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有一个人的名字已经和张謇研究联在一起,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如同"人们谈到张謇必然想到南通,谈到南通又必然想起张謇"一样;人们谈到张謇研究必然想到章开沅,谈到章开沅又必然想到张謇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謇研究近期的学术目标是建立“张謇学”。“张謇学”是张謇研究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一、问题的提出张謇研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在全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学术讨论中,涉及到对张謇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此报刊上有了评价张謇的文章。这引起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长曹从坡的重视,开始组织力量从事研究和搜集有关资料等学术活动。1962年,曹从坡发表了《张謇的悲剧》一文。同年,有不少外地学者来通访问,章开沅、祁龙威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通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研究张謇开始热了起来。但好景不长。是年…  相似文献   

3.
羌建 《江海纵横》2009,(3):51-53
正南通,地处江海交汇处,与上海仅一江之隔,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一个世纪前的南通经历了历史上空前的辉煌,这个辉煌的缔造者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张謇(1853~1926)。张謇毕生呕心沥血,寻求"救国之策",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造就了他的"棉铁主义"思想,张謇穷其一生都在为这一理想奋斗着,不只限于故乡南通,而是以南通为示范,放眼全国。  相似文献   

4.
张健、严金凤编著的《张謇创业基地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是一部崭新视角下的张謇研究之作。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张謇研究的新成果,而且启示我们如何使张謇研究不断开拓,不断深入,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比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就而言知名度较小,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却非常深远。对张謇慈善活动的研究与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是当今南通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张謇的慈善活动分为以创办传统慈善机构为主的早期和建立新式慈善机构为主的中晚期,张謇投身慈善活动的思想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和西方博爱思想,并在其慈善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张謇的慈善活动总体而言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模式新,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张謇的慈善活动不仅造福了当时的南通社会、推动了南通的近代化进程,更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从1979年南通市图书馆开辟张謇研究资料室、开展张謇学术研讨活动以来,3次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多次国内张謇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张謇与‘五四’运动”内容的专题的论文,一篇也没有,有的人是回避这个专题。我们决定开一个头,以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对这个专题进行探讨,即使最后的结论仍是《辞海》(1979年版)的结论:张謇“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中反对革命”,这样,我们也是重新研究过了。有位领导指示:“应该还历史一个完整的张謇。”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无私无畏。我们对于张謇先生在“…  相似文献   

7.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正张謇作为淮军庆军幕府中的重要成员,与庆军统领吴长庆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可谓十载相处,情义至周。张謇是如何认识吴长庆的?他在庆军幕中的历练情况怎样?张謇与吴长庆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关系呢?一、感惠徇知,张謇入吴长庆军幕张謇最早认识吴长庆,是因为孙云锦的缘故。1873年底,孙云锦邀请张謇到他新任职的江宁发审局担任书记(实际上是幕僚性质的私人秘书)。次年二月,张謇正式进入孙府,"执弟子礼"。张謇第一次见到吴长庆有文字记载的,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初三日。当时张謇随孙云锦赴江阴鹅鼻嘴炮台查  相似文献   

9.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又为他心力所注。张謇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从他在世时已经开始,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张謇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张謇创办师范教育的原因、张謇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晚清状元张謇早年经历的持续数年的“冒籍案”几乎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也持续影响着他的未来。张謇“冒籍案”虽然最终以张家付出巨额经济代价收尾,但无论是从眼前看,还是为未来计,张謇从中所获得的回报都远超其经济付出。通过对张謇自己所谓的冷籍难考,以及后人以讹传讹形成的所谓冷籍不能考而不得不进行冒籍的说法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张謇冒籍实际上是一种不合理学额分配制度所导致的个体趋利行为。重新探讨张謇冒籍这段历史公案,对于我国当下教育如何尽可能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平衡,亦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张謇研究高潮的到来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健康发展 ,应该对张謇的评价达成一定的共识。文章通过对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回顾 ,肯定了张謇研究已取得了巨大成绩 ,并对“儒商”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还重点论析了几个关系张謇评价的如“辛亥革命期间支持过袁世凯”、“五四后反对学潮”等问题 ,说明了进一步肃清极左思潮对史学研究的干扰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张謇应定位在张謇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坚强战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一般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张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张謇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人们是没有怀疑的,且已有不少文章论及。至于张謇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至今仍未有文章加以论述,也许人们是不敢想象的。然而,笔者通过对张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初步研究以为,张謇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位极其伟大的开拓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4.
张謇和他苦心经营的南通地方自治模式,一度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楷模。南通也因此而在全国享有"模范县"的称号。然而,随着大生集团的衰败,南通的地方自治发展也就此止步。是何原因导致张謇及其南通模式的失败呢?本文以为张謇个人负有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中国成立后,张謇研究曾经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波涛,可以说是张謇研究的序曲。事由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徐仑宣读了一篇有关张謇的论文,激起了对张謇研究的兴趣。一时间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来通访问,先后有蔡暹、祁龙威、黄逸峰、徐仑、徐新吾、吴承明、方行、蔡北华、章开沅等。他们的到来,对张謇的研究工作或者给予鼓励、指导,或者提供线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通市曹从坡撰写了《张謇的悲剧》,刊在《江海学刊》上。在许涤新、徐新吾专家的推动和帮助下,南通着手编写《大生资本集团史》。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圣贤才子、英雄豪杰虽然扮演了中国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其经历多半跟家乡没有关系。例外的估计就要数大清状元张謇,他的成名不仅跟故乡南通的关系密切,而且在故乡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张謇的科第之路非常坎坷。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排行第四,故南通民间称他为"四先生"。13岁时,张謇  相似文献   

17.
正两代帝师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核心人物,对晚清政局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了扩大帝党力量,翁同龢利用主持科举考试的机会先后拔擢张謇、文廷式等一批中青年作为中坚。本文论述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张謇师徒二人的政治态度与相互关系以及战争对师徒二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一、翁、张交谊道合情重张謇与翁同龢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6年,张謇在淮军吴长庆部担任幕僚,负责起草重要案牍,深受吴的倚重。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入朝平定叛乱。兵变平息后,日本趁机在朝鲜扩张势力,引起张謇的关注。他认为,凭藉中国驻朝兵力,朝鲜虽暂可保全,但终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朝鲜日后必遭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一生中,不仅在政治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方面,作出过贡献,而且办了许多教育事业,提出了不少颇有远见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过去研究张謇,侧重于政治与实业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不够。本文拟通过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及其早期发展情况的初步分析,反映张謇教育思想的某些侧面,以期对研究张謇、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起参考的作用,对今天搞好师范教育也有所借鉴。 (一) 张謇是我国最早倡议师范教育者之一,并亲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我国近代之有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创办的南洋公学,其所设的四院中就有师  相似文献   

19.
张謇水利著说颇多,以《张謇全集》(2012年版)为数字化资源,对张謇涉水利的时序变化、地域变化、人物共现、情感倾向、教育主张等方面进行数字人文分析,勾勒出张謇家国情怀的水利人生画像,开辟了文献利用新用途和名人研究新路径。在时序变化方面,可以将张謇水利人生分为黄河治理、治淮导淮、水利教育和回乡保坍4个时期;在地域变化方面,梳理出张謇在南通时期思考治水和实践治水、郑州开封时期疏塞并举治黄,南京北京时期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在人物共现方面,发现张謇善借名人力量实现水利抱负,但收效甚微;在水利情感倾向方面,刻画出张謇先后经历了“满腔热情、忧郁南归”“忧国忧民、务实理性”“雄心勃勃、锐意改革”“辞归故里、热忱家乡”4个情感变化过程;在水利教育方面,概括出张謇“以德为先、重视实践、严谨治学”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张謇的史料研究方面,目前最权威的《张季子九录》和《张謇全集》在编辑之时,因疏于考证和校订,致使对一些文稿的成文时间标注失实。文章以张謇有关文教事业的文稿、演说辞等为范围,进行考订,期有裨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