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主要以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现存剧种中的舞蹈动作研究为切入点,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微观层面的舞蹈动作形态、人物角色等内容,通过对舞蹈动态相关内容的分析,再深入研究其产生舞蹈形态的宏观文化基因的生成.尝试着把舞蹈动作和动作产生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深入挖掘其文化生态系统,探索"咚咚推"地域文化特征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回回'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主题,探讨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对于汉民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望对这一民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应加大引导,创造受众文化需求;坚持以内容为主,促使传播形式多样化和创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强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指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印象·刘三姐>产生的现实文化语境的分析来揭示其在艺术发展的轨迹上可能走向的歧路.指出<印象·刘三姐>在审美发展中最终会呈现出的历史应然趋向,这就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花儿"和"拉伊"二者当中的"风搅雪"现象,挖掘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从而对更加深入地研究两种民歌发挥更为立体的认识作用,也对于我们解读西部文化的多元整合现象具有启发性的认识作用,有利于推动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向心整合.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旅游中的民族文化整合与传承问题,结合具体个案民族文化主题项目"印象·刘三姐"对旅游环境导向中的民族文化和符号进行了以文化整合过程和结构的解析,以其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山歌的原生、再生、衍生方式加以阐述了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8.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1):109-112
本文认为,古代西北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宗法文化的传播及其为西北古代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是个由近及远的渐进过程,宗法文化的同步起源及其形成发展的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9.
“文化借重”是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刘三姐”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误读”与“挪借”模式、“印象”模式、“寻找”模式、“经典重绎”模式、“异质同构”模式和“恶搞”模式等六种模式,以期由对“借重模式”的讨论而引发了今后如何对文化资源加以激活利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布依族的神器礼器.布依族送、迎铜鼓的"送宁"仪式,在具体实践展演过程中,产生重大的社会一文化作用: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在实践记忆中得以唤醒重现和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增强了族群的社会记忆和自我认同.实践记忆的情境性和在场性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保存再现和传承播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