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朱熹十分重视治学过程中的自得,并对此有历经多年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朱子关于自得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自己之得、得之自身、自然而得之于己等多重意蕴。朱子主张的自得论是其一生研习圣贤之道的原则与方法,在其思想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带"得"的述补结构"得"的来源上、现代汉语的"得"后部分的处理上、孙银新对"他打得孩子到处乱跑"的处理的几处不妥三个方面指出"他打得孩子到处乱跑"的确不宜处理为兼语句,而应该处理为"得"后补语句.  相似文献   

3.
刘林鹰 《船山学刊》2010,(2):183-185
德字在古代有利他论和"德者得也"两大类解释,其中"得"论在文字学著作里占主流地位。"德者得也"一语始见于《管子·心术上》,后世文字学作品以之训诂,是断章取义,因为,其内涵性论述语境是"物得以生生"、"舍之之谓德",而且,"德者得也"之解释,前后句子一般都是自相矛盾的。"得"论的当代形态即甲骨文里德字没有道德含义的观点难以成立,当代学者提出的德为全生保生之新论也难成立。德字的本义是指修身或在公共关系中处事正派,这是对德字古义的否定之否定式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罗山县朱堂话的“得”作时态助词时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语法功能相近 ,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和将行 ,是一种体貌标记。本文对“得”的几种语法功能作了较详细的描写 ,旨在较深入地探求罗山县朱堂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回向三代"理想的刺激下,宋代儒家士大夫为重建社会秩序,普遍表现出一种"得君行道"的行为模式.究其因,这是由于宋儒本心的思想观念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着道与势的冲突.宋儒正是因这种内外冲突而不得不采取"得君行道"的方式,并且也正是这种内外冲突使宋儒"得君行道"的行为难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6.
谈重庆方言中表示能愿的“得”类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方言中表示可能、意愿、许可等常用“得”及含“得”的“得来、得起、得倒”等。除了“得”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外,其他几种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能愿义。作为助词的“得来、得起、得倒”是由带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凝固而来。这几种说法有时可互换,但意义有所不同。“X得来”表示掌握了某种技能,因此有能力做某事,“X得起”泛指有条件完成或实现某个行为,“X得倒”则强调可能会或有能力实现,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7.
主要阐述了语体与修辞的得体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人们语体使用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汉民族崇拜美文妙辞的文化传统、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及我国的语文教学不当。  相似文献   

8.
在今辽宁省法库、彰武二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的部分地区 ,清朝曾设置科尔沁左翼前旗 ,历经中华民国 ,直到 1949年才撤消。该旗扎萨克封爵是郡王 ,封号是宾图 (或作冰图 )。因此 ,该旗俗称宾图旗 ,扎萨克俗称宾图王。清代最后一任扎萨克宾图郡王是棍楚克苏隆。棍楚克苏隆卒于民国二年 ,得年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9.
英汉互译中文化语境对译文得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在目的语中展现原作风格和思想的文化活动。译者应该综合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能动性和阅读经验等因素,竭力协调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概述了中西文化差异,系统分析了文化语境对译文得体性的动态影响,拟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差异两个层面进一步探求汉英互译中恰当处理文化意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秋娥 《殷都学刊》2003,(3):100-105
圈点为谢枋得评点著作中的不评之“评” ,是其修辞思想的直接体现 ,也是其评点修辞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谢枋得的主要评点著作《文章轨范》、《檀弓解》、《唐诗解》等看 ,共有字旁斜长点 (、)、字旁小圆圈 (。)、字上大圆圈 (○ )、字旁长直线 (┃ )、右折短直线 (┐ )、右折长直线等六种符号。各种符号体现了谢枋得于字句篇章等方面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07,(5):134-139
从汉代政治生活中,可以看到执政者"得民和"意识的深刻影响。循吏的表现,是这种政治理念的实践。"召公之政"、"召公之风",在汉代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有相当强的文化影响力。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将召公治民成功的成就概括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它与汉碑文字遗存所见"得众兆之欢心",意义是相近的。汉代文字遗存所见"宜民和众",可以理解为这种原则的解说。"得民和",成为当时理想行政的一种目标,其核心追求是"和"。所谓"上下和合",与儒学政治原则相符合,也是大一统体制下政治经验的总结。在《急就篇》和《焦氏易林》等文献中,体现了这种政治文化理念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也曲折反映了较广阔社会层面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境界的上升机理是德得相通。教育之“德”与教育之“得”的矛盾 ,教育之个体“德得”与教育之社会“德得”的矛盾 ,是推动教育德性境界不断上升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无效行政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法领域是否应确立无效行政行为,这在我国既是一个困扰法学理论的难题,也是一个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无效行政行为的应有内涵、历史演变和存在根据的分析,指出在中国确立无效行政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鉴于该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在制度设计上应坚持:违法行政行为的原则撤销说,而不是原则无效说;对无效行政行为应采取法律明确列举形式;应以法律责任制度规范对无效行政行为的宣告  相似文献   

14.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原因;又列举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四大历史功绩,肯定这支部队的"得".  相似文献   

15.
喀琅施塔得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曾被誉为"革命的堡垒",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曾被誉为苏维埃"革命的先锋""革命的中坚力量"。但为何会在革命三年以后突然蜕变成与"白卫军分子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相勾结的世界帝国主义的走狗"呢?长期以来苏联的历史教科书把1921年3月发生的"喀琅施塔得事件"定性为白卫军分子、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在国外反动势力的策动下的"反革命暴动"。由于该事件的有关文件被作为"绝密文件"长期封存,人们一直无法了解事件的真相,苏联的史学著作对此的解释缺乏合乎逻辑的交待。该文在新披露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性有善有恶"人性观是王安石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还蕴含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作为道德修养工夫论,王安石成性论包括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式、方法,成性的阶段、过程等。作为王安石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成性论蕴含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及其对君主、政府、国家之作用的思考。王安石成性论与董仲舒、张载的成性论有同有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标记“紧得”在云楼方言中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安云楼方言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意义的体标记是"紧得",其反映了语法化的不同历史层次,其中"得"是介词"在"的虚化结果,而"紧"是从谓词"紧"经由结果补语虚化至持续/进行体标记.共时平面中,"得"和"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云楼方言中持续/进行体的复合体标记"紧得".  相似文献   

18.
杨伟立 《天府新论》2010,(1):136-141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正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向南唐发出册立元宗李碌为中原主的信息。《江南野史》首记此事,除马令采入《南唐书》外,其它重要史籍均未记录,颇有孤论难立之虞,治史者亦怀疑它的可靠性。时人徐铉集里有三篇论文涉及此事,尤其选《送谢仲宣员外使北蕃序》提供了一些资料,可以消除怀疑,可以补史籍的缺失,找回《江南野史》载文失掉的环节,大大地有助于对册立一事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何坤 《天府新论》2006,(2):151-154
古希腊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从"神"的悲剧向"人"的悲剧转变.在代表作<美狄亚>中,欧里庇得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素材来进行创作,使用日常的、议论的语言,极力淡化悲剧中的神话色彩,实现了对悲剧内容的突破.在这部悲剧中,诗人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美狄亚这一独特的文学形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