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反思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曾在农耕社会文化环境下有效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发展,但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衰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自然传承模式的衰败与不适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化传承模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伊玛堪,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艰辛传承之路。从1930年民族学家凌纯声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最早用文字记录伊玛堪开始,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就突破了口耳相传的原始、单一模式,开启了传承、保护的新时  相似文献   

3.
摩苏昆是鄂伦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已经被评审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等地,其唱词、唱腔独具特色,且蕴含重要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摩苏昆的状况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存贮、信息化的形式转换、信息化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培训等四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很有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史书一样卷帙浩繁。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六项之多,足见国家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本文在介绍鄂伦春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找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省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从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国之一,需要利用知识产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以法律的手段设立合理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分享和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知识产权的融合性,它在保护传统、信息本质等方面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对其加强基于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综合手段保护模式并辅以适当的行政保护手段,便有可能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冉  郑扬 《河北学刊》2013,33(1):206-20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性对农民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量。"传统"与"现代"共存于一个空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就邯郸市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战略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事关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因此无论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解决的问题。太阳花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走出去”、多方位整合、打造产业共同体和建立扶贫车间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结合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路径,值得借鉴,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2.
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尚存诸多问题,研究基于解析国外非遗保护方法与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为研究切入点,深刻剖析其现存的核心问题及成因,以“非遗”主客体动态互补的视角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研究多元途径的保护策略与措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活力”迸发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路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方法框架,使其保护与利用能够相互促进,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促成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基本完成,也奠定了国家依法开展文化遗产行政的基础。该法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对有形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扩展到了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并意味着国家文化政策完成了从"文化革命"朝"文化保护"的方向转换。本文在评析该法出台的时代背景、立法进程、立法宗旨以及经由该法建立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将其与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及相关制度进行初步的比较法学研究,希望突显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体系的特色和问题,并为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进一步改进提供必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昕 《东岳论丛》2012,(8):138-143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全球进入资源匮乏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遭遇原料、技术、传播等方面的发展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16.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设有传统戏曲、口传文艺与民俗、非物质遗产保护对策三个研究方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9人;兼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11人。中心主任为康保成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黄天骥、叶春生、康保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媒介建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塑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文章从传播学理论出发,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媒介建构问题为依托,具体地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中尚待注意和完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要加快传承发展的步伐.文章通过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传承发展以及对策提出的分析,来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为严重,仡佬族也不例外.本文从仡佬族口头文学和艺术两方面着手,探讨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洪玲 《河北学刊》2012,32(3):232-235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掀起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的热潮。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繁荣发展的同时,其实际的传承、保护工作也暴露出尤为令人担忧的一面。本文立足于乐亭大鼓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理性分析、认真总结、科学认识其中的得与失,研究、思考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以乐亭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为鉴,审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脉搏,避免其走向虚假繁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