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合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因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对神话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神话由于其非逻辑、非概念的思维方式不具备追求真理的能力,所以神话受到摈弃。其结果是不仅摧毁了人的完整意义的世界,而且也使理性的普适性价值受到质疑。德国耶拿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站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立场上,提出了建立"新神话"的理论主张。"新神话"作为精神的创造物,具有与古代神话不同的路径,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哲学的"绝对自我"原则,是意识之内的绝对同一和"综合"。"新神话"不仅表达了施莱格尔的"泛神论"和神秘主义思想,同时还传达了浪漫主义者寻找整体性的理论诉求,是浪漫主义者把人、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体的理想,目的是为人和世界重新确立一个"中心",从而赋予世界一个新的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新神话"理论不仅以"艺术"的概念成为谢林哲学的体系,而且被浪漫主义之后的尼采以"酒神"的精神使"新神话"得以复活,甚至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以"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人的存在的"完整性"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新神话"的理论主张,与浪漫派的"新神话"具有理论上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3.
祁程 《兰州学刊》2012,(12):31-36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生成的乌托邦意识是获得对马克思未来思想与哲学变革的深层逻辑认识的先导。文章集中阐述了马克思早期文本所展现的这种乌托邦意识。早期的乌托邦因子的初步表达,到在当代乌托邦因子的引发中展开哲学探索,再到乌托邦实践旨趣引导的外部世界批判,转向"新哲学"的当代乌托邦因子对传统哲学的扬弃,最后在唯物史观开启时把握历史解释向度中"科学精神"与"乌托邦精神"的结合,从而对其完成哲学变革所体现出来未来思想的文本做了大致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抗战是中国文化重构的时刻,其时中国学者在文化重构之致思上借鉴德国思想文化者,以贺麟与战国策派为典型。坚守儒家立场的贺麟,试图以黑格尔哲学拓展儒家思想之本体论空间,进而铸造一个儒家体系的现代中国。战国策派则试图通过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对中国文化“文”“武”分离的弊病观照,并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升华中国之游侠文化传统,最终建造一个文武兼备的现代中国。双方对于德国思想经验之师法,旨趣皆在于对本土文化传统作一现代国家维度的转换。但对儒家与游侠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召唤,却让贺麟与战国策派由最初的共谋而分道扬镳。这一隐微的思想史图景,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与主体确立问题上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论回避方法     
思想史上常有这种现象:一种持久的思想主题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会突然中断和消失。例如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停顿、本体论问题在现代经验派哲学中的突然消失、人和环境论的中断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突然转向等等。思想史的这种中断和停顿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从方法上对这个历史之迷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植于浪漫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德国早期浪漫派与黑格尔思想的交织性影响下,并在追求哲学的现实化过程中,马克思走上了实践的反讽诗学之路.无产阶级革命是浪漫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的历史形式,无产阶级作为历史革命的主体与反讽主体,肩负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反讽哲学的自我否定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具有三次表征,即无产阶级革命在曲折进程中的自我批评;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造成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毁灭;以及无产阶级自我救赎中的自我扬弃.在反讽哲学观的这一视角下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浪漫主义诗情延续的历史说明,也是对马克思哲学具有浪漫主义根源的现实论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我们将哲学定义为对超时空与人群的人类根本问题的系统反思,那么中国思想是含有哲学之向度的,并且中国哲学有其表达系统反思的方式.哲学的比较应以不同哲学流派所面对的问题为基础,因为先秦诸子所处理的周秦之变的问题与欧洲现代化早期问题多有重叠,所以中国先秦思想不但有哲学成分,它更是一种以现代性为关怀的政治哲学.通过对先秦思想本质的分析,我们希望重新反思现代性的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政治的现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江怡 《北方论丛》2016,(6):120-121
莱布尼茨是进入中国较早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中国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研究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莱布尼茨思想的研究愈加重视。莱布尼茨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代表,他和他的学生沃尔夫一起构建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使整个德国哲学形态变成了西方哲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使莱布尼茨的哲学变成德国哲学的一个主要来源和样板,今天仍然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典范。
  莱布尼茨是进入中国较早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中国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研究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莱布尼茨思想的研究愈加重视。莱布尼茨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代表,他和他的学生沃尔夫一起构建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使整个德国哲学形态变成了西方哲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使莱布尼茨的哲学变成德国哲学的一个主要来源和样板,今天仍然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艺术批评概念在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雅明的早期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为理解其提供了启示,他通过梳理早期浪漫派的反思、批评、艺术作品、绝对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组成的意义网络,提出“反思媒介”来把握浪漫派设想的世界框架,并建构出浪漫派艺术理论中深藏的意图——理念。艺术批评的最高目标是向具有绝对性的艺术理念无限趋近,本雅明将理念这一最高目标用具有经验直接性的喻体形象炫目效应或“冷静的光”来称呼。早期浪漫派艺术批评概念中蕴含的思考符码(Denkfigur)为本雅明自身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灵感和资源。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9,(11)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法哲学的探讨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柏林法学建构"的过程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失败"与"成功"的争议。反思马克思"柏林法学建构"的过程,最关键的应是其对德国法哲学传统的追问和回应。在德国法哲学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历史法学派的理论以及观念论、法的形而上学理论都是导致法的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只有将法当作理性的现存事物看待,才能找到法的本质和发展逻辑。在对德国法哲学传统自反性的追问过程中,"柏林法学建构"的"成功"与"失败"或许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追问促进了学术界对法哲学的反思。并且,客观地分析和理解马克思对德国法哲学传统的反思,有助于认识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友善思想内涵、价值特征及在传统话语体系的作用,有利于正确认知传统治理理念和当下治国理政之"道"。回顾和审视友善思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独特价值和当代困境,对把握和探讨传统友善思想现代转化和新时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向度,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浪漫派、解释学传统孕育了哈贝马斯的唯物史观重构范式。埃尔斯特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则是一种来源于英美分析哲学的学理研究主导型重构。两种重构在理论的社会定位、方法进路上迥然有别。更为重要的是,埃尔斯特对哈贝马斯赖以重构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及通过交往行为获得集体理性的思想提出质疑,为我们重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拓展了个体理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以浪漫诗(浪漫化)的方式整合离散化的社会生活、遏制虚无主义的理路,马克思引入英雄史诗的维度,继承了德国早期浪漫派对问题的思考,并以新的答案或方略提升了问题及其意义.在这个方案中,区分两种不同的诗:英雄史诗与浪漫诗,构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英雄史诗的创作者是以"剩余价值"创造现代世界的劳动者.其"劳动"实践不只是现实所是的经验活动,更是既蕴含着苦楚、受难和牺牲,也蕴含着(依托起)最终的和谐、自由、普遍性与个性的实现、物性的超越、尊严与崇高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实现的漫长过程.劳动者漫长的历史创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史诗,它为"浪漫诗"奠定历史根基和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张传开 《学术界》2004,(3):193-201
从社会根源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理论来源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辩形而上学 ,超越了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 ,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答时代课题 ,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并注重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 ,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 ,并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课题 ,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转型和超越。固然不能把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和转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变革等同起来 ,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 ,而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经学解体之后,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经典的注解和叙事被现代学术的学科研究形式所取代,除了社会巨变所导致的现实意义的消解之外,儒学在思想的传递方面也遇到了空前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以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人物由哲学角度入手,对儒家思想所做的诠释,可以说是开始了一条新的理路,即在新学术的背景和分科治之的条件底下,用思想阐发的形式,来重新说明儒家文化的永恒价值和深刻意义,以使其能够适合新时代的要求。这一哲学化的诠释路向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儒家思想现代转化的空间,也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某种典范。那种认为儒学的哲学化研究工作过度地稀释了儒家的思想内核,因而想从路向上来个根本扭转,试图重新回到所谓经学形态上去的期盼,是大可商量,也是不太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由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向现代哲学、美学的转型,使得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在迟到的德国民族这里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意识性、象征符号性、非理性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6,(4)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像其他社会思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就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论及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言,这一社会思潮的历史由来具体体现为孕育、发展于西方,而后逐渐浸染近现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之进程。西方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虚无主义对历史学的渗透和浸染,其发展大致产生了传统历史哲学和现代历史编纂学两大形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这两大思想形态进行了批判,指出传统历史哲学是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历史编纂学实质上是隐性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语境中自古以来存在着虚无哲学,但却不曾有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基因。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地地道道的思想舶来品。作为舶来品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思想载体的不同,由于人们对其思想载体的理解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存在着多种表现形态,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影响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进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和历史地位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定位与评价.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新解读是马克思研究史、研究轨迹的创新,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提供了源头.这一文本体现了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传承和超越关系.可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对"科学性"与科学精神的重视可溯至西方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西方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知识哲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本土化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学术土壤里与之相应的传统思想资源。本文选取现代"新儒家"学术群体中具有西方理性主义特征之思想为主体,旨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中理性主义的形态。尽管受到西方哲学,尤其启蒙时期以来的德国哲学影响,西学东渐的接受范式仅仅为新儒家构建理性主义思想提供了框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的以道德实践为最后的"德"与"智"——德性与智性——取代了西方狭义理性主义范畴对立于外部经验的内在"理性",成为中国当代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现代新儒家注重西方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科学精神,将西方理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思维模式中进行重构,以实现传统儒学道德观和知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现代美学不只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现代精神自我确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旨趣系于个人主体的正当性这个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鲍姆嘉通最初在理性主义体系里构想出一门准认识论性质的"感性学";而后,康德在批判哲学范围内为之确立主体的根基,并赋予"审美自律论"以完整的哲学形式;席勒从康德的概念框架出发,将审美批判扩展至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一种"审美乌托邦"思想.现代美学早期的这段历史,显示了审美-艺术问题是如何被推向现代思想前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