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摩罗先生一直以来都是笔者由衷崇敬并喜爱的作家,但本文却是从反面对他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点商榷意见。不久前,摩罗在柏杨逝世之际发表《但愿柏杨的时代就此结束》一文,对鲁迅和柏杨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摩罗认为,中国的“国民性”是由西方传教士、鸦片贩子和枪炮手发现和描述的,国民性话语表现为一种西方/东方、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对台湾作家柏杨的研究,以60年代日本学者渡边英雄的《柏杨学》为开端,直至今日长盛不衰。以柏杨传记为例来说,就有雷锐1996年版的《柏杨评传》、古继堂1999年版的《柏杨传》和韩斌2002年版的《柏杨传》三部专著。但是如何梳理、概括,并准确定位、评述柏杨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此前的柏杨研究中却未尽人意。张清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另类思想体系——以柏杨其人其文为考察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恰好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自己独到的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提出了“立人”说,21世纪初台湾作家柏杨提出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的主张。“立人”与“尊严”,是两位人文大师为复兴中华民族开出的“药方”。这两个“药方”是一脉相承的,与如今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家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省作家柏杨先生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那一本,还专门为它写了《编后记》,加以评论.该书虽然指出一些中国人的丑陋现象,对我们有些启发,但从全书来看,不仅作者指出的“丑陋”内容,而且其谈及革除“丑陋”的方法,都有严重的片面性,它不是激励人们兴利除弊,奋发向上,而是损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会使一些不谙时势的年青人丧失自信心.而《编后记》却说柏杨先生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它必将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历史性的重大作用”等等.这不仅是赞誉过分的问题,而是一个是非问题,应该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5.
摩罗先生一直以来都是笔者由衷崇敬并喜爱的作家.但本文却是从反面对他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点商榷意见.不久前,摩罗在柏杨逝世之际发表<但愿柏杨的时代就此结束>一文,对鲁迅和柏杨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读到的“最好”的书,是柏杨称之为“武则天时期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的由酷吏来俊臣所著的《罗织经》(马树全注译本),他对专制文化的深刻体悟与坦白表达,对于我们认识人性邪恶的一面及其在专制条件下可能肆虐的程度,极富震撼力。近来读李臖平教授所著《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耳目为之一新,感觉就其大命题而言,可与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余英时的“士文化”鼎足而三。三人的研究对象不尽一致,大概念(游民、门客、士)的内涵有别,外延有分殊有叠合,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虽然《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问世后,影响甚广,但对包括该书在内的柏杨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科学地分析、讨论,则显得不够充分。崔永东同志在这方面走出了扎实的一步,他较全面、细致地对柏杨先生的文化史观作了剖析、评价,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柏杨曾经是反孔的闯将,但他们对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品格以及由孔子所奠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他们对孔子的批判与承传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孔子、鲁迅和柏杨,尽管道路选择有所不同,但他们在追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和理性实践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多义和不确定,我们很难精确地界定“文化散文”的概念。大体上说,所谓“文化散文”是指取文化视角,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散文。它既有别于秦牧、杨朔等抒情散文的“物我两忘”、“情景交融”,而取客观的叙述以节制内心的激情,引导读者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作文化反思和自省;同时,它又排除了鲁迅、柏杨等着意对传统文化的腐败面进行尖锐批判的激昂文字(虽然这类散文也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特指那种为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吸引,并对其具有普遍人性和时代性的精神气质待认同的审美态度的散文。从理论上最早提出“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兵  刘平 《船山学刊》2004,(3):75-78
本文通过从辨析“优”的本义入手 ,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学而优则仕”的片面理解 ;通过分析“学而优”和“仕”的关系 ,进一步阐述了先秦儒家教育价值观的本来面貌 ;最后剖析了先秦儒家教育价值观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戴军  娄小平 《学术探索》2013,(7):145-148
教育理论界,对于师生地位的探讨,有“单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复合主体论”等观点。孙俊三教授把师生关系类型分为“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知道”、“老师知道,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不知道”四种类型,突破了对师生关系研究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崭新的视角体现了传统的教学相长、教育平等、自由教育,还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之间的生生互动,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教育学、生命理论、社会学、哲学等多维度对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进行审视,分析研究这种分类方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墨子教育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墨子是一位影响世界发展的伟大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意义。开创了“义务教育”的先河。墨子在《墨子·所染》中以染为喻,指出人接受什么教育,便会被什么感化。教育的成败对于一个人来说关乎能否成才(济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关乎盛衰和民族的存亡(救世),这就是墨子主张的“学而优则世”。可见墨子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是有独到之处的。  相似文献   

13.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我国今后15年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更为突出。大力发展教育,离不开资金等“硬件”的投入,甚至这些因素在某些地区,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更不容忽视人的因素等“软件”的作用。“事在人为”。人的这些“软件”作用,在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实施科教兴国的大战略中,是任何“硬件”不可代替的。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使命历史地落在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身上。1972年,英国发表了《师范教育和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究的视域,从理论上来说既是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前提的体现,又是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于人的关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对人给予重视,同时这种重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人为本”,一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现实化处理;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新的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民国国民性教育思想的大众探索,是以“救亡图存”为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方法路径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教育对于国民性养成与改造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当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转型和发展时期,以史为镜鉴,将国民性教育与改造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序为之,促进国民对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促进国民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教育促进“国”与“民”之间的认同,努力塑造有“健康国民性”的“现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1958年的“教育革命”在其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教育革命”不仅有着明确而独特的目标、内涵和路径,而且还有着重要而持续的意义、取向和作用,对于清华大学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这一“教育革命”既是新中国1958年前后众多大学‘墩育革命”的一个非凡样板,也是新中国“文革”前十七年大学教育制度、理念和实践演变的一个典型写照。无论怎样,清华大学1958年的“教育革命’都通向“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与素质教育的现实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对改革开放近20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黑格尔在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时曾写道:“作为一个体系,需要有一个原理被提出并贯穿在特殊的东西里面。”①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所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②,构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主体精神,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对于把握时…  相似文献   

19.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建设对于强化高校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阐述了乌鲁木齐“7·5”事件以后,新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建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教育和无神论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论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7,28(5):123-127
“艺术心”、“艺术”、“艺术教育”是丰子恺论艺术教育的三大层面。培植“艺术心”,要开启“同情心”,护养“童心”;艺术保住“绝缘”的状态能认识和揭示作为宇宙真相的“最高的真理”,艺术的效用在于陶冶情感,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艺术教育之精神在于生活的艺术化、社会的艺术化,走向审美的人生境界。丰子恺论艺术教育,主张拒斥与超越日常沉沦,既肯定个体本真的存在价值,又关注社会诗意的自在状态,对于当前的艺术教育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