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六普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青年就业面临如下挑战:近中期,我国青年就业有巨大压力;青年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失业率也仍然较高;青年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对劳动力市场构成深刻影响;高校毕业生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高度关注。解决的途径首要是着眼于青年人口,即普遍提高青年人口素质,走素质就业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由于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全球劳动力市场发展前景暗淡,青年就业前景尤其令人担忧。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他们从事的通常是低质量、低收入的工作。全球青年人口占全球劳动力的15%,但占全球失业总人口比例高达35%,预计2016年全球青年失业率是成年失业率的2.9倍。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就业人员贫困率高于成年人。与男青年相比,女青年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低,失业率较高;女青年从事的工作往往是非正规工作。  相似文献   

3.
2016年我国就业形势呈现总体稳定、稳而承压、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失业保持较低水平、市场供求平衡、企业用工和群体就业稳定。同时,存在供求减弱、局部失业风险加大、去产能职工安置和部分群体就业难、人才供给短板突出、新就业形态扶持不足等突出问题。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条件下,就业形势表现出增长动力转换、结构分化、旧矛盾和新问题交织、主要指标时序波动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尚未完全消除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和我国逐步深入改革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青年就业矛盾近年日益凸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各成员国青年失业率在逐步攀升,世界各国也给与了毕业青年就业难及失业青年再就业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与中国同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的新西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鼓励青年就业,降低其青年失业率.本文通过分析新西兰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解决我国失业青年就业问题的建议,对我国处理该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促进更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不仅会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融合,增强社会和谐。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做法和面临的瓶颈进行分析,发现就业机会少、自身条件差、就业层次低、收入普遍不高等仍是当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通过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营造就业环境等进一步帮助残疾人实现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6.
青年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放眼全球,青年都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各国青年失业率普遍都大幅高于成年人。近些年来,中国的青年失业问题开始显现,并已成为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对象。本文以全球背景下各国青年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与国内青年就业的形势与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各国政府青年就业促进政策加以深入分析,在立足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以期对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高供给下的招工难与高需求下的就业难同时并存,并在产业、城乡、区域、群体、素质以及劳动力内部等多个维度和层面表现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转型期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公共政策与服务不足以及社会观念滞后实践发展等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市民化进程;实施援助和开发并重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建立多方参与的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合作机制;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青年就业是各国普遍面临的共性难题。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新形势下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质量需要提升等问题不容忽视,未来一段时间要谨防青年失业规模加大、失业持续期延长,避免青年长期退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零工就业青年、女性青年等群体应予以重点关注。针对青年就业面临的挑战,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在积极开发高质量就业机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服务,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合力解决重点问题,提升青年就业工作的精细化水平,促进各类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贵州省历年就业人数和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贵州社会保障支出和不同社会保障主体支出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1)在考察期内,贵州省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2)从不同主体支出来看,就业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个人社会保障支出存在协整关系。其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和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抑制了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促进了就业。(3)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能够消解最初对就业产生的负效应;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对于就业的影响呈现倒U的形态正效应;城镇个人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整体呈现正效应,农村个人社会保障支出则相反。文章从贵州社会保障发展现实的角度对实证结果予以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为8041.82万人,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减少了288万人;四川省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80万,十年间增加了2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0.95%,每10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专家称四川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以上问题的出现,似乎验证了全国人口红利的衰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就业形态的变化,我国原有的就业指标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就业统计分析指标难以全面科学地反映我国的就业状况。本文通过对国外典型国家的就业指标构成、数据采集和发布等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河北、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针对现有就业统计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并分别从传统就业指标和新型就业形态两个方面提出了数据配套和发布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从明年起.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这是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最近.省长蒋巨峰主持省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审定了该通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CGSS2015和2017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及Fairlie非线性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环境污染感知对固定就业和灵活就业群体自评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环境污染感知程度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劳动者自评健康水平,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负向作用更大;异质性和Fairlie非线性分解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感知对固定和灵活就业群体的健康差异贡献度在东部地区、青年人群中更大,但随着年份推移,两就业群体因环境污染感知产生的健康差异在缩小;分化调节机制显示,超时劳动会显著强化环境污染对劳动者健康的不利影响,而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会抵消负向效应,调节效应在灵活就业群体中作用更大。因此,政府需持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提升灵活就业群体的职业地位;企业需针对灵活用工强化工作环境污染管理和监督,并完善特殊工时和薪酬制度;劳动者个体要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和环境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呈现结构性的发展变化,灵活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化。本研究基于灵活就业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我国支持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经验梳理,对灵活就业概念、演变过程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S市灵活就业调查数据结果,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时间长、收入差距大、劳动权益缺失等实际问题,并从法律、就业服务、政策以及社保等角度提出当前形势下我国灵活就业发展新变化以及应对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因为受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资源、办学历史、社会认可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就业压力问题更是日益凸显。许多独立学院毕业生因难以适应就业压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文章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探寻出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具体包括加快独立院校改革、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重视家庭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高等教育也随之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被大家广泛重视,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分析了个别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重点分析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我省城镇就业工作呈现出新的积极的发展态势。 城镇新增就业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新高 2007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5.9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增长4.4%。新增就业规模与2003年相比.扩大59.1%。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市长青年就业和教育项目”培训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促进青年就业,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密切关注、积极探索并努力设法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直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美国,也一直在为有效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4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局面逐步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供过于求"。原因有二,一方面需要大学生的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大学生不愿意去;另一方面大城市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也在逐步饱和。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普及,受教育的年限提高,投入增加,毕业却失业了,教育则没能达到合理的投资效益,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文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调整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独特视角,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