武力胁迫也是解决选举纠纷的手段,有时则是在舆论影响下双方妥协达成和解。这些非正式解决方式主要作用是维护选举秩序和社会秩序,并不能真正公正合理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政治权益。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8,(10):29-3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群体或者个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承担者和实施者。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主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格,是因为她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一个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政党。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党的变迁对西方政党政治变革是一种补充和扩展。本文从"选民中的政党"、"政党组织"和"政府中的政党"三个向度对战后美国政党政治的新变化进行探析,从而更加清晰地审视美国政党的变迁。虽然"衰落模式"、"稳定模式"和"复兴模式"交替存在,但是,美国政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确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且政党正在试图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恢复其功能。尽管美国政党无论是在政党组织、选举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都走出了60、70年代的低谷,但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这种复兴态势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