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克孜尔石窟裸体女性形象来源旧说——希腊说、犍陀罗说或龟兹本地说,经分析是难以成立的。印度本土艺术中裸体女性形象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佛教流布而传播开来。对克孜尔石窟与印度本土艺术中的裸体女性形象进行体态、姿势和装饰等方面图像学的考察、比对,可以确定克孜尔石窟裸体女性形象来源于印度本土艺术,其裸体女性形象无疑遵循了古代印度的审美法则。龟兹开放的社会和包容的心态,为裸体女性形象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近入藏的石窟壁画残块,从其来源、特征等因素分析,系出自古代龟兹地区,并与早期西方列强在西域的探险活动有关;是20世纪初期日本“大谷探险队”在中亚和新疆一带进行“考察探险”时收集到的,流传至日本多年.其回归为中国西南与西域的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克孜尔壁画作为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东西方艺术的某些特征。历史时空的转移,对原有的本生壁画起了多少不同的开展作用。本文就克孜尔石窟“本生”壁画产生发展的时空背景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苏北海《龟兹千佛洞壁画与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关系》一文提出了质疑,并就龟兹石窟壁画中的服饰、裸体像与山水动物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商榷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作者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克孜尔壁画作为龟兹艺术的代表,其色彩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从整体画面所呈现的清冷色调,到神秘蓝色在画面中的大量出现,再到画面的配色特征等用色现象上看,都是在当地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这种本土化用色特征又与装饰性用色特征相吻合,为克孜尔壁画产生装饰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石窟壁画是龟兹石窟艺术的代表,装饰性是这一艺术的主要特征.其中稳定而有秩序的骨骼单位式构图为壁画产生装饰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骨骼形式的构图根据洞窟的结构形态分布在洞窟的不同位置.这些稳定而有秩序的构图形式是在当地的地质条件、洞窟形态及壁画所描绘内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其壁画以大量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克孜尔壁画的意义。古龟兹地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及以西的犍陀罗等区域内的佛传故事有差异,差异的原因有地域的差异,亦有历史和民族的差异以及和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萨珊文化曾对龟兹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建筑风格、壁画内容上,而且还在龟兹文化主题思想的形成上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龟兹石窟包括今之新疆库车、拜城、新和地区的石窟,总数达500余个,其规模之大可以和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相媲美。尤其可贵的是,龟兹石窟在建筑、雕塑和壁画上融合了古代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原汉族文化的成分,使龟兹艺术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纷繁多样,形象绰约多姿的风貌,为国内外学者所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鸠摩罗什少年时的龟兹石窟,其中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四禅、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佛教义理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表现及其对少年鸠摩罗什佛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