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益 《社区》2014,(35):11-11
那天,在一个饭局上,谈起读书,一位企业家朋友说:“我读书很少,如今我是像打麻将一样读书。”他的话,让我十分讶异。他也许不知道,很多年前,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如赌博”这样的话。在《读书杂谈》一文中,鲁迅曾以打麻将的趣味来比喻读书。他说:“嗜好读书,犹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打,有时被捕房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赢,而在有趣。”  相似文献   

2.
我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双双离开了人世,跟着亲戚过了两年后,我去到省城做童工学厨师。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我一直很喜欢看书,有时候还动手写写日记,工余时间里,我经常从那本来就不多的薪水里拿出一些钱去书报亭里买书买杂志看。  相似文献   

3.
何冬梅 《老友》2015,(1):43
我叫何冬梅,今年75周岁。我从小对读书情有独钟,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要读书我曾哭过、闹过,但始终进不了学校的门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12岁那年才上小学。后来因为家庭环境不允许,再加上成家、生子、身体不好等原因,我的读书梦一次次破灭。退休以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我为何不重拾58年前的读书梦呢?当时我思想斗争了很久,也失眠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心发奋读书,做出点成绩来。我刚开始执行姗姗来迟的读书计划时,端起书本看  相似文献   

4.
张书旂老师是我的恩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读书期间,我曾接受过他的教导.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教学方面有个规定,即到二年级时教授才上课,两个星期一次,每次半天.刚进大学,我就希望得到张老师的指导,每当二年级上花鸟课时,我总要争取到二年级班上去看张老师作画,课余并借范画去自己临摹.好不容易盼到二年级,张老师来上课了,但自1940年上期到1941年春天,不到一学年时间,张老师即受命赴美,考察艺术教育并宣扬中国艺术去了.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对我们的教导、鼓励和关怀,使我终身难忘.今年八月十八日是张老师逝世三十周年祭日,现在回忆当年跟张老师学画时的二三事,以表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5.
正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我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  相似文献   

6.
书城     
左右 《社区》2014,(29):9-9
身在书城,一身情惑。我中了书城的毒,一中就是十年。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值得我意味深长地去享受,我还是选择在书城看书,我向来毫不掩饰自己对读书的喜欢。自初中开始,我就接触过大大小小二十余家书店和图书馆,课余或周末,都在那里度过。在我刚刚来到这座书城应聘的时候,书城朱经理曾对我说,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我也一样。一有时间我就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读书。一想到每天夜晚,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趴在灯下书桌上读书,我就感觉很温馨。我将每天的读书时间称之为—香格里拉。  相似文献   

8.
年过七旬,眼力下降,只得常用快读法,然而快读书不求甚解,浏览而已。但当翻开黄基秉教授的《永远的追求》时,第一篇《闯进母亲湖——神秘的泸沽湖游记》的优美灿烂的文采就吸引住我,第二篇《播撒中国文化的种子——1997荷兰中国文化节例记》,更深深地拨动了我的心弦(由于我儿时在沦陷区被荷兰教堂救护,前几年也去过荷兰,  相似文献   

9.
名人谈读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列个书目,让年轻人搜罗来,潜心去研读,久之必有成效--自然,食而不化者除外。我是读过一些书也写过几本小书的半通不通的读书人,自己怎样读书、读些什么,倒是十分方便说的,至于指导年轻人该怎样读书则很是不敢当,开列个书目呢?省事是省事了,却还能自知不够那个"名人"或"名家"的资格。这不是谦辞、不是客  相似文献   

10.
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音乐学院这样的音乐圣地浸泡了5年,毕业后虽然在北大担任“音乐教师”,实际上从此远离了贝多芬的世界。离开北大去美国洗碗、读书,硕士学位也与音乐有关,但毕业后还是没有从事音乐。过去十几年,从加拿大必胜客送比萨,到北京新东方搞咨询,我什么都做过,就是没有干过自己的本行。学一行,转一行,当代青年就业困惑的幽灵,其实早就在我的身上徘徊!  相似文献   

11.
暴雨筛     
南方的女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学。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一样宽,翻卷着抽打天地。老师还会不会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  相似文献   

12.
高师妹     
高师妹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后来成了我的太太。再后来,她又成了我同学。1998年我到上海“读书”, 1999年她也到哪里去“读书”。1998那年,我经常给她写信。信封上收信人就写“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高师妹”收。  相似文献   

13.
儿童立场是确立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化之起点。透过这个起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这是一篇小孩子的作文,题目叫《妈妈回来了》: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相似文献   

14.
很多毕业生喜欢探究用人单位青睐什么样的毕业生.是学习成绩好、社会活动能力强,还是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其实,很多在校生都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时间观念。也许有同学会说:"我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啊,读书时从来不迟交作业,去招聘单位面试时也从来没迟到过,可用人单位好像并没有因此对我有所青睐啊。"其实,这里所说的时间观念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时间秩序观念。就是指  相似文献   

15.
漠北 《新天地》2012,(10):45
古人读书推崇"三上"境界:枕上、厕上、马上。本人读书则推崇另类三境界:雨天读书、午后读书和牧鹅读书。雨天读书我这大半生几乎没离开过农家院。乡下的农活很挤,难得有空闲歇息一下。于是就盼望雨天——外面水天涝地的,农活儿没法干,大人孩子集体放假,偎在屋内,孩子们睡觉,我则趴在炕上专心致志地读书。  相似文献   

16.
正壮游的勇气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我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要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就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  相似文献   

17.
正一8月份,我送儿子去加拿大读书。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儿子生在加拿大长在加拿大,更加喜欢那里的教育。在回国学了两年中文之后。他们终于还是希望回他们更加适应的地方继续读书。尊重孩子的选择,我放弃了让他们在国内的国际学校读完高中的计划。话说在温哥华教育局,我陪儿子去办理入学手续,看到教育部编印的一份课外教育课程,里面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应有尽有,从一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 《可乐》2011,(8):7-7
1993年,我来北京读书,常流连在北京那些拐弯抹角的胡同中。我读书的北京电影学院坐落在蓟门桥外,是崭新的建筑,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都在小巷里。想在北京过艺术生活,离不开胡同。  相似文献   

19.
谈读书     
书籍是建立在时间之大海中的灯塔,是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莫不得力于读书,并部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克思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读书”,高尔基曾这样写道:“如果当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了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因为“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读书,可以丰富精神,陶冶性情,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启迪才智,发现未来……  相似文献   

20.
<正>读书时候,作业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写;赶火车,总是在最后5分钟内上车;和朋友聚会,总是在最后一秒赶到;家务,总是攒到一堆才肯动手;每收到截止日期模糊的工作任务,就无限制地拖延下去……这种个性简直把我坑惨了,多年来,我没法把生活过得平静。别的姑娘是窈窕的、贤淑的、文静的,而我像马达、像哪吒、像乱了套的毛线,过成了加菲猫的名言——能够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绝对不要去做!我那以火爆脾气出名的母亲,把我的拖延视为母女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